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诗歌村 – 初心不改,与诗同行 / 杨拓夫(中国)

【作者简介】杨拓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校园文化优秀导师,清华北大湖湘文化研究会特邀文化顾问,凤凰诗歌村总策划人、创办人,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学会副会长,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副会长。拓夫家庭曾获湖南“书香之家” 、国家“书香之家”,湖南省学习型家庭等荣誉称号。著作有:《杨拓夫抒情诗选》《拓夫十四行》《挑着月亮回家》《行走的村庄》《诗与村庄》长诗有:《溪边呓语》《湖南屋脊书》《东山峰农场书》《北溪河十四行》《老哥、你怎能离去》《守墓人》《诗暖冬季》巜北海之蓝》等。

“凤凰诗歌村”丨杨拓夫:初心不改,与诗同行

人们一直在说诗与远方,也一直在追寻远方,这些年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飘,文化离曾经的母土越来越远了。
我常想起艾青老师这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为大山的儿子,让文化回归母土是我的夙愿。
诗歌并非是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它应该扎根大地,茁壮成长于每个人的心灵。
–杨拓夫
杨拓夫与“凤凰诗歌村”

一位清澈的诗人,正用自己的行动,让诗歌从文化殿堂和文人书斋回归大众层面,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土壤。
“凤凰诗歌村”自2019年创立以来,目前已形成全国性的诗歌文化品牌,湖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地均形成了诵诗团队。截至2025年,线上线下诵诗团队逾万人,先后举办了张家界留守儿童读书会、金家河村读书会、月亮湾诵诗会、壶瓶山中心学校读书会等系列诗歌文化活动,让诗歌文化走入田间地头、传唱于绿水青山。
今天,透过拓夫教授和他的“凤凰诗歌村”,我们将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人生历程和对于人生的感悟。

2019年11月15日,“凤凰诗歌村”启动仪式在湖南省石门县维新镇峡峪河村隆重举行,维新凤凰诗歌村、逸迩阁凤凰诗歌村、彭山凤凰诗歌村三家基地正式挂牌。

北京大学老校长、世界化学学会主席周其凤院士为“凤凰诗歌村”题字,全力支持这项文化扶贫、文化兴村工作。

2024年8月,拓夫教授带领清华、北大等高校优秀学生代表深入“凤凰诗歌村”学习交流,并对张家界东源村、常德仙阳湖村的学生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辅导、给农村的家长上了辅导课,让优秀的文化深入偏远乡村,让诗意的种子播入人们的心田。

