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馬桶的歲月 / 楊強
讀者感言 –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氣,將這樁人生大事這樣直白描寫出來。
*作者順手拈來一件往事,就能描述的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佩服啊!
*作者的文筆太好了,一個廁所能寫得如此出神入化,佩服之至!
人生每天的大事,就是「進」與「出」。剛改革開放時,海外僑胞到大陸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廁所的髒臭。沒有抽水馬桶,使得如廁痛苦不堪,怨聲載道。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享受到抽水馬桶是1955年春天。那次跟隨劇團到北京演出,住在剛剛建設好的首都劇場,那是德國人設計的,是中國當時最現代化的話劇劇場。觀眾席的樓上、樓下一共有一千多個座位,不需用麥克風,音響特別好,觀眾看戲非常舒適。而後台則是三層樓高,電動操縱吊桿上下、電動開關大幕,舞台可用三個快、中、慢不同的速度轉動,俗稱「轉台」。我們全體演職員近百人,居住在後台周圍的二、三樓上,最讓人感到舒適方便的,就是到處都有男、女廁所,有坐式和蹲式兩種馬桶,都有一人高的木板牆隔間,前面有門可關上,任君選用,真是隱蔽又衛生,十分講究。我們這群從大西北來的土包子,好像進了天堂,享受了一個月高檔次的待遇,人人留戀難忘。
當時全國各城市各機關單位和各大工廠的男、女公用廁所,都是蹲坑式,大完便就擺在那裡,不會自動滑下去,廁所的後面是一道屎尿池,專供城市郊區的農民進城來用人力車拉走,給蔬菜、果樹施肥。每當天氣暖和時,臭氣熏天,蒼蠅滿天飛,白蛆到處爬。那時最講究、最高檔次的公廁,每個蹲坑之間有半人高的隔板與木板門,蹲下來誰也看不見誰,還有點隱私,如果碰到認識的人,還能隔著木板互相聊天,說笑抽菸,抽菸可以起到消臭的作用。
我父母住在北京的四合院裡,西南角有個小茅房,雖然只有兩戶人家,算起來全院也有十二口人之多,我回家探親就變成十三口了,每人每天一泡,也有一大堆黃金了。幸虧我回京和陶二叔一同挖了小便池,讓屎尿分家,不然混在一起,就更多更臭了。男女老少不管誰要進入使用,以咳嗽兩聲為信號,不至於有撞人事件發生。最讓人討厭的是每天清晨五、六點鐘,大家睡得正香的時候,掏大糞的人揹著大木糞桶,拿著長柄勺子來鐺鐺地敲門。如果你不開門,他就一直敲下去。大家只好穿著內褲、趿拖鞋跑去開門,冬天很冷也得披著大棉衣去開門,實在非常不方便。而且有時被敲後,就再也睡不著了。經兩家商議,為了不讓掏大糞的敲門,晚上不給院門上插銷,結果他還是照敲,只好把兩扇門錯開點縫。沒想到睡到半夜小偷來院子裡偷東西,不值錢小東西丟就丟了吧,但是,小偷把陶二叔剛買的永久牌自行車給偷走了。那年月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不吃不喝也要三個月的工資才能買到。永久牌永久沒有了,院門又永久地上插銷了。
好在掏大糞的沒敲幾年門,北京市政府關心市民,在每個胡同中間修建了一個男女公廁,男廁有一排小便池,五個蹲坑,中間沒有隔板,方便倒尿盆,更方便街坊四鄰聊天,借火點菸。但是男、女廁所之間一點也不隔音,什麼動靜都聽得真真切切。而中國老百姓容易知足,也很善良,什麼事情都可以習以為常地忍受著。
我真的遇到幾件不能習以為常、不能忍受的事。那年夏天到長春製片廠拍電影,住在第一宿舍樓。那是偽滿時日本人修建的,從一樓到三樓都是男女共用的廁所,外間有一排水池可供洗臉漱口,女演員常在水池洗衣服,正好可以看見裡間男人的小便池。男同志為了躲避,只好到身後有一人高木板隔間的抽水馬桶裡小便。有次沒有人洗衣服,我就大大方方地在小便池小便,正尿到一半時,身後大便的木板門開了,我很自然地回頭一看,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演員走出來,我倆目瞪口呆,都感到很彆扭,我的小便立即自動停止,再也尿不出來。她站在我身後不知是走出去好,還是再回去關上門好。雖然彼此只停留了幾秒鐘,但感覺比幾分鐘還長。她迅速地跑出去後,我費了半天的勁,才把剛才被嚇回去的尿尿完,從此上廁所加倍小心。
從小就聽說過茅樓,但從未見過,有一年到西北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河州市演出,才見到真正的茅樓。上廁所要登上二層樓梯進屋蹲坑,向下看一樓很乾淨,大小便都有專人用黃土蓋起來,不但沒有蒼蠅,更沒有臭味,上面的人乾淨衛生,給下面積肥拉糞的人也非常方便,下面很寬敞,可以把小毛驢車倒進去,直著腰裝肥卸土。有一天,我們劇團一位女演員跑來說,剛才上廁所,她一低頭,發現樓下有個男人正在偷看她。我們幾個小夥子馬上衝向茅樓去抓流氓,但茅樓周圍找遍了也不見人影。可見茅樓也會給小人可乘之機。
我跟隨劇團經常去農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農民的茅坑四周有半人多高的土圍牆,裡面有一把鐵銑,大完便順手鏟土蓋好。在隴東黃土高原,家家的豬和雞是自由放養,一群雞把茅坑弄得很髒,幸好手一揮就都嚇跑了。但是,豬一聞到味道就跑來了,牠不但不怕人,還迫不及待搶著吃屎,我只好用土坷垃不停地打牠,讓牠耐心地等待。每次大便都要和豬有一場激烈的搏鬥。
1957年夏天,第一次到上海演出,住在「大舞台」劇場樓上。每天早上,就聽見滿大街都是唰唰的噪音,吵得我們這些演完夜場戲的人,根本不能睡覺,我只好起床去調查這是什麼聲音。原來一群婦女在弄堂裡刷洗自家的金絲馬桶,我很奇怪水和木桶怎麼會產生這麼大的響聲,走近一看,原來是馬桶內的田螺和竹刷碰撞聲。在上海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家家戶戶一個小小的馬桶,代替了廁所,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幾年後,一個越劇團從上海來支援大西北,臨時擠住在我們劇團裡。她們都是年輕的女演員,和我們是門對門,很快熟悉了,互相串門子。有一次大家正聊得熱鬧,她們一位女演員到屋內角落的布簾後,坐在金絲馬桶上小便,更誇張的是,還和我們男生對話,真是大殺風景,從此我再也不進她們宿舍。
這些年全國各地努力修建廁所,改進環境衛生,除農村外,已經很有成效,現在很多旅遊景點還出現五星級的廁所,人們已經不再把廁所作為一個必談的話題。
我深深覺得,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抽水馬桶,真是了不起。它造福人們,徹底改善人類生活品質。抽水馬桶萬歲!
(原載世界日報副刊)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
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辑: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寒山(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安菁(澳大利亚)、伊萌(美国)、张琼(美国)、芳闻(中国)、夏花(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