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诗歌丛书》分享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国际文化资讯】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WeChat-Image_20200417134654-300x300-12.png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

2023年8月7日,由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主办,北京新启蒙书店承办的汉英双语版“大运河诗歌丛书”首都分享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得到了作家网、中诗网、人人文学网、中诗在线、中国散文网、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诗人文摘、世界诗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的支持。

“大运河诗歌丛书(七卷本)”于2023年6月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由黄亚洲的《我扶着大运河歌唱》、伊甸的《运河上的时间》、晓弦的《仁庄纪事2》、北塔的《贯穿我的河》、柳文龙的《彼岸千年》、赵振元的《江南运河情》和查杰慧的《运河上的月光》等7本个人诗集组成。诗人们的笔触紧紧围绕古老的大运河,多层次、多领域、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婉约而大气的大运河文化,打造了一套既有运河“白金”标签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丛书。

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北塔领衔翻译成英文,参与译者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国家大剧院等,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主。

为了探讨本丛书出版的时代机遇和文化价值,让作者译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当代诗人分享大运河诗歌写作经验、展望写作前景,特举办本次研讨会。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大运河诗歌丛书”部分作者、译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30多位。其中包括:诗人、新启蒙书店店主北遥,诗人翻译家、世界诗人大会常务副秘书长兼中国办事处主任、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顾问北塔,诗人、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常务副主任兼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冰峰,诗人、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副主任兼活动专业委员会主任阿诺阿布,诗人、世诗会中国办副秘书长、肇东市文化局原局长陈泰灸,诗人、世诗会中国办副秘书长兼出版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诗歌》杂志副主编王桂林,诗人、世诗会中国办出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龚璇,诗人、世诗会中国办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世界诗歌微信公众号副主编冷先桥,译者、世诗会中国办秘书吴吴,翻译家、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魏怡教授,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助理陈晨女士,诗人、美国华侨、《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总编辑、《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俱乐部创始人韩舸友,诗人、浙江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原副主任、嘉兴学院副教授伊甸,诗人书法家、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雁西,诗人、陕西省商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董发亮和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原秘书长兼创联部主任王芳闻以及地中海游轮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中国代表团部分团员、汉英双语版“大运河诗歌丛书”部分译者及若干京城诗歌界、翻译界人士。

会议以“大运河诗歌丛书”中的北塔《贯穿我的河》、伊甸《运河上的时间》为主要研讨对象。上半场会议由北遥主持,他首先邀请诗集作者分享创作经历,译者分享阅读和翻译感受,诗人和译者朗读两部诗集中的诗歌;下半场会议由北塔主持,邀请各位诗人和嘉宾对两部诗集发表看法,并作出回应。

新启蒙书店店主、诗人北遥开场欢迎嘉宾们的到来

《运河上的时间》的作者伊甸首先肯定了浙江“四条诗路”文化建设,解释了“大运河诗丛”的起源:嘉兴南湖区政府为响应浙江省政府的关于传承发扬大运河文化的号召,成立了南湖区大运河文化协会(归南湖区文联管理),设立大运河诗歌创作基地、大运河展览馆,由南湖区文联领导晓弦和作协领导柳文龙负责筹划和出版“大运河诗丛”。随后,伊甸分享了《运河上的时间》的创作过程:在2020-2021新冠疫情期间,他深居简出,经常久久凝望窗外的大运河,沿岸的一草一木都激发了他创作的诗情。这部诗集中的每首诗都与运河有关,这种细致的描绘源自于诗人从过去到现在与运河的朝夕相处,运河见证了伊甸本人的童年、少年、成长、初恋、失恋等人生故事;诗人祖辈、江南百姓的经历也在诗集中得到了反映。他说他的“诗是从灵魂深处涌现出来的”。

伊甸还点评了北塔的诗,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贯穿我的河》中的序诗《哀江南》,里面充满悲悯情怀和独立思想,这是所有诗人最需要具备的两个素质,但许多诗人恰恰是缺失的。

