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刘荣文,东洛杉矶学院世界语言系中文及中国文化终身教授,南加州华裔家长教师协会前会长,美西华人学会会长,北美南加州华人写作协会副会长,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于洛杉矶联合学区和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热心公益事业,组织领导上百场教育和文化活动,在社区中推动教育事业,并大力宣讲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华裔和其他族裔的理解与沟通。被评选为东洛杉矶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教授」。2023年8月,获得加州众议院「杰出教育工作者」称号。喜欢阅读写作、骑车健行。
春風化雨 作育英才
我在社區大學任教,很多學生都是非常用功讀書的。美國不存在“一試定終生”的情況,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只要學生自己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為此去努力,就會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
筆者以在東洛杉磯學院任教20餘年的經歷,向家長和孩子説明,“條條大路通羅馬”,讀社區大學是一個很好的接受教育,提高個人素質,成爲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的途徑。
我2001年至2009年在洛杉磯聯合學區的一所高中任教。2004年起開始在東洛杉磯學院兼職講授中文課。2009年起在學院全職從事教學。教過的學生至少有3000名。學生以拉丁裔和亞裔爲主。在亞裔學生中,又有來自洛杉磯當地和亞洲國家的學生。亞裔族群非常多元化,有華裔,日裔,韓裔,越南裔,柬埔寨裔等。還有爲數不多的白人和非洲裔學生。無論哪個族裔,都有學得好的學生,也有學得不太好的學生。學生能否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與來自哪個族裔無關,而是與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程度,個人的領受能力和天分密切相連。
美國的教育體制重視平等的教育機會,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在加州,高等教育分三个層面。第一層面是加大系統(UC),第二個層面是州大系統(Cal State),第三個就是社區大學。社區大學除了開設基礎的大學課程外,如英文,數學,科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商業,音樂,舞蹈,攝影等,還開設很多的職業教育課程,比如消防,救護,幼教,汽車修理,房地產,刑事鑑定等,學生成績合格並獲得相關從業執照后,就可有資格進入相關職場。

社區大學採取開放式辦學,基本上沒有入學門檻。可以說想讀社區大學的人都能被接受,但選什麽課,能不能選上課則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社區大學的學生構成非常多元化,從年齡上看,由十幾嵗的孩子到七八十嵗的年長人士,從無高中學歷到博士後,從無家可歸者到成功的專業人士,不一而足,可以說涵蓋了社會的各個層面。目的或為轉到四年制大學繼續深造,或為獲得某項專業技能證書以便求職,或為充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或為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什麽都不為,只為消磨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或者目的,來到社區大學就讀。
我一直從事教育工作,並且深愛我的職業。尤其是看到學生們在中文聽説讀寫方面有長進,學有所成,内心更是高興。有幾個得意門生向大家介紹一下,不單單是因爲他們的成績好,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習動機明確,刻苦用功。從這些學生身上,我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社區大學同樣是培養人才的好地方。
拉丁裔學生Eric,高中畢業后來東洛杉磯學院。每次在課上都積極發言,問很多問題,有關于中文的,也有關於中國文化的,也有關於中國政治經濟方面的。對太平洋彼岸的國度充滿了好奇。他交了很多華裔朋友,一有時間就和他們在一起練習中文,了解中國的事情。後來他轉學到南加大,主修商業管理,副修中文。他申請一個到中國學中文和中國經濟的項目,請我寫推薦信。他成功地拿到將近2万美元的獎學金, 去北京學習中文並到上海參加經濟自由貿易區的調研。
拉丁裔學生Jorge,任教于洛杉磯的一所小學,因爲對中文感興趣,來選中文課。和Eric一樣,對中國文化很嚮往。後來他的學校和北京的一所學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因爲他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識,又懂基本的中文,所以他被選送到北京教了一個學期的英文。他非常喜歡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經歷。回來后特意到我辦公室向我講述他在北京的故事,簡直是一個中國通了。北京的校長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小胖墩”,他非常喜歡,並引以爲傲。他跟我說,他一點都不介意中國的朋友們叫他“小胖墩”,因爲這個稱呼充滿了関愛和友情,特別具有人情味。他告訴我他準備請一年到兩年的假,再去中國教英文,並準備游遍中國。如果有緣分的話,最好娶一位中國太太。
