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良羽简介:1933年叠溪地震后,都江堰的重建者张沅的孙女、张世龄的女儿。美国加州CSULB 艺术(亚洲研究、中文研究)硕士,UCLA 艺术(中文)学士,AVC 艺术副学士,LACC音乐副学士。AAUWAV美国大学妇女协会羚羊谷分会会员,北美南加州华人写作协会永久会员,北美洛杉矶华文写作协会永久会员。出版书籍《都江堰的历史功臣张沅父子》、英汉双语对照书籍 Looking back at the new women of China’s May Fourth Movement written by Lu Xun and Ling ShuHua 《回眸魯迅、凌叔華筆下的中國五四新女性》及古琴CD專輯。
张沅父子的都江堰
蒲公英飘到了沙漠,就在那里安家了。于是沙漠深处有人家,沙漠深处有我的家。春天,当金加州的州花,黄灿灿的野生Poppy盛开的时候,Antelope Valley 羚羊谷沙漠就成了金色的海洋,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寻觅沙漠情趣。不过沙漠里没有都江堰宝瓶口的清流,沙漠里没有掩埋我祖先的忠骨,沙漠里没有留存我儿时的记忆。无论时光过去了多久,无论我身在何处,我永远是都江堰的女儿。
儿时的我常听奶奶曾筠兰摆龙门阵(成都方言:讲故事),百听不厌。
奶奶把筷子横放在装有汤的大碗上,然后把尖圆形的调羹背朝上放在汤 里。奶奶对我说: “乖孙女,这不是筷子,这是都江堰的索桥。这不是调羹, 这是都江堰的金刚堤 , 调羹尖尖就是分水鱼嘴 。你爷爷三次搬动金刚堤,改变鱼嘴的分水角度。” 奶奶把调羹在碗里的汤中移动摆放了三次,“ 1933年8月25号,叠溪大地动(地震),整个叠溪镇都掉下去了,都江堰没得了(成都方言:消逝)。你爸爸高中都不读了,跟你爷爷去修堰,他们在玉垒山脚下把都江堰又变出来了。”奶奶指著调羹尖尖,如数家珍:“ 你爷爷在索桥上头的一块风水宝地上,给分水鱼嘴安了现在这个家,我们川西坝子的人才有饭吃,你才有汤喝。”
同桌吃饭的母亲说:“ 乖羽儿,快吃饭,多吃点儿,吃饱了好去修都江堰。”
我的母亲何德恩(1918-2008)来自四川罗江一个传统大家庭,自幼在家接受读书、写字、古琴、绘画、绣花、插花教育。她不服从门当户对的订婚离家出走,携带一个柳条箱、一张古琴「龙吟」,到成都投奔堂兄 —— 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
母亲担任四川省建设厅派驻四川省水利局秘书,负责整理都江堰文史资料。抗日战争期间,四川省水利局从成都迁移到灌县(都江堰市)离堆公园。母亲常向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 —— 我的祖父张沅 (1880-1952) 下达四川省建设厅给都江堰的公文和经费。她了解到张沅处长是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会员,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该校土木系创建人古市公威教授的学生。
母亲在整理都江堰文史资料中获悉:
民国壬子元年(1912),32岁的张沅从东京回到成都后担任四川水利知事,创办了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张沅还开办了女子职业学校、蚕桑学校。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为留学法国的学生筹集资金。张沅主张妇女放脚,组织了成都大脚会,并在驷马桥立碑纂文,称“斯时妇人放脚中华图强之新纪元“,碑上刻有会员姓名。
张沅考察了都江堰流域,了解到都江堰自光绪丁丑三年(1877)九月四川总督丁宝桢主持大修以来,已有36年未全面大修,其间岷江水患不断,尤以光绪戊寅四年(1878)、光绪甲辰三十年(1904)、民国辛亥元年(1911)岷江洪水暴发为甚。他目睹了都江堰渠首各工程遭到冲损,分水鱼嘴、人字堤、飞沙堰等各堤岸残缺朽败。内、外江灌溉河道越淤越高,有的与稻田几乎相齐,水流混乱,灌区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一片凄凉。张沅以四川水利知事的身份奋笔上书四川巡按使陈廷杰,请求政府核准大修都江堰,并提出大修分3年进行,三期工程共需款约30万元。