伊甸分享创作经历并朗诵其诗作《运河与信》

北塔首先对为本次分享会提供适宜场地和优质服务的新启蒙书店老板和员工表达最由衷的敬意和谢意,并对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诗人学者朗诵家表达最诚挚的欢迎和感谢。

随后他提到了自己作为江苏人参与浙江省文学项目的特殊原因和重要意义:“其一,我跟浙江尤其是嘉兴的众多诗人包括在座的伊甸先生交谊久而深;其二,我跟北遥先生一样也姓徐,我们这支徐姓本来是在浙江嘉兴境内,后来才迁居到江苏苏州境内;其三,我出生的地方苏州盛泽镇在历史上曾经就属于嘉兴。因此,我有时喜欢称自己是‘江浙人’。我很荣幸能加入这套丛书,我的加入拉长了这套丛书中的大运河,到了‘全’的程度。丛书中大部分作者是嘉兴人,他们几乎只写嘉兴境内的大运河,嘉兴是大运河流经的十几个城市中唯一一被她环抱的,所以那里的大运河足够他们分别写一部奉献给她的诗集。黄亚洲先生是杭州的,他写的大运河不仅有杭州段(所谓南端),甚至不仅是江南段,而且向北延伸到了山东境内的德州。而我笔下的大运河从杭州一直写到北京,不仅是北京的通州,即大运河主航道的北端;而且写到了北京城里的末端,即什刹海和玉河。这套书中的大运河形象到我笔下才是完整的,才有头有尾。我生于江南运河之畔,工作于大都玉河之旁。这是贯穿的第一层含义,即大运河从空间贯穿我人生的历程和轨迹。”

北塔分享创作、翻译经历并朗诵自己的诗作《我这滴来自江南运河的水》

空间是河流的本身属性,而时间是自古以来人类赋予河流的象征属性。接着北塔做了第二层题解,即大运河从时间贯穿他的一生。集中作品的写作时间跨度达三十多年,有作者高中时代的习作,也有最新近作。他在这部诗集中写到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甚至老年。整部诗集的编排遵循着这样的时间顺序。

大运河所贯穿北塔的第三个存在是自我。作为一个流动力、创生力、载重力的代表,河流给他的精神、人格、诗格全面赋能!他自述道:“我是大运河之子。我写大运河诗是在以河传我,同时也在以我传河,河与我互传互动,互荡互激,互为主体,河流是我的另一个肉身,本书是我的一部另类自传。所以,书中的第一部分作品写的不是杭州,而是嘉兴,因为嘉兴是我的祖居地。我写了我的祖父母和父母,还写了我的初恋。当然,这些诗与其说是实录,不如说是心化了、灵化了的传记。经过我的一番精心编排,这些本来散落在不同时空里的文本被组合了起来,整部书读起来就像是一部长诗;因此,还荣幸地获得过第六届中国长诗奖之文本奖。一个像样的诗人的身心最好跟一条大河对应且呼应,而于我大运河就是这么一条河,因此我的身心都甘愿被它贯穿!”

北塔强调说,这是史上关于大运河及其文化或以大运河命名的第一套纯粹的诗歌丛书。“汉英双语版的‘大运河诗歌丛书’不仅空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可能是绝后的。自始至终操持这套书的是晓弦先生和柳文龙先生,他们一开始就谋定要用汉英双语版的模式。我想,他们的初衷是: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关于大运河的诗歌理应得到全世界的分享。我还想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运河,也就有运河诗,我读到过爱尔兰都柏林的、意大利威尼斯的、荷兰乌特勒支的运河诗,有些外国诗人还在运河边搞诗歌行为艺术。这提醒人们:运河是活的,运河诗更是活生生的。中国的运河诗需要与外国的运河诗进行交流,所以需要有英文翻译。”