拉丁裔學生Derek,因在學中文兩个月時,我帶他和另外幾位同學去南加州詩歌節的盛會,在臺上朗誦鄭愁予的“錯誤”,字正腔圓,博得了幾百位嘉賓的熱烈掌聲和讚揚。再加上和亞弦老師的見面,這些都更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現在他講的普通話,如果不見他本人,聽者還真以爲他是中國人呢。
拉丁裔學生Marvin,漢字寫得特別漂亮。他有習字冊,也從網上找到相關的練習筆畫的視頻,並且揣摩學習偏旁部首的含義。也買了毛筆,每天都練習寫字。他還常在班上向同學們介紹他的心得,是我的好幫手。
類似的好學生故事,還有很多,真是幾天幾夜也講不完。學生進步,老師快樂。我打心底裡贊同: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刘荣文夫妇在世界诗歌日暨美国诗歌月活动座谈会上)
華裔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在美國實現教育夢想
華裔新移民在美國養兒生女,子女們自然而然要上小學中學接受教育。很多孩子要上大學。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也把孩子送到美國學習,來美留學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衆多家長煞費苦心,爲了孩子的教育,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爲了更好地幫助華裔家長和學生更快更順暢地融入美國的教育體制,實現教育夢想,我願意把我在美國中學和大學任教將近20年的經驗和體會與大家分享,希望有所裨益。
首先父母要了解中美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側重點。華裔家長會比較看重孩子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很多人常說,美國的基礎教育並不怎麽樣,不如中國。美國中小學的學生們不學什麽東西,作業也很少。學校下午兩三點鐘就放學了。這些都是事實。我想在中國的中小學,成績是最重要的,只有考試分數夠綫,才能上大學。只有考試分數夠高夠好,才能上好大學。今年暑假期間,我回國探親,有親戚朋友同學的孩子,考上“九八五”或“二一一”名校者,旁邊的人都會另眼相看,羡慕得不得了。學校也會寫橫幅挂標語祝賀。金榜題名者和家人也歡天喜地。而考上普通院校或落榜者基本上都是灰溜溜,夾起尾巴做人,自己和父母都覺得臉上不光彩。中國雖然也提倡素質教育,並且提了很多年,据我了解,應試教育仍是目前中國教育的主流。
美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做到了素質教育。孩子能比較自由的展現和發揮特長,課業成績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高中學生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招生官會全面綜合考慮學生的各方面表現:課業成績,社區服務,領導力,創造力,個人特長等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哈佛大學更提出,在招生中要縮減課業成績的考量比例,更加看重學生的社區服務,領導力和創造力。很多名校響應跟進。很多華裔家長和學生覺得哈佛大學的做法不公平。可以想見以課業成績佔優勢的華裔學生,確有在其他方面提高自己的必要。我覺得美國有完備的教育體系,有幾千所高等學府,其中不乏世界級頂尖大學。如果把美國大學體系比作一座高大的建築物,中小學就可比做地基。可以想象如果地基不穩,大廈焉存?所以我認爲美國的基礎教育是非常成功的。這也就是很多中國家長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的原因之一。當有同樣比例的美國父母和孩子也想到中國去做小留學生,去中國讀大學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中美的教育處在同一個水平綫上了。
其次,要打破一味追求名校的謎思。很多華裔父母和孩子,尤其是父母,有名校情結,覺得孩子上大學,一定要上常春藤名校,只有這樣,才算成功。如果孩子本身的實力不夠,即使經過包裝而入名校,也會很辛苦,真的讀不下來。君不見報紙上常報道,有很高比例的亞裔學生從常春藤名校退學。還有的父母,常常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某某社區大學。”無形當中,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錯誤的信息:上大學就要上名校。社區大學是沒出息的孩子去的地方。等孩子將來真的是因爲某些特定的原因,去讀社區大學時,可想而知,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所以才不得不讀“爛”學校。自己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破罐子破摔。我覺得父母之所以這樣教育孩子,實在是不了解美國的教育制度。
最後,我建議家長們也身體力行,入鄉隨俗,融入美國的教育體制,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發現引導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鼓勵孩子們在選擇學習專業和職業時,充分考慮孩子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而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在美國,因爲文化傳統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有法律方面的規定,家長不能對學生或孩子有身體或者言語上的虐待,否則定會官司纏身,吃不了兜著走。發生在美國華人圈裏的父母對孩子的“疾風暴雨”式的明顯的體罰或者惡言相向的事例相對來講,要少很多。可是還是有一些父母的言語和行爲充滿了負面信息。這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和後果。
