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华纯,旅日作家、诗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沙漠风云》、散文集《丝的诱惑》《灼灼其华》、诗集《缘侧》等,以及中短篇小说散集等。多次入选优秀文学精选及中日两国大学文科教材。曾获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首届全球华人华侨文学中山杯奖与第四届的伯乐奖、中国台湾华侨文学著述奖、全球华文诗歌类大赛银奖、2023年国际桂冠诗人等奖项。曾受聘于中国三所大学任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四川西南大学诗歌研究所为诗集《缘侧》举办作品研讨会,代表日本参加2015年北京阅兵典礼,2024年杭州良渚国际论坛。现为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日本华人文联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作家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
导读:
日本华人作家华纯女士于1980年代中期东渡日本留学,近四十年一直工作、生活在东京。华纯前期主要创作小说和散文,获得诸多文学大奖,尤其是长篇小说《沙漠风云》、散文集《丝的诱惑》都曾产生较大影响。最近又由两家出版社同时推出散文集《灼灼其华》和诗集《缘侧》,前者得到陈思和、蒋述卓、张翎、陈丹燕、潘耀明等知名学者和作家的联袂推荐,后者由吕进先生作序,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文艺报》原总编辑金坚范撰写评论。《中外诗歌研究》《诗学》等学术期刊分别刊载“華純诗歌研讨会”论文专辑,披露20余位学者的发表论文对華純最新诗集《缘侧》进行探讨。

缘侧之韵:文化对话与艺术探索——华纯诗歌研讨会综述
文 / 梁莹 李旻清
2024年10月26日,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创研基金理事会与重庆市北碚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承办的“华纯诗歌研讨会”在重庆市北碚区文艺家活动中心圆满举行。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以及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二十余位学者,从艺术手法、精神内涵、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对华纯最新诗集《缘侧》展开广泛且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会议召开之前,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文艺报》原总编辑金坚范撰写的评论文章《华纯的创意“缘侧”》已见诸报端。会后北碚文艺、重庆作家网等媒体平台为本次研讨会给予了宣传报道。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梁笑梅教授主持。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在开幕词中回顾了华纯女士与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深厚情缘,并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此外,向天渊教授还指出,《缘侧》展现了诗歌、花道与摄影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多种诗体之间充满张力甚至矛盾,却又能实现统一与融会,蕴藏着巨大的阐释空间。开幕式随后展示了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中国新诗研究所终身荣誉所长吕进先生的题词“魔都扫眉才子,东瀛管领春风”,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华纯女士诗歌创作艺术的高度认可。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北碚区作协主席、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蒋登科先生在讲话中强调了诗歌交流的重要性,认为华纯女士的诗歌为理解新移民文学提供了非常宝贵视角。随后,与会者进行集体合影留念,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

一、中日文化的交流与缠绕
文化视野是华文文学难以绕开的议题之一,中华审美经验与在地的实际生活经验共同作用于作家,会使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双重文化元素。此次会议中,不少学者围绕“中日文化的缠绕与交流”这一议题展开对《缘侧》的讨论。侍季青(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提出,华纯女士选择“缘侧”这一“观看视角”,源于其对日本“物哀”美学抒情方式的体悟。侍季青认为,华纯的诗歌直面群体与个人、生命与自然的冲突,对现实社会有褒有贬、有劝有讽,这与感伤唯美的“物哀”相比,则更加积极有为。它将“物哀”美学所不言的重大事件、道德追求和理性思辨纳入诗歌,因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文以载道”的刚建一面贯通起来。杨凌雪(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认为《缘侧》体现着禅与诗的圆融之美,这是从中国古典诗歌诗禅互渗的传统探讨华纯诗中的美学意境。论点立足于中日禅宗思想,从禅悟、禅理和禅趣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了禅宗思维下的诗性智慧。张芷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则重点从日本文化中“间”的审美内涵出发,讨论诗集《缘侧》中收录的汉俳。张芷萱指出,“间”在日本文化中不是简单无意义的空白存在,是有意味的“时间上的休止”和“空间上的空白”。