最后北塔介绍了这部书的翻译情况。他说:“出于对我的了解和信任,主办方让我领衔翻译这套丛书。我当时就觉得任务重大,意义更重大。于是,我一方面自己潜下心来、全力以赴翻译,另一方面找了几个朋友和学生一起翻译。文学翻译是非常困难、繁杂的活计。这套书几乎花费了我三年瘟疫的全部时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瘟疫让我们定下来、静下来,我得以在家练臀功、译诗丛。团队成员都很认真负责,我们时不时相互鼓励、讨论、检查。这套书中的专有名词多达几百个,涉及人名、地名、物名、品名,而且很多属于吴方言系统,系统外面的人很可能误解或完全无解,所以由我这个吴人主导我们列了一个长长的专有名词表格,并且相互商量着逐渐完善,使得每位译者都有译法可依。翻译完成之后,我们先自己校对和相互校对,然后请外面的专家校对。书稿到了出版社,编辑又帮不厌其烦地校对了三遍,使得我们现在的译文是比较让人满意的。今天有我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两位得意门生来到现场,她们作为译者,对这套书的翻译付出了许多心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译者:吴佳娜(左,笔名吴吴), 王雨(右,笔名雨如)

作为丛书翻译团队中的译者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王雨分享了自己参与《运河上的时间》《我扶着大运河歌唱》《江南运河情》三部诗集中部分诗歌、序言、后记翻译和诗集校对工作的经历和诗歌阅读感受:
北塔《贯穿我的河》将运河作为支撑诗人多年南北漂泊的血肉,用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将自由的想象和灵活的修辞组合在一起,将故乡情思、历史变迁、自然风光、旧时回忆、中年经历等主题相互交织,阐释了运河何以贯穿他自己的生命。面对时间的流逝,诗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生收获和对外界的反馈,同时又庆幸在一息尚存之时,仍然可以将自己托付于运河,仍可以找到地理和精神上的故乡。

伊甸《运河上的时间》描绘了大运河沿线的自然人文风光,书写了诗人自己在运河边不同人生阶段的际遇,塑造了一个庄严沉静、谦逊宽容的大运河形象,她养育代代江南人,滋润自然万物,超越时空限制,沟通历史与现代,诠释了运河与诗人所代表的个人、家族、民族的命运交织。诗人摆脱了宏大叙事,以个性化的细腻语言、丰富的修辞,将世间最微不足道的事物描写得丰富多彩,赋予每一个意象以喜怒哀乐,以诗意的方式呈现自我、家族意志、自然和美德。

黄亚洲《我扶着大运河歌唱》按照空间顺序,对大运河沿岸的几个重要城市进行了深入考察与描写。整部诗集充满激情和宏伟气象,塑造了一个大气通透、富于洞察力和幽默感,又十分接地气的诗人形象。诗集蕴含历史的厚度,也凝聚着思想的批判,使读者能够将大运河的地理与历史结合起来,从而对大运河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多层次感知和体会。

赵振元《江南运河情》的诗歌部分以一个企业家的宏观视角走近运河,所到之处、所见之物,无不引发对江南故乡的赞美和感叹;散文诗部分中的诗人则以一个游子的身份,亲近江南运河的种种风物,和风细雨、古镇长街、山水湖田、四时景象,都收获了专属于自己的书写,被赋予灵性,诗人用文字实现了精神和灵魂的归乡。

参与诗丛的翻译审校工作给予了王雨诗歌翻译研究上的灵感,她以“诗歌的声音”这个导向,根据玛乔瑞·帕罗夫、伊格尔顿等学者的观点,表示诗歌翻译应当关注诗歌的形式和言说方式,要关注原诗的语调、音高、节奏、音量、强度、情调等,在译入语诗歌中重现原诗的语言质地和语感,重塑原诗的情感核心,通过对构成诗歌“声音”的各类要素的把握,再现诗人口吻、情态,灵活地重现诗人的情志。王雨通过对《运河上的声音》诗歌的声音感受,借助音乐概念,将这部诗集中抒发三类感情的诗歌分为三类声音:描写运河边自我成长与失落的青春小夜曲、关于家族谱系与战乱贫困的历史咏叹调、反映运河精神与命运共同体的民族复调音乐,针对每一类声音的诗歌所采用的用词、造句、节奏、音韵、情调的不同,译者需要对诗歌进行拆解、分析和翻译。