願華裔父母在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多給孩子一些鼓勵,使他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孩子,使他們更好地發揮潛能,做一個有責任心的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社會成員。

(兒子求知若渴)
鼓励的语言在親子關係中的重要性
記得前些年的時候,中國網网坛名將李娜勇奪澳洲網球公開賽的世界冠軍。報載,當其回老家湖北省親,其教練亦抵機場迎接並祝賀。從報紙所載的照片上看,教練熱烈擁抱她的得意弟子,可是李娜卻面無表情,相當冷漠。報紙稱,李娜之所以這樣對待其教練,是因爲教練在訓練過程中,常常惡言相向,態度惡劣。教練曾罵她“蠢得像豬”,並且將球狠狠地打在她的身上。李娜的心里留下了至今仍揮之不去的陰影。
看到這裡,我又想起了一篇報道。一位大陸的女學生,自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來美國讀一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起,便不再與其單親媽媽聯係。原因是媽媽爲了她能上清華大學,把她變成一部學習機器,整天讀書,不許她和同齡人在一起交流玩耍,不許她參加課外活動。成績稍微差一點,媽媽則非打即罵。這位學生學業出色,可是非常懼怕與人交往,缺乏安全感,對任何人都不放心。她恨媽媽,覺得媽媽剝奪了她童年和青少年的快樂。她沒有自己,一切都是為媽媽而活。她學業優秀,可是人生非常不快樂。我相信,李娜的教練和這位女學生的媽媽這樣做的本意,是為了孩子們好。嚴格要求,是爲了她們能出好成績,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棍棒出孝子。”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變化,以及理念的改變,這些想法或做法應該抛棄了,因爲它們於事無補,並且有損人的自尊心。
在美國,因爲文化傳統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有法律方面的規定,老師,教練或者家長,不能對學生或孩子有身體或者言語上的虐待,否則定會官司纏身,吃不了兜著走。李娜教練和女學生媽媽的做法,發生在美國,若有提告,定會攤了官司。所以發生在美國華人圈裏的父母對孩子的“疾風暴雨”式的明顯的體罰或者惡言相向的事例相對來講,要少很多。可是還是有一些父母的言語和行爲充滿了負面信息。這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和後果。現擧幾例,供家長們參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作者夫婦)
有的父母常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對孩子說,“你看某某的孩子考試拿A,某某的孩子去了哈佛耶魯,某某的孩子拿了什麽大獎”,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父母的本意是激勵孩子向這些榜樣學習,可是這樣卻會使孩子很沮喪,很有挫折感。孩子覺得,“我事事不如人,我真是廢物。”有一位高中生在一次座談會上就講到,她已經很努力了,考試拿到B,高興得不得了,以爲媽媽會祝賀她。可是媽媽非但不祝賀,反倒很生氣,相當不滿意。說隔壁的HELEN都拿A,爲什麽你只拿B。當這位學生講到這裡時,她忍不住哭了。她說,我就是我,我已經盡我的力了,媽媽爲什麽把我和別人比。不論孩子拿A或者沒拿A,父母都要鼓勵孩子,盡他們的努力,去做好他們自己的事情,不論是在學業,生活還是工作方面,都是如此。
還有的父母,常常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某某社區大學。”無形當中,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錯誤的信息:上大學就要上名校。社區大學是沒出息的孩子去的地方。等孩子將來真的是因爲某些特定的原因,去讀社區大學時,可想而知,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所以才不得不讀“爛”學校。自己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破罐子破摔。我覺得父母之所以這樣教育孩子,實在是不了解美國的教育制度。我在社區大學任教,很多學生都是非常用功讀書的。美國不存在“一試定終生”的情況,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只要學生自己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為此去努力,就會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加州原州長施瓦辛格還是從一所社區大學畢業的呢。反過來說,如果孩子本身的實力不夠,即使經過包裝而入名校,也會很辛苦,真的讀不下來。君不見報紙上常報道,有很高比例的亞裔學生從常春藤名校退學。
很多父母在孩子拿到A時,便心花怒放,擁抱孩子,誇獎孩子,說“我愛你”。可是當孩子拿B或C時,就非常不開心,沒有了擁抱,沒有了誇獎,也不說“我愛你”了。孩子從父母的反應上可以知道,我拿好成績,父母便愛我。不拿好成績,父母便不喜歡我。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應是無條件的發自内心的愛。不論孩子的行爲如何,父母都要愛孩子,不論他們是在嬰兒,童年,青少年還是成年階段。這一點,對很多華人父母來説,是不太容易理解,也不太容易做到的。我們要向這個方向努力。

