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美的体验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这是许多初学写诗人认为的诗,而其实她只是诗的胚胎。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怎么办呢?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所以一般的语言很容易造成直白无味,那样就不是诗了。然而有限的语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诗人应能从“有”到“无”,这就要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这就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这就是借助意象语言。现在的诗歌语言用意象替代比喻,夸张却不形容,不自我抒情。
我们在创造意境时,首先要明确意境是由艺术形象的隐喻、象征等作用的充分发挥而造成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本身是更加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我们创作的意念、情趣以及心中无用的语言、物象等是具体表达出来的感受、体会、认识,都会得到比艺术形象本身的内容更充分的呈现。 其次要明确意境是实境地与虚境的结合而产生的融切之美。实境中的“实”是艺术的“真”,是经过我们深思熟虑地研究、分析、概括集中而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化了的“实”,而不是任一真实景象或情感所能奏效的。我们只有抓住了现实生活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生活图景,并对它做出真实而生动的描写之后,使“实境”与“虚境”有机结合才能构成意境。 要明确创造意境是用典型的景物来抒写独特的情思,只有化景物为情思,才能形成生动的艺术意境,这就达到诗歌的绘画美。用平常的哲理来解读诗往往是很平庸的,诗不是哲学。
在这里这景物就是隐喻,隐喻是意象最普遍的一类。我们常说如诗如画,自古以来诗中有景语,可以说达到诗中有画….比如古代王维的诗。其实意象早就在应用,关键还是在诗歌语言的应用。写诗,不论壮物抒情、言志,诗人对世界的体察和对心灵的揭示无一不是通过语言传递和显现的,很多学诗的人,并没有认识到语言在诗中的地位,他们很随便地、漫不经心地使用语言。 还认为这是自然,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诗。
在语言运用上,常见的四种通病,一种是大量捡拾现成的、陈旧的、乏味的词汇、词组或句子;二是扭捏作态、滥用词藻、搞出许多“学生腔”来;三是现在还在所谓陌生化的理由下胡弄乱语,四是所谓蓝瘦香菇这类话应用在诗歌里是破坏传统文明。
那些疯言疯语是绝不能在高尚的诗歌里泛滥的,更有的许多所谓追求形式上的陌生化、怪异化、甚至借情色以傅眼球,他们生硬造词、杜撰语法、解构破坏文本。陌生化不是新玩艺,其实就是创新,那些人先把概念搅混,让你捡了石头都 以为都是玉
创新应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新的认识、新的感受,不是信囗雌黄,不是闭门造车。所以他们那些所谓的诗不通人性、晦涩难懂,甚至无法懂。这样的诗怎么会有意境?怎么会感人,更谈不上美了。应该明白诗歌语言的新是对生命对世界深度感悟得到的,诗人只有深入生活,才有深刻感悟,才能有好语言。当然意象语言本身并不是很复杂很生疏,甚至更简洁,但此简洁的已不是初始的东西了,他们已在不一个层面。
诗歌语言应用了现代意象手法产生了陌生化,产生了隽永的诗意。诗人的义务是要把对事物的感受更生动细腻地表现来,所谓”推敲”的故事,也是关于诗语言使用的最典范的例子。好的语言借助隐喻意更好地表达了内涵,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了更深的含义,甚至有3D甚至4D的效果。这就把平白的语言变成富有内涵和韵味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