民国甲寅三年(1914)四川巡按使陈廷杰以都江堰事关民生为由,向北京中央政府致电,要求拨款大修都江堰。经财政部核准,动支国币30万元。陈廷杰亲自前往成都包家巷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会见张沅,向他面授了大总统袁世凯签署的《委任令》,任命张沅主持此次都江堰大修工程。《委任令》中提到:“清代学术未明,又不知利用水势”,“现在土木科学逐渐昌明,无论任何险工,皆能设法修筑。该堰工程当谋彻底重修,以为一劳永逸之计。不应因噎废食,不思改良”。张沅双手接过《委任令》,即向陈廷杰表示:“余自少年奢望为民治水,万难不辞。”
张沅处长很看重我母亲的才干和人品,有意把这位美丽能干的都江堰女秘书介绍给自己的儿子 —— 都江堰水利工程师张世龄。在祖父的安排下,我的母亲认识了我的父亲。
都江堰流域的青山绿水,见证了我父母的爱情。父亲肩扛祖父从日本带回来的测量仪器,勘测地形地势,我母親与他同行。母亲作为他的“测量目标”,站在仪器前面。父亲将仪器对着我的母亲:“ 何小姐,有你做我的‘目标’,我测量得更准确。”
母亲背着她从罗江老家带出来的古琴「龙吟」,等父亲完工后,她从琴囊中取出「龙吟」,席地而坐,将琴横放于膝上抚高山流水。父亲效仿钟子期,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志在流水”。
父亲曾告诉我,1936年的清明都江堰放水祭祀典礼暨庆祝叠溪地震后重建都江堰工程竣工典礼同时举行。放水庆典礼由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卢作孚 司仪、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主持并致贺词。当我的祖父 —— 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长张沅(1880~1952)用一口铿锵高亢的四川乡音发令“砍马槎”时,顿时响起三声礼炮,锣鼓喧天。一位手持大刀恭候在岷江岸边的勇士(砍马槎放水是有危险的,稍有散失就会被洪水冲走)纵身跳上张沅设计的内江拦河马槎,高高挥起利刀,砍断马槎盘杠结点的竹索,再用一根粗大的麻绳在杩脑顶上缠绕数圈。然后,河滩上一名壮汉从刀手的手中抓过拉马大绳,转身递给身旁的七、八个汉子,大家喊着拉马号子,同时一起用力,拉倒那栋马槎,拦河马槎群立即由此解体。刹时间,岷江春水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倾之力从决口处涌入内江,直冲宝瓶口。那一刻,千年古堰向人们尽情展示着她那永不衰退的青春活力。此时,两岸民众面对滔滔江水,尽情欢呼蹦跳,水声人声浑然一体回荡于天地之间。那一刻,有人沿江拼命奔跑,有人用小石子向流水的最前端掷去“摸水脑壳” ,有人则争舀“头水” 祭神。
父亲情不自禁随着人群如刚冲出马槎决口的岷江春水,似脱缰野马沿江疯狂奔跑。父亲说世界上如此波澜壮阔的人水情,唯有出现在1933年叠溪地震后重建的都江堰。
至此,继承父业为民治理都江堰的志向已顺理成章在父亲心中扎根,致使父亲为之拼搏了一生。
父亲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土木系、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是茅以升教授的学生。1942年,父亲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任四川省建设厅工程师,担任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工程科科长。
1944年,美国副总统Henry Wallace 华莱士一行参观都江堰时,父亲张世龄以都江堰工程师的身份用英语向来宾们介绍了都江堰。
1947年,川西暴雨,都江堰告急。张沅父子不顾个人安危,数次在夜间身披蓑衣,手提马灯,风雨飘摇中站在索桥上观察鱼嘴情势。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抢修都江堰时,父亲张世龄负责工程技术指导。
千百年来,人民造就了伟大的都江堰,同时也造就了与都江堰融为一体的名胜古迹。那旖旎幽美的自然风光和延绵不断的历代人文景观,是川西坝子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二王庙是都江堰第一园林,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李冰父子的祀庙。它位于都江堰内江东岸玉垒山麓,依山临水,楼阁凌空。庙宇掩映在青山丛中,与都江堰分水鱼嘴「金刚堤」隔江相望。二王庙大殿门两旁,陈列着我的祖父张沅亲笔用隶书字体挥就的一副治水对联:
对联的上联:深淘滩,低作堰,懿训昭垂,为准为则;
