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x1024.jpg)
作者简介:
王芳闻,当代丝路行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诗人》杂志总编。)
韩舸友的诗 — 跨洋诗学的新意像/王芳闻
在庆祝蛇年春节的喜悦余欢中,我和西安诗人一起又沐浴在诗意的春光里,史飞翔读书会举办的著名华侨诗人韩舸友教授诗歌西安朗诵月,给西安诗人奉献了一场大西洋两岸跨文化诗歌交流的盛宴,在中美华语诗人之间架起了一座诗意的友谊之桥。这是难得的向美国华语同胞学习的大好机会,我用心用情聆听了韩教授的五十余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气质风格独特的诗歌,那浓浓的乡愁,切切的思念,深刻的文化反思,以及将海外离散的经验,转化为普世性的现代诗学范式,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灵,下面仅从汉语诗学的跨洋重构这个角度,浅谈一点感悟。

韩舸友先生原是大学教授,国学根基深厚,十多年前移民美国,侨居洛杉矶,利用他所创建的《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长期从事中美文化传播交流,又领衔世界华文诗歌学会会长重任,数十年探索意像诗唯美写作,勤耕诗文不辍,在文学界享有盛誉,加之他游历于欧美,学贯中西,朗诵月的这组诗作者以漂泊者的双重身份为经纬,在离散美学的框架下编织出东方抒情传统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复调交响,去年9月在盛唐诗都西安举办的首届王维国际诗歌节上,组委会把王维诗歌金奖颁给他,是对他多年成功探索的肯定和褒奖。西安朗诵月这组诗从《那一季的爱》到《幽灵》,诗人用五十二首诗的体量构建了一个多维漂泊者的诗学空间,其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季候意象、身体隐喻和神性对话,共同勾勒出全球化时代移民诗人的精神图谱,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意像诗的唯美书写,擅长运用通感和隐喻等技巧,书写“乡愁〞突破了台湾余光中先生的邮票船票模式,而是通过”季节考古学”重构离散记忆,《那一季的爱》以寒春秋三季解构线性时间,将初恋的物理触感(”变成沙/化作水”)升华为文化身份的液态隐喻。这种非时序性书写在《秋之恋》中达到高潮,太平洋成为撕裂的伤口,月光化作缝合的银线,地理阻隔在诗性维度被转化为”电流链接”的超现实通感。《记住乡愁》将密西西比河与长江黄河并置,落基山与黔山秀水对话,创造出跨洋的拓扑乡愁,读来直击心灵,久难释怀。
二、在心灵隐密书写中对移民文化身份的政治反思尤为引起共鸣。组诗中反复出现的”茧”(《那一季的爱》)、”伤口”(《那夜》)、”羽毛”(《幽灵》)构成身体书写的三重奏。移民的身体既是承载文化记忆的茧房,又是承受种族凝视的创伤载体,最终在《佛祖》篇中演变为赎罪的祭坛。这种身体政治在《暴风雨》中达到戏剧性高潮:”阳光明媚的日子起航/暴风雨中流离”的悖论,暴露出后殖民语境下移民身份的分裂性,让人掩卷良久陷入沉思,五味杂陈。

三、作者站在神性的维度上,营造了一种东西方神学意象的蒙太奇。诗中从基督教的”灵魂归于上帝”(《那夜》)到佛教的”跪在尘世与天国之间”(《佛祖》),诗人构建了跨宗教的救赎叙事。《黎明》中”诸神之位”的曙光求索,与《幽灵》中普罗米修斯神话的当代改写,又形成了东西方神学意象的蒙太奇。这种神性书写不是简单的文化拼贴,而是移民诗人在信仰真空中的精神支架搭建,暴露出全球化时代流散知识分子的终极焦虑。

四、作者通晓美式英语,在诗意空建巧妙嵌入英语单词,成功进行了语言边疆的越界实验。在《问月》与《致爱人》中,古典意象与现代性焦虑产生奇妙化合:”举杯邀明月”的传统母题被解构为数字时代的”电流链接”,李商隐式的无题情诗转化为跨洋视频通话的等待焦虑。诗人刻意保留”您”(《问月》与”你”(《致爱人》)的混用,在汉语境体系中植入英语”you”的含混性,创造出独特的跨语际抒情语法。
这组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美华移民漂泊的心灵史,更在于其创造性地将中国新诗传统置入后现代语境进行淬炼,尤其是对王维意像禅韵诗艺的后现代语境娴熟的表达。当《记住乡愁》中”掬一捧太平洋的水作墨”时,诗人真正实现了汉语诗学的跨洋重构,这种在中美文化裂隙中生长的诗歌,正如《愿望》中那叶”暴风雨中流离”的残帆,在破碎中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人类精神的完整光谱,为中西诗坛提供了新鲜的〝中西合璧”的书写经验。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
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辑: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辑:曹谁(中国)
副总编辑:佩英(新西兰)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寒山(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安菁(澳大利亚)、伊萌(美国)、张琼(美国)、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