(作者的兩個孩子在愛的家庭中順利成長)
為人師爲人父母者,要對孩子充滿愛心。時刻鼓勵孩子,多講正面的鼓勵的語言,不要負面的批評和指責。更不要對學生或孩子使用歧視性侮辱性的語言或者體罰。我的兩個兒子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得益於我的這種理念。大兒子用三年的時間學完了四年的課程,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年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腦專業畢業,目前在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做電腦軟件工程師。小兒子目前就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結構工程專業。多講鼓勵的語言是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的重要方面。老師教練和家長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公民素質,使他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培養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暑假我們全家回大陸旅遊探親,在各地耳聞目睹了幾起父母簡單粗暴地教育孩子的事例。做爲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兩個孩子的父親,我内心感觸很深。今天把它們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做父母的能從中得到一些啓發,并在今後的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和顏悅色,和風細雨。對孩子要耐心,使他們快樂成長。
事例1:在廣州旅行期間,我看到一位三,四嵗的小姑娘,不小心把媽媽剛買的爆米花撒落地上。年輕的媽媽怒髮衝冠,拽著孩子的手,訓斥她:“你怎麽這樣不小心?干啥啥不行?你把爆米花撿起來,給我吃了!”。按著她的頭,逼她撿爆米花。孩子哇哇大哭。
反思:孩子還小,手腳和身體的協調性還不夠好,有時會發生打翻東西的情況。掉到地上的爆米花還怎麽能撿起來吃掉呢?媽媽肯定也不會真的讓孩子把它撿起來吃掉,她只是用這種方式發洩心中的怒氣而已。我覺得媽媽應該安慰小孩,告訴她不要緊,下次拿好就可以了。然後叫孩子幫忙把爆米花撿起來,扔到垃圾箱。這樣還可以潛移默化,使孩子知道應該把雜物扔到垃圾箱。如果每個人都自覺地把雜物扔進垃圾箱,中國很多地方的市容環境和衛生狀況肯定會大爲改觀。

(兒子放學等爸爸來接時在路邊做功課)
事例2:在蘇州通往無錫的一処高速公路休息站,一個六,七嵗的女孩子坐在椅子上,不住地抽泣。媽媽站在一旁,居高臨下,用一種方言在不停地數落她。我雖然聼不懂媽媽在講什麽,但從她的表情,語氣,肢體語言可以看出,媽媽很生氣。附近人來人往,並且都被媽媽的大聲斥責所吸引,很多人都在看小女孩和媽媽。在這種場合下,孩子的自尊心真的容易被傷到。
反思:如果孩子真的有錯,父母應該在私下的場合,和孩子溝通,而不是在大庭廣衆之下訓斥孩子。這樣會使孩子擡不起頭,自尊心受到傷害。
事例3:在錦州少年文化宮門口,站著一個四十嵗左右的爸爸和一個十多嵗的男孩。孩子背上背著一塊畫板,看來是剛上完繪畫課。孩子正在哭天抹淚。爸爸一手扶著自行車,一手拿著手機,在給媽媽打電話:“你來接兒子吧,我算管不了他了。給他花這麽多錢學畫畫,真是白瞎!”
反思:父親的怨氣,可能來自孩子沒有達到他的期望,孩子做得不夠好。父親要鼓勵孩子,而不是挫傷他的自信心。給孩子安排的課外活動,要考慮孩子本身的興趣愛好及天賦。不能指望每個孩子都成爲藝術家,或音樂家,或舞蹈家,或醫生,或律師。絕大部分的人還是從事著普通的一般的工作。只要孩子長大后熱愛自己的工作,不論哪一行,行行出狀元。
事例4:在錦州機場的小商場,售貨的媽媽在監督七,八嵗的兒子寫英文單詞。他寫的是“felt”,媽媽的要求是20遍。孩子顯得極不情願,有一搭無一搭地寫著。我看那情形,孩子只是在寫20遍湊數,根本沒上心。媽媽可能也發現了这點,就斥責他:“你不好好寫,寫過的都不算數,你再給我寫50遍!”孩子噘著嘴,也不説話,以無聲抗有聲,以沉默來反抗。還是那樣有一搭無一搭地寫。媽媽在一旁不停地說,孩子邊寫邊抹眼淚。
反思:對孩子來説,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父母要努力創造出一種輕鬆的快樂的氛圍,使孩子發自内心地想去學習,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主動行爲。這位媽媽這樣逼迫孩子學習,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而且可能適得其反,使孩子厭倦學習。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是無條件的發自内心的愛。常常有父母對小孩子說:“你要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無形當中,使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可憐天下父母心”。要把這個“心”理解成愛心,耐心。不要輕易動怒,惹孩子的氣。做爲父母,除了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公民素質,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刘虹(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