汉俳文本以十七字三行的语言形式创造了“间”的空白,呈现出余情不绝、余韵缭绕的审美空间艺术。同时,又以滨口惠俊提出的“间人主义”概念,指出诗集《缘侧》中体现“和”与“敬”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俳句是受到“间”意识的影响。张芷萱认为,文化交融互鉴是“间”作为一种协调、融合的美学理念的价值所在,华纯的汉俳在“汉”与“俳”之间,即中国传统诗词特征与俳句特征之间寻找平衡与和谐,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唐丽嘉(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也对华纯诗中的禅意表达进行探析,认为华纯诗歌中的禅意不仅是一种审美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正是禅宗所倡导的“梵我合一”境界的体现,因而进一步探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自然美学。邓思睿(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以新诗在发展与建构过程中与古典诗歌难解难分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古典诗歌对《缘侧》的影响。梁莹(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则从具体文本入手,讨论了华纯诗中做出的将东方古典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融合的尝试,认为华纯有意识屏蔽了政治、道德的观念影响,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倾向于对文化、社会、生活的思考。

二、 自然与人文的互动
诗集《缘侧》中有大量写植物、自然的微诗、汉俳与自由体诗。会议中,众多与会学者在“自然与人文的互动”这一议题下展开讨论。欧阳文近(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认为,“缘侧”这一边界揭示了诗人如何在生命与自然之间互动对话,在互动过程中,华纯展现出对世间万物的内在关怀。基于此,欧阳文近进一步提出,华纯捕捉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共通性,其诗集《缘侧》表现出个体生命与自然、世界的潜在关联。郭丽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提出,诗人华纯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的微小瞬间,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宏大的泛爱意识。《缘侧》收录了华纯在新冠疫情期间创作的诗作,郭丽萍认为这些诗作传达出诗人对全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关注与担忧。
张都晓(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点探讨华纯诗中人文关怀与生态意识的交融缠绕,肯定华纯女士以历时性角度观察环境的变化并对毁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不遗余力的讽刺。她认为,华纯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她的写作绝不是单纯的呐喊和空洞的号召,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历史的根柢,不仅触及历史的种种阴暗面向,甚至在历史的过往中,也体现出纵横对比的独特的历史意识。
三、“缘侧”理论的解读与生发
“缘侧”作为华纯诗歌集最为核心的诗歌理论,折射出诗人写作的独特美学风格。华纯认为:“用‘缘侧’这样一个边界,可以解释诗人从外向内,又从内向外的一种哲思过程。”向以鲜(四川大学)指出“缘侧”一词为日本文化中的原创词汇,他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诗集《缘侧》的多首诗歌进行分析。向以鲜不仅沿着华纯将“缘侧”视为诗人精神地带的这一理解去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并运用“回响”和“阴翳”两个概念对“缘侧”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延伸与阐发。他引用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观点,认为诗歌与日常语言的重大差别即在于诗歌创造了“被再倾听”的需要。这种需要刚好可以与《复活》一诗相结合,诗中声音的回响使得诗歌的倾听成为可能。相较于能够使表演者声音在剧场中回响的环形古罗马剧院,“缘侧”同样可以理解为一种私人的、具有环形剧场功能的东方空间意识。除此之外,向以鲜还把握住了华纯诗集中“侘寂”一词,并从中延展出“阴翳”的内容。他指出华纯诗歌中善制造一种“阴翳”,或者“缘侧”即可理解为一种“阴翳”。诗人运用“阴翳”服务于诗集整体的写作,并完成了个人美学建筑的塑造。李旻清(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立足“缘侧”理论,将其视为华纯诗歌写作的独特定位与心理视角。诗人站在两个空间的边缘,向外能够与自然发生交涉,与植物、自然相亲;向内可以返诸己身,书写自我的经历与感悟,记录人世的变动与相互关情。张丹(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挖掘“缘侧”的多层内涵,指出诗人居于“缘侧”,向外能够发现自然之美,挖掘大自然的生命力;向内又将对自然的感悟内化为对生命的种种哲思。

四、其他华纯诗歌研究的创见