对联的下联:湾截角,正抽心,仪型足式,无颇无偏。
落款是:丙戌年仲秋月,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张沅敬题。
这幅对联是我的祖父张沅于丙戌年(1946),受中华民国四川省政府之命,亲笔书写的。祖父以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的身份将都江堰的治水格言编入了这幅对联。“深淘滩,低作堰”传为李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 指都江堰每年岁修淘淤时,必须淘至内江凤栖窝山脚下的河床底部所埋的 「卧铁」 显现为止,使内江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这个「卧铁」的位置和深度被我的祖父在民国3次大修都江堰的工程中改变了3次,每次都有不少人给祖父建议:加埋一根「卧铁」在其上刻「X年张沅制」,张沅总是笑着说:“古来修堰者不计其数,何人留名。吾亦只修堰,留堰不留名。”
“低作堰”指 「飞沙堰」 不宜筑得过高,否则会影响其泄洪和排沙效果。“湾截角”指河床弯段采取凸岸截角,与凹岸挑流护岸相配合,使弯道改得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凹岸的冲刷。“正抽心”指遇到顺直的河段,河道岔沟多时,应当疏深河槽中间部分,再利用水流冲大其过水断面,使主流改直,防止洪水冲刷堤岸。“懿训”是好经验。“仪型”是良好的制度和法规。“足式”之意是足以作为完善的模式。
1946年仲秋,中华民国四川省政府在二王庙大殿门前举行了张沅书写的都江堰治水对联揭幕仪式,张沅、张世龄父子出席了这个揭幕式。
民国三年(1914),34岁的张沅从四川巡按使陈廷杰手中,接过大总统袁世凯签署的民国首次大修都江堰的《委任令》时,全球正弥漫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烟云。张沅带领都江堰灌区的千万儿女,众志成城,奋战在玉垒山脚下。民国七年(1918)中华民国首次都江堰大修工程竣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摧毁都江堰后,张沅安排自己的儿子张世龄从高中辍学,与都江堰流域的千万儿女一起奋战在工地上,让都江堰重新出现在玉垒山脚下。
张沅先生是中华民国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长,三次主持大修都江堰,长期担任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他连续治理都江堰近40年,是都江堰有史以来治堰时间最长的堰功。
张沅的儿子张世龄子承父业,继续治理都江堰。张沅父子因对都江堰的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被都江堰流域的人民称为“当代李冰父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四川省志·水利志》《都江堰志》《四川省玉溪河志》等。张沅治理都江堰的70多袋卷宗至今保存在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2017年我越洋回到都江堰,我下榻的酒店打出24小时移动灯标字幕「锦江丽景酒店热烈欢迎 “现代李冰父子后代”张良羽女士再回都江堰」。
都江堰电视台新闻报导:「一月3号上午,现代李冰父子张沅、张世龄后代,美籍华人作家,古琴艺术家张良羽女士从洛杉矶回国,来到都江堰市寻找父辈足迹…张良羽祖父张沅主持了民国第一次大修都江堰和上个世纪30年代叠溪地震后重建都江堰的工作,张良羽父亲张世龄、母亲何德恩也曾在四川水利部门工作,为都江堰维护做出过贡献,张沅、张世龄被称作现代李冰父子。」
我谨藉此机会向都江堰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都江堰政府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热爱都江堰的本文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这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编: 韩舸友
副总编: 冷观、Jinwen Han
编委: 韩舸友、冷观、Jinwen Han、阮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