印象意大利(二)文艺复兴起源地弗罗伦萨/ 雨文(美国)

【作者简介】陈雯,笔名雨文,英文名Sarah Chen。美国注册会计师。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府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华府诗友社《诗友园地》副主编。

印象意大利(二)– 文艺复兴起源地弗罗伦萨

作者/攝影  雨文(美国)

弗罗伦萨,意大利文是Firenze,不得不承认民国时期的翻译”翡冷翠”真是贴切漂亮啊!但我在这里还是使用现在大家接受的名字吧。

城市地标圣母百花大教堂离我们住处很近,我在阳台上就能以它的穹顶为背景拍照。我们买的联票包括五处门票,一处正在维修,剩四处。大教堂广场上游人来来往往,卖画卖纪念品的小摊,拿塑料桶当鼓敲的卖艺人,还有马车嗒嗒嗒驰过,在哥特式大理石教堂的背景前充满了历史感。在教堂周围走走看看一下子就到了我们进教堂的时间,和同时段进教堂的游客在边门等了一小会儿进入大教堂。对了,进教堂是免费,爬布鲁内莱斯奇穹顶需要票。

        弗罗伦萨市中心包括圣母百花大教堂,布鲁内莱斯奇穹顶,乔托钟楼,和圣乔瓦尼洗礼堂。恢宏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排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之后,十五世纪建成时是欧洲最大的教堂。最让此教堂出名的是她的穹顶。

        在我们奔着463级台阶去之前我要讲个故事。在十五世纪初叶,弗罗伦萨已经鼓励公平竞争,建造弗罗伦萨大教堂穹顶项目公开招标。在多位能人的激烈竟争中,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奇为说服市政府他除了有高雅的审美观之外还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竞争者中谁能把一只鸡蛋立在桌上就让谁中标,因为穹顶的形状就是蛋形。没人能立住鸡蛋。只见布鲁内莱斯奇拿起鸡蛋往桌上一敲,蛋就稳稳站住了,他赢得穹顶项目。

        这是个传说,但从侧面证明西方文化注重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之前西方教堂都是哥特式,Duomo 穹顶是西方第一个建在天主教堂上的圆顶,年轻的布鲁内莱斯奇担起重任,打造出弗罗伦萨的片名!上穹顶的463级台阶越往上越陡,每级跨度越大,两边的石壁仿佛向你挤压过来,狭窄处转不开身子,转角处要当心别踩空。这个过程让我想起当年爬巴黎圣母院钟楼的情景,这里有几段楼道更狭窄,台阶跨度更高。售票网站有忠告: 心脏弱,年纪大的人请三思。

         当我鼓足劲爬完最后一段台阶来到穹顶上,弗罗伦萨毫无保留地向我展示全景!彩色大理石乔托钟楼在栉比鳞次的红屋顶烘托下更显风姿多彩,右边有小穹顶在向布鲁内莱斯奇穹顶致敬。我以紧贴石柱作恐高状留影来表示穹顶的高度~这可比希区柯克《昡晕》里的钟楼高了许多许多,詹姆斯•斯图亚特的恐高症怕是要更厉害了!

        博物馆在大教堂对面,门面非常低调,根本想不到里面的大件收藏如此丰富。镇馆之宝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雕塑,在前展厅里有从各个角度拍攝的大幅局部黑白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经过这些照片的放大,似乎更具震憾力。雕塑单独置放于第十展厅,有座位供人们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欣赏。哀悼的三人是圣母玛丽亚(右),玛丽•玛德琳(左),和皈依的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后),他的脸是米开朗基罗自己。这座雕塑是米开朗基罗为他自己的墓设计。