除以上专题的讨论外,与会学者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兴趣出发,提供了诸多新视野和新观点。在整体把握海外华文作家的宏观视野下,蒲俊杰(重庆大学)使用“野蛮生长”、“万物生长”和“纵横生长”三个关键词梳理了华纯的创作发展路径。在经历过初到海外,打破规约、随心随性的创作后,诗人华纯在生态主义的立场之外,不断拓宽自我写作边界,不局限于一点,呈现出写作的蓬勃姿态;并在中日两国文化之间充当沟通的桥梁,促进两国文化的理解与互通。蒲俊杰还关注到了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化生命,认为相较于其他作家,海外华人诗人的文化陶染更为多元,华纯自身的丰富经历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同时,蒲俊杰指出,华纯“纵横生长”的创作阶段能使读者阅览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文化之河,感受到华文作家在跨文化背景下奔腾不息生命力与创作活力。也只有达到了这一创作阶段,读者才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海外华文作家作品风度、气度背后绽放出的蓬勃昂扬的中华文化自信,这也是华文作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经验。黄干(重庆新诗学会)运用其医学背景,从诗意四维架构解读《缘侧》潜在的心理疗愈价值。黄干选取《缘侧》的部分作品,诠释其宣泄情绪、改变认知、寄情美好和坚守愿景四方面的作用,并认为《缘侧》自由诗已有诗意四维架构存在,其搭建结构基本平衡合理,符合心理疗愈所需语境,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疗愈价值。金琦(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关注到华纯《缘侧》中的汉徘作品,并针对汉徘体式规范展开论述。金琦认为华纯的汉徘创作遵循“十七字”提示的创作规范,善用季语,并在写作中倚重自然景观,关注日常生活,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展开具有灵性和诗意的思考,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也使母土文化与在地文化充分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胡洋(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同样将视点聚焦于华纯的汉徘创作,认为诗人运用这一独特的微小诗体,把握自然的律动,捕捉瞬间的感受,展现出了一种心灵感应与自然悸动的和谐之美。杨宇琴(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从绘画美学入手分析华纯的汉徘创作,从和谐饱满的色彩美、动态立体的布局美、深远悠长的意境美三个方面品味诗人的汉徘作品,认为诗人在跨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寄托于汉徘这一体式之上,并结合现代与传统元素,对汉徘形式不断探索,拓宽了诗歌表现的边界。于伊湄(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从《缘侧》中的物我关系入手,认为诗集中人与景物的关照历经了三个维度的变更:从自然的外在景物触发人内在情感的“兴感于物”到人与景物的“物我交融”,再到诗人观照景物但又“超于物外”,达到一种“寂”的境界。薄景怡(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着重讨论《缘侧》自由诗中的物我关系,提出华纯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将物象入诗,并将自身投射于其中,从中获得安慰与哲理认识。薄景怡认为,正是中日文学与文化传统的熏陶培养了华纯独特的“物我合一”的抒情逻辑。除此之外,这一抒情逻辑的生成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语境、诗人对生态与环保的持续关注都是必不可分的。周菠(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对《缘侧》的创作主题进行了提炼与概括,认为诗人华纯在《缘侧》中表达了有关自然与生命的真挚抒情、关于节气与景象的自我体验以及关于爱情的辩证思考。向秭璇(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从总体的视野对《缘侧》进行评述,点明华纯诗歌具有结构上的轻盈的特点,并采用微小而敏锐的切入视角,书写不同事物带给诗人的细微感受。此外,向秭璇还关注到了《缘侧》中萦绕的禅意,在空灵豁达的氛围中书写着诗人自身对生命的感悟。张虹云(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从诗人日本华人的身份入手,认为在日的华语创作和女性身份造成了华纯独特的写作视角,并肯定其创作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语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华纯女士表达了对在场各位学者的感谢,也再次提出“缘侧”不仅仅是作为诗集核心理论所存在,也是一个能够培养开阔视域的认识世界的立场。从“缘侧”出发,可以动态地去认识与包容别样的世界。这就如同通过互联网,个体能够与国外的诸种意识形态、文学文化内容进行对话,并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
总体而言,与会学者就华纯《缘侧》诗集,从不同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诗人华纯的写作做出了肯定与建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也体现出多层面、丰富性、对话性的特征。诗人华纯的写作,构成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海外华文创作中一抹独异的风景。即使身处异土,诗人华纯也未曾失去对中国文化的敏锐觉知,而是用母语性的表达,传递着对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深切关注。在中日异域版图的“缘侧”,诗人于不同文化脉络的交汇中安放着一颗诗歌的种子。(原载《中外诗歌研究》2024年第3期、第4期)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总监: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柳芭(中国)、计紫晨(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