丛书译者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吴吴发言说,感谢北塔老师在过去三年时间里的指导和帮助,他是我在诗歌翻译这个方向的领路人。感谢他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我得以在这里交识因诗歌相聚在一起的各界人士。感谢他对我不断的鼓励,我才得以有机会在《2021中国诗选》以及《贯穿我的河》这两本书中作为译者出现。

随后她提到了诗集翻译的感受:“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原作者的角度去衡量思考,于是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译前细细地体会诗人彼时落笔究竟是怎样的心怀,去触摸诗的灵魂与骨骼。于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也爱上了运河的文化,甚至硕士毕业论文的主题我也坚定地选择了运河!通过翻译诗歌,我好像看到了运河上成长的那群少年,冬天在运河上踏冰去上学,夏天在河边的桑树林里嬉戏,运河养育的肥沃土壤埋着他们的祖祖辈辈,沿着运河漂泊变成游子。我深信这样的本土文化抒写能够切实引起很多中国同胞尤其是游子的共鸣。”

最后,吴吴表示,她一路以来的进步是荣誉也是认可,同时也代表了责任和使命。她会用更加坚定积极的态度投身中国办事处的事业,为诗歌翻译发挥青年译者的热情!她真心祝愿,大运河诗歌丛书能发行到更多地方去,让中国的运河文化被全世界看到!

朗诵家春天在朗诵

窗外炎炎夏日,现场诗兴正浓。与会诗人、朗诵家踊跃登台朗诵两部诗集中的诗作,活力充沛、感情激荡,诗歌朗诵丰富的声音与大运河流水相和,呈现听觉与想象之美。王芳闻朗诵了北塔诗作《紫薇花》,王海霞朗诵了北塔诗作《说小河》,朗诵家春天朗诵了北塔诗作《水车》。

在研讨环节,与会诗人学者纷纷对两部诗集发表了自己的高见,借着北塔、伊甸两位诗人的笔触,共同走近大运河,探讨文学的魅力和诗歌的深意。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总编韩舸友首先转达了《世界诗歌年鉴》主编森道哈达对新书发布的祝贺,随后表达了自己对于《贯穿我的河》的看法:北塔的诗离不开河、船、河岸的故乡。从嘉兴到盛泽到北京,从大运河到小运河到塘河,从乌港到乌桥镇,他都是以诗为帆,以笔为桨,以生命为船,划过童年、青年,划过中年,也许还将一生永远地陪伴着大运河。他用诗建起步入文学殿堂的船,又用文字铺出了一条牵挂一生的故乡之路。同时,韩舸友认为,北塔的诗既有江南才子的灵秀,又有水手的奔放和潇洒。北塔不仅是大运河的儿子,也是扬帆远航的水手。他无时无刻不在用诗歌倾诉一个诗人的孤独与快乐。韩舸友还认为,诗是世界的,诗人也是世界的,一个诗人应该是作品、人品和性格三者相统一,而北塔将三者融在了一起。

北塔(左), 韩舸友(右)

魏怡教授对诗歌和绘画有着深刻见解,认为“诗歌和绘画有共同之处”,诗歌和画作中都存在着节奏韵律,都要求质地和谐,而《贯穿我的河》《运河上的时间》两部诗集中的诗就能通过节奏上的舒适感和美感,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随后,魏怡指出,从辩证角度看,大运河既是一个被描绘的客体,又以主角的身份存在,运河塑造了诗人的一生,用她的方式承载很多百姓的一生。因此,有时我们需要放下“以人为主角”的执念,更关注自然作为主角的一面。魏怡也提到,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灵感来源,运河就是诗人们的缪斯。

魏怡也阐释了意大利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契合点,即乡土文学中对过去的回溯,意大利回归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也在用新的社科研究成果重新审视、探讨过去,寻求新的滋养。运河也是乡土,“大运河诗丛”也意在“回到过去去寻找未来”。