       另一镇馆之宝是天堂之门。圣乔瓦尼洗礼堂在用的门是复制品,真品收藏于博物馆内。天堂之门是洛伦佐•吉贝尔蒂的杰作。这镀金铜门的十块正方型面板上是十个圣经旧约里的故事: 亚当和夏娃,诺亚,雅各和以索,摩西,大卫,该隐和亚伯,亚伯拄罕和以撒,约瑟夫和本杰明,约书亚,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米开朗基罗称此门为”天堂之门”,后人一直沿用。吉贝尔蒂”天堂之门” 的透视法以及现实主义打开了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迈进的大门,他在左门第二块方板面右上留下了自己的头像。左扇门中间板块雅格和以索的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透视法的运用: 图中心远处天际是视觉消失点,图中所有的拱形和地砖都收于那一点。距离看图者近的人物处于图的下方,大而清晰,远处的人物小且模糊,处于图的上方。右扇门上约瑟夫和本杰明这幅也使用了同样的透视法。透视法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在当时是创新,中世纪的画是平面的,文艺复兴开始出现有维度的画作。吉贝尔蒂用视觉原理将我们带入门上描述的圣经故事里,成为故事的亲历者。

        早上起来拉开窗帘: 下雨了!老天似乎知道今天我们安排参观美术馆,他尽情下起雨来。

        乌菲兹美术馆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名的美术馆之一,藏有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我只能选几件写入此文。

用玻璃框保护住的是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为乌尔比诺公爵夫妇画的两幅肖像画。公爵夫妇的侧面姿势是十五世纪意大利肖像惯例,因为侧面不透露情感。注意到公爵的鼻子吗?奇怪吗?原来公爵在战斗中受伤,一只眼睛失明,为了弥补半边失去的视野,他做手术拿掉了上半截鼻梁,让好眼能看全景!这就有了从眼睛下方突然出现的鼻梁。伯爵夫人面色惨白,据说这是以她过世后的形像画的。背景里伯爵庄园风景的连续性和一致的光线将两幅画有机地统一起来。

        美术馆门票上的图是菲利波•里皮的圣母圣婴图。这幅乌菲兹的镇馆之宝已经完全用世人的形象来表现圣人和天使。圣母注现着圣婴,双手合十在祷告,面部表情温柔而略带忧郁,似乎预见到等待她儿子的痛苦命运。两个天使托着包了薄薄襁褓布的圣婴,圣婴望着圣母双手伸向她。画面前方的天使朝观画者微笑着,似乎邀请观众进入画面。圣母的座椅只用了柔软的绣花靠垫和雕花扶手来表现,窗外远处是山川城堡和大海。整张画充满人文主义, 人物的发式服装都是当时弗罗伦萨的流行式样。圣母头戴一串珠子,薄纱编入头发,完全和十五世纪中期弗罗伦萨贵妇人一样。中世纪画中圣母头上的金色光环在这里只是淡淡的一条线,让路给外面的风景。传说圣母的脸是以年轻修女卢克雷齐亚•布蒂为模特,她后来成为里皮的妻子。这幅圣母圣婴图在众多同题画中脱颖而出,成为许多画家学习的模板,波提切利也在其中。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是十五世纪意大利绘画的里程碑。爱神维娜斯在海浪中诞生,两位风神将她吹送上岸。维娜斯站在巨大的贝壳上,婉如珍珠。画面右边是春神霍拉,她正准备把一件缀滿花朵的粉红披风给维娜斯披上。画中随风吹来的玫瑰花寓意春天的到来,草地上点点紫罗兰像征着歉逊,此花也是制作爱情药水的原料。画的主题来自奥维德的《变形记》,显示了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联系,作品向人们宣告: 爱的诞生和精神之美是生活的动力。

     《维纳斯的诞生》是托斯卡纳地区第一幅画在画布上的油画,之前都是画在木板上。波提切利还使用了昂贵的雪花石膏粉使油画颜色更加明亮和永恒,这是此作品与众不同的另一特点。这一切奠定了《维纳斯的诞生》在绘画史上的特殊地位。

        维纳斯是最受文艺复兴艺术家青睐的女神。乌菲茲美术馆里美第奇的维纳斯被誉为弗罗伦萨最美的女子,甚至有人说,如果她没有在展出,那么乌菲茲美术馆就不值得去!有点太武断吧?但我觉得至少会逊色。美第奇展厅里展有各种雕塑和油画,游客不能进入展厅,大家排队到门口向里观望,只为一睹弗罗伦萨最美女子。美第奇家族是弗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首富,出巨资支持推动文艺复兴,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拉裴尔,多纳泰罗,达芬奇都受益于美第奇家族。

       篇幅关系,我无法将乌菲茲美术馆的珍品一一道来: 拉斐尔的《圣母圣婴》,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米开朗基罗的《神圣家族》,波提切利的《春》,卡拉瓦乔的《酒神》等等等等,他们都在乌菲茲等着大家去欣赏!

