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一|崩塌的起点:我如何坠入那个灰色地带/ 刘乃歌
新冠康复后许久,我依旧没有“恢复如初”。
人们常以为身体痊愈就是“重新开始”的信号。但我逐渐明白,有些疾病的阴影,不在显影的肺部影像,也不在体温的曲线,而是藏在一种难以名状的疲倦、一种持续性的精神雾霾中。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过去习惯于高密度的脑力工作。阅读、写作、教学、研究,从清晨至深夜,在节奏中寻找意义与秩序。但自感染新冠以来,我开始频繁感到脑力迟钝、注意力涣散、语言组织能力下降。讲课中会突然忘词,读论文几页后如坠雾中。即使勉力支撑,也始终感到一种“低配运行”的状态。
在医学上,这种状态已被归类为“长期新冠综合征”(Long COVID)的一部分。《柳叶刀》(The Lancet)2022年一项跨国研究显示,约有10%至30%的新冠康复者在3个月后仍持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慢性疲劳、睡眠障碍、情绪波动”等症状(Davis et al. 2021;The Lancet, 2022)。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在其报告中指出,这种状态“呈现高度个体化且难以标准化评估,故而被长期忽视”(NIH RECOVER Initiative, 2022)。
医学界称之为“灰区病人(patients in diagnostic grey zones)”——即症状真实、功能受限,却难以纳入清晰诊断分类的患者。他们常常因没有“确证性指标”而在制度上被忽略。
我开始注意到自己在夜间的感官异常。入睡前,常常有一种莫名的“警觉感”在体内游走,仿佛神经末梢并未接收到“可以休息了”的信号。明明眼皮沉重,意识却浮在一种不安的边缘状态,难以进入深睡。即便短暂入睡,也常被微小的声音惊醒,醒来后感到喉咙干涩、心跳微快。
睡眠的破碎直接影响白天的情绪调节能力。我开始对光线、噪音、甚至别人的走动变得格外敏感。这种“过度感官化”的状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患者的描述高度相似。研究指出,这类患者在睡眠周期紊乱的同时,伴随大脑中“交感神经系统持续高张”(hyperarousal),表现为白天疲倦、夜间失眠、情绪起伏不定(Jason et al, 2006)。

我曾尝试通过阅读来安抚内心,但令人痛苦的是:文字开始变得难以捕捉,语言不再如过去那样轻盈流动,而是像一块块石头堆叠在脑中,压得我无法前行。这是一种与我曾经最亲密的东西——语言——的分离,一种知识工作者最沉默的痛苦。
我意识到,我就是那群灰区里的“有病之人”之一。
同时,我也在精神心理层面逐渐滑入低谷。睡眠紊乱、入夜即焦虑、清晨心悸,长时间陷入“低唤醒状态”。明明身在安静的家中,却像站在一个持续嘈杂的车站,神经紧绷,仿佛世界下一秒就要塌陷。
精神病理学称这种现象为“情感调节障碍”(affective dysregulation),在长期疲劳与社交退缩的共同作用下,会演化成“功能性抑郁”或“次临床抑郁状态”(subclinical depression),其外显并不剧烈,但足以造成对工作和生活能力的系统性削弱(APA, 2022)。
在哲学层面,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在其医学诠释学中指出:“疾病不仅是生理的异常,更是对存在意义秩序的扰动。”它打破了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平衡关系,使人无法再从原有的经验中获得秩序感。用他的话说,“病是语言的缄默,健康是意义的流畅”(Gadamer, 1993)。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也曾提出:“我们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我们坚强,而是因为我们能承认自己的脆弱。”她用“脆弱性(vulnerability)”作为伦理起点,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在于承认人不总是完整,不总是高效,不总是向前(Butler, 2004)。
在未能获得明确诊断书的情况下,我无法向体制申请“合理的工作缓冲”。单位方面并未因我的病情表现出理解或援助,反而坚持按照原有岗位职责要求我如常履职。在我仍处于注意力涣散、语言迟钝、睡眠紊乱的状态下,反复被要求完成高强度任务,并多次被间接告知,如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将面临岗位调整或解聘风险。这种压力不仅令身体负担雪上加霜,更直接诱发了持续的焦虑感与无力感。

于是,我开始书写。不是为了控诉,不是为了寻求认同,而是为了重新将“病”置于意义结构中。借用福柯的观点:医学不仅治疗病人,它定义病人;知识生产,不只是客观分析,也是一种社会治理(Foucault, 1973)。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当人陷入疾病、虚弱与痛苦之中,世界便不再以‘可用’的方式呈现。”过去我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走路、洗碗、批改作业——如今却成为“需费力完成的任务”。这不是简单的“疲倦”,而是“世界的陌生化”。
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也强调身体是感知世界的前提。他在《知觉现象学》中写道:“身体不仅是自我存在的工具,它本身即是我对世界的原初理解方式。”而当身体功能失调时,这种世界的基本感知便出现裂痕。光线刺眼、风声恼人、语言难以组织——身体像失去了它曾与世界达成的和解契约,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层次的异化。
这种“感知错位”在我从未生病的岁月中是无法想象的。它不是“功能丧失”,而是存在方式的改变——我不再通过熟悉的方式与世界互动,而是重新学习如何在这个身体里生存。
愿这段经验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一段不被标注、却值得叙述的人类实践——在一场悄无声息的疾病中,一个人如何缓慢地、倔强地,重新找回自己的呼吸节奏。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2. Butler, J. (2004).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Verso.
3. Davis, H. E., et al. (2021). Characterizing Long COVID i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7 Months of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EClinicalMedicine, 38, 101019.
4. Foucault, M. (1973).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Vintage.
5. Gadamer, H.-G. (1993). The Enigma of Health: The Art of Healing in a Scientific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 NIH RECOVER Initiative (2022). Researching COVID to Enhance Recovery.
7. The Lancet (2022). Long COVID: Understanding the Shadow Pandemic. The Lancet, 399(10318), 835.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副总编:刘乃歌(美国)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总监: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柳芭(中国)、计紫晨(美国)、刘乃歌(美国)
——————————————————
发帖时间: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联系我们,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 唐诗之路之 / 立夏 寻求一分清淡的禅意!——“立夏”与唐诗经典乡村文化空间的融合 / 孙 毅
发表回复
窗体顶端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邮箱 *
网站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窗体底端
其他操作
编辑发帖时间: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联系我们,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 在邊緣書寫中心:越南文學的全球敘述與歷史負載/劉乃歌(中国)
发表回复
以 Sound of USA 的身份登录。 编辑您的个人资料。 注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分类
选择分类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联系我们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其他操作
编辑发帖时间: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国际文化资讯】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在迪拜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 →
发表回复
以 Sound of USA 的身份登录。 编辑您的个人资料。 注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