另外,作为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一方,魏怡教授表示十分期待九月份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中国代表团访问罗马,他们将帮助举办双语(汉语、意大利语)诗歌朗诵活动,翻译、出版当代中国诗人的双语诗集。

魏怡教授发言(左), 北塔(右)

来自上海的诗人张春华说:“伊甸的《运河上的时间》以较大篇幅用‘运河上的……’为每首诗的格式化标题,这说明长长的运河已融入到作者的血脉中,承载着作者的生命之重。北塔的《贯穿我的河》从一个更具广义的视角对运河作了神性的诠释,尤其是在组诗《在溯与潮之间一一海宁》中,关于汉白玉狮子、铁牛等的叙事场景给人以久远的时光厚重惑,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运河,往往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常伴随着运粮、运兵,征服与融合,苦难与悲欢交递演进,这套汉英双语丛书对这些内容都有展现。”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导师、诗人、学者王月对诗人与自然、运河的关系做出了诠释:“运河成就了七位诗人,运河作为一个主体,而不是背景,自己也在说话,只是通过诗人的笔触流露出来,因此运河和诗人是平等的,这和后人类学所说的‘人不应掌控万物而应和万物平等’的观点相契合。”

针对《运河上的时间》这部诗集中对运河与世间万物关系的描写,王月指出,运河与万物相互包含、包容,伊甸通过运河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人性,写悲欢离合;同时,诗人也在反思,虽然运河本身在不同的人身上留下了不同印记,但她如时间一样,永恒、持续、独立,我们只有尊重她、接纳她,没有评价和批判她的权力。《贯穿我的河》延续了北塔一如既往的“硬”的写作风格,王月推崇北塔诗歌的现代性,具有歧义性和未完成性,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并给出应答,这样的诗歌更有价值,有更多的阐释可能性。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东林说:“伊甸《运河上的时间》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点滴,充满了对运河的感情。北塔《贯穿我的河》从历史的纵深处和心灵的最深处,把大运河的深厚文化积淀,贯穿在作者的整个成长历程中,也贯穿在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中。这就使他的诗歌超越了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而具有了社会意义。诗集的第一篇《哀江南》深刻反映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体现了作者对大运河荣枯盛衰、沧桑变化的深度思考。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我这滴来自南运河的水,曾经逆着时代大潮的流向,从塘河的温床上升起。’这既是北塔个人人生起伏的写照,更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性格特征和命运浮沉。《携蟹归京即煮吃有忏》,以蟹喻人,把处于逆境中的志士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充分展现出来:尽管像蟹一样被煎熬甚至被‘活活烫死’,他也绝不屈服;即使牺牲自己,也要给世间带来‘最鲜美的肉、最喷香的黄’。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拷问,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把人性的光辉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陈东林教授发言

王桂林发言称,这两部诗集都是有野心的写作,成熟的诗人到最后都是为自己制造悬崖,供自己攀登并逾越。伊甸和北塔的共同之处在于,虽然二者都是知识分子,但是突破了学院派以修辞为要旨的诗歌写作方式。两部诗集都或明或暗以时间为主线,都是时间之诗,时间是虚幻的,只能感受而不可视,而河流成了时间的具象展示,暗合了诗人对时间的感受。两部诗集写法的不同在于,《运河上的时间》是短期内集中的运河诗歌创作,将人生经历和所感知到的运河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而《贯穿我的河》是北塔对30年来的诗歌重新的编排,新编也是一种创作。这两部诗集体现了中国当代成熟诗人的写作本事。

北京诗人刘剑发言称,北塔说起故乡,茶余饭后,闲庭雅叙,娓娓道来。从北塔的创作中,看得出他与大运河的一世情缘。他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文学传统,又结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自由境界的信念。北塔的写作与翻译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纵的传承,又有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横向的借鉴。《贯穿我的河》中,如“石头像一群偷渡过来的流民,不敢与岸滩靠的太近”“劳动者的腰身始终弯曲着,不管工具在不在手里,不管烟斗在不在嘴里,一棵小白菜,就是一顿晚餐,但,他得管好一片菜地…”,诸如此类经典的诗句比比皆是。诗的本质就是还乡。这种还乡,可以是肉身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北塔的灵魂的最终归宿一定是他的运河,那条贯穿他的河。