       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中女高音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里唱到 Ponte Vecchio,以前我唱毫无感觉,今天亲临其境。 这座桥是1218年以前阿尔诺河上唯一的桥,故名”老桥”。走在桥上感觉是走在街上,两边店铺林立,只在桥中央有空处可看见河水。河上有根据”我亲爱的爸爸” 歌词制作的现代雕塑,那位姑娘伸出一脚要”跳”入阿尔诺河。在看过乌菲茲文艺复兴时期的藏品后,我实在不敢恭维这座现代塑像。

        我们出发前预定了所有的门票除了一处: 弗罗伦萨学院美术馆。其它的票网上预定一张票收4欧元手续费,这个在网上要花53欧元去预定价值24欧元的两张票!感觉有点太过份,便决定到现场排队买票。好在不是旅游旺季,排了大约45分钟进入美术馆,一进去我便直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看到大卫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憾: 穹顶下17英尺高的大理石雕塑把我钉在了地上,和看照片的感受是天壤之别,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似乎有不可言的力量从这塑像发射出来,无形的光环笼罩四周,无声的话语传递脱俗的信息。让我用一个英文词汇来简洁表达: sublime ,或者transcandent。必须亲临其境看真品才能体验伟大艺术品的感染力!

        米开朗基罗没有像其他雕塑家或画家那样用大卫战胜巨人后把巨人的头踩在脚下的情节来创作,而是塑造了大卫准备与巨人搏斗之际的瞬间。如此巨型的大理石雕塑栩栩如生,骨胳肌肉真实到令人叫绝!米开朗基罗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在大卫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在卢浮宫看过断臂维纳斯,她是由两块大理石雕成。而两层楼高的大卫是由一整块大理石雕成!米开朗基罗26岁时接过这块在五十年前由多纳泰罗(他的杰作铜雕大卫存放于弗罗伦萨美弟奇宫殿)开始雕刻,但后因嫌石料有缺馅而放弃的十二吨重大理石,经过三年多费寝忘食的雕琢,创造了世上最著名的雕像。神以人的形象出现,人亦可以神的形像出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人的自信,是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思想最好体现。

        还有许多巨幅油画和雕塑不一一细说,但要特别提一提楼下的乐器展厅。弗罗伦萨贵族并不仅仅注重资助绘画雕塑,他们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常聚在一起玩音乐,这里展出他们用过乐器,其中有1617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最有意思的是现代钢琴起源于只有三个八度加半个八度音阶放在桌上的盒子形乐器。最初的立式钢琴音箱如同烟囱,经过不断演变,大键琴成为现代三角钢琴的原形。

        大家来见识一下那时候的乐谱本,又大又厚,铜制的雕花封面,记谱只用四条线,音符全是实心的并且没有符杆。我猜那时候教堂的唱诗都比较平稳(现在也是),没有很高或很低的音,大键琴音域不宽,四条线记谱足够了。我再猜,音符的时值是根据它在谱上与下一个音符的距离来确定: 紧排在一起的可能是八分音符的时值,后面空出很多的便是全音符时值。想像一下那时候指挥要怎样才能把唱诗班一班人的声音整到一个节奏上啊!呵呵讲到音乐忍不住多说了几句,言归正传吧。

       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里皮,瓦萨里等一大批文艺复兴巨匠不是来自弗罗伦萨就是长期在那里居住创作,弗罗伦萨当之无愧是文艺复兴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收藏最多文艺复兴艺术珍品的城市!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

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这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编辑:韩舸友

副总编辑:冷观、jinwenhan

编委:韩舸友、冷观、jinwenhan、阮小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