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助理陈晨老师认为,大运河跨越南北,也有着沟通文化的作用,因此作为跨文化研究者,我们也可以称自己为多文明对话中的一条“运河”。运河既有自然的一面,又可以厚德载物、承载人的德性,在文学、跨文化的世界中,每个人也可以带着运河的动感去感知、传播文化,形成多元文化的共享、对话和交流。

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院务秘书、意大利青年诗人Michela Pranzo(敏佳)表达了自己第一次来中国大陆的感受,她对参与此次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认为大运河诗歌创作有其浪漫自由的特点,并期待日后细细阅读诗歌,提升语言能力,游览大运河。

敏佳(左), 陈晨(右)

来自陕西的丝路行吟诗人、朗诵家王芳闻认为,在《贯穿我的河》中,北塔把自己的个体生命与大自然、大运河合为一体,让心灵与大运河互通、同感,呈现了一个陌生的、波澜壮阔的、带有神性的大运河形象。这部诗集中有丰富的诗歌创作技巧,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诗人运用意象造境,大多数诗作从小切口、小物象切入,比如一朵浪花、一对石狮子,诗人运用隐喻、通感的手法使物我互为转化、互为主体,通过营造大量的意象群,创造了极具能量的思想漩涡。诗人通过这部诗集写出了大运河的深度和广度,也让读者感触到了大运河的温度和疼痛度。

陕西商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诗人董发亮发言称,北塔《贯穿我的河》的精神还乡是诗意的灵魂告白,是运河儿子的心声,是一部自传体长诗。诗集有三个典型特质:一是情意浓烈、情怀深刻、意志刚毅,渗透着儒学的传承和辩证哲学观;二是诗中有画,诗眼鲜亮,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文化韵味;三是诗中有魂,且实在感强、冲击力强、启迪性强,关注生态、民生、人文,堪称一部当代超现实主义的、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好书。

浙江诗人蔡启发说:“黄亚洲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诗人。拜读他《我扶着大运河歌唱》诗集中的诗章,如聆听大运河的日夜歌唱。《大运河放歌》发出的是大运河汩汩流淌的古老洪荒之音,放的是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嘹亮之歌。《大禹治水:具丘山》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之歌。《小河直街》是历史人文交融的歌。

伊甸为人低调,处事老到,诗歌大气,文质兼备,更有着智者的哲思。《运河上的时间》有一种水势运程的紧迫感、河流文明的兴衰以及家族迁徙的辛酸。在滴水穿石的水精神感召下,无处不诗的追求验证着运河的存在感。

北塔是当今中国诗坛上的江南才子加君子。他善于在理性思考下挥洒青春勃动的感性。《贯穿我的河》中童心未泯的撒野被贯穿得历久弥新和生机勃勃。尤其是大‘我’似乎一根筋牵着运河迸发向上,直至仰望太空的耀眼星火。在感性智慧的塑造中,在哀江南、忆江南的景象环生里,藏着北塔的家国情怀。”

诗人学者的畅所欲言让所有与会人员沉浸于思想的海洋,用各自的阅读感受和诗学追求回应大运河对人类提出的疑问,也积极畅想以大运河为例的地方性、民族性诗歌写作在未来会往何处去,并期待通过大运河的连接,诗人们的文采变得更加丰富,友谊变得更加紧密,通过更多的对话、合作来扩充当代诗歌内涵,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文学走向海外世界。

参加分享会的还有白秀丽、东来、赵剑华、崔学民、卞启忠、金辰、何梦梅、杨蒙等。

(撰稿:斯琴、雨如)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这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周愚(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唐成茂(中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辑:冷观(美国)、Jinwen Han(美国)、雲锦(美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雲锦(美国)、Jinwen Han(美国)、阮小丽(加拿大)、Yimeng Han(美国)

助理编辑:Yimeng Han(美国)、Shenghao Ye(美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