杨拓夫教授访谈记录

  1. 不管是诵读诗歌还是写作,都需要倾注一种蕴含“静”与“慢”的智慧,您是如何将写作持续了数年? 之所以能够坚持,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首先是热爱。很小的时候,我在家里发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唐诗300首,虽说它连封面都没了,但我依然爱不释手,从此开始热爱诗歌。
    到了初中以后,我就开始写诗写着玩儿,那时候也没有谁要我去写诗,纯粹个人爱好,上高中一直到进入部队我都特别热爱诗歌、热爱文学,在部队的几年,我常常把它称之为“我的大学”,因为高中之后就去当兵了。在部队的时光里,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夜间战友们都休息了,我去路灯下看书,就这样,我读了不少外国文学名著,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
    从部队退伍后,我又回到了农村。刚开始去了一个小学代课做乡村教师,后面又到了重点中学。这么一路走下来,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依然没有间断过对诗歌的热爱,很多作品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写出来的,也是对生活的写照,但并非复制。诗歌创作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似乎是一种责任,很多东西如果不把它写出来,会感觉有点对不住当时的生活,所以就利用一些休息时间,把一些灵感和想法都写成了诗歌。
    因为诗歌,我又不断地接触到一些文学界的朋友,经历了更多之后,视野和境界也随之慢慢开阔起来。我曾经和长沙的匡老师一起深入大山生活,他搞摄影,我写诗。在4年时间里,我们俩每个季度都去山里生活一个星期到半个月,去欣赏山水、欣赏花草树木,感受大自然一天的变化、一个月的变化、一年四季的变化。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我们步行到山顶上去拍雪景,我的《东山峰农场书》那首长诗,就是前前后后花了几年时间写成的,这个作品在很多杂志上发表过,譬如《中国文艺家》杂志、香港的《和平》杂志及多个网络平台等等。这位匡老师,他是个非常执着、吃得起苦的人,他对我说:他和很多诗人、文人朋友一起去拍过照片爬过山,还从未见过像拓夫这样,能够比他还勇敢、比他还能吃苦的人。在大山里,连那些农民都没敢去的地方,我们都去遍了,所以这也真是一份热爱,因为热爱诗歌、热爱写作到热爱山水、认识山水;热爱生活、认识生活,再到表现生活、创造生活。
    其次,能坚持下来的另一个原因是:伴随着这份热爱,从小还有一份个人的理想蕴藏着。因为我出生在大山里,从小喜欢一个人站在大山高处,面向远方眺望,这让我感觉世界很大,因为在山里面除了山就是水,看不到多少人和事儿,但唯独可以看很远,所以我常常想,等长大以后一定要去看看外面这广阔的世界,于是在1979年去当了兵。
  2. 您的粉丝群体也不小,还有一些外籍诗友,能介绍下这方面吗?
    喜欢我诗歌的诗友们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群体:
    一是和我同时代的人,有相同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
    二是战友、同学、同事和乡邻。过去网络不发达时就是身边的人交流多一些,在学校工作了很长时间,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我写诗,慢慢地因为发表了一些作品,会有人和我探讨,有同事开始喜欢我的诗歌,一直到现在,都有不少人喜欢我的诗歌,我也特别感谢他们多年以来对我的鼓励与支持,有的老师不仅对我的作品提出很好的意见,还给学生讲解我的一些作品,如《挑着月亮回家》是他们优先给学生讲解、诵读的诗歌。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因为经常在微信里分享自己的诗歌,也不断有朋友加微信,对我的诗歌给予积极地评价和支持,所以目前网络上喜欢我诗歌的越来越多,朗诵我诗歌的也越来越多,各界人士都有。
    按照地域来划分的话,国内的诗友主要集中在山西、乌鲁木齐、北京、河北、湖南,广州等地。这些地方朗诵我诗歌的诗友比较多,并且有些诗友朗诵得还很经典,像山西的老三侠子、北京的张焕忠、小薇、新疆的谢雨、四川的蔚然和朱丽、广州的芳草、黑龙江的常世伟等等。
    国外的话,美国那边的诗友也不少,像《挑着月亮回家》好多年前就被一位美籍华人春阳翻译了;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秘鲁、西班牙那边也有很多诗友朗诵我的诗歌;还有俄罗斯的一些青年诗人,他们也喜欢朗诵我的诗歌,世界各地的诗友算起来就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无限大的世界,更是一个诗意的世界。
  3. 您为什么会创办“凤凰诗歌村”?“凤凰诗歌村”品牌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我出生在石门峡峪河北岸的一个叫凤凰尖的大山里,退伍后又有过两次扶贫经历,这些年我深深感受着人民的辛苦、山乡的改变,也认识到文化对于山村的特殊意义。作为一个诗人,我希望我的村庄更加美好、有诗意。
    “凤凰诗歌村”的初衷就是要把优秀的文化送到那里去,让最基层的人民享受到最好的文化熏陶;同时进一步挖掘弘扬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文化得到传承;通过优秀的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让广大乡村成为真正的康养宜居地,成为诗人及所有文化人的好去处,在那里不断创造出好作品,从而不断推动乡村发展;这也是“凤凰诗歌村”的基本理念。
    “凤凰诗歌村”品牌文化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
    -回归乡土文化:让诗歌从文化殿堂和文人书斋回归大众层面,扎根乡村土壤,接通地气,使乡村文化得到重视与挖掘。
    -融合地域文化: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传说等元素进行诗歌创作,如根据附近的道人山、天鹅池及“十八罗汉传说”等创作诗歌,赋予了地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
    -培育乡村文化:培养村民对诗歌的兴趣与热爱,挖掘乡村工匠精神,提升村民文化素养,让村民成为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增强文化自信。
  1. 您如何看待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人生五味”这个问题看似很小,实际上它是一个很大话题,这里面蕴含了很多哲理。酸和苦它可以变成甜,但是甜如到达一定程度,有时候人盲目高兴,它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乐极生悲,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每一个人在他不同的时期,对于“五味”的体会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有一个非常自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人生五味”,尤其是对“酸”和“苦”,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还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酸的精神。我们月亮湾那个种橘人盛勇是个帕金森患者,每天要靠吃药维持一个并不正常的生活,他承包了月亮湾60亩柑橘,连走路都走不稳了,还要每天去劳动,这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但是他一直在坚守,不怕苦不怕累,他说他只要还活着,就要去劳动,而且还要去诵诗、写诗,开诵诗会。自2018年以来,他创作了200多首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诗篇,大家亲切地叫他“橘子诗人”,这一叫还叫出名了。那么,他的苦给他带来了一种积极的力量,他种橘获得了湖南省的金奖第一名,种出了非常好的成绩,有时笑起来也挺可爱、挺幸福。所以,一个人在生活中若能把“酸”和“苦”把握好,甚至把它作为磨练自己的一种外力,那他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不断地取得成绩和进步,这充分说明苦也可以变甜。
其次,前人的“苦”可能会给后来人带来“甜”。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说的也是这么个道理。就我家里而言,我爷爷是跟随贺龙、任弼时长征出去的,在长征路上为了掩护中央首长转移牺牲了。爷爷牺牲时,奶奶四十岁左右,带着三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不到50岁就去世了,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每当我们回想起这些事情心里都很难受。但是他的三个孩子都平安长大,我的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两次荣立二等功,五次三等功,返乡后也一直过着平静的乡村生活。如果没有老一辈的奉献,哪有现在这个太平世界,我也不可能安安静静地写出那么多好的作品,更别提参评什么职称、作家这些,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涉及到个人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常常和一些朋友们交流:这个做人一定要有意识地或者刻意地让自己吃点苦头,吃点苦会对自己有好处,对自己的意志力有好处,一个人若长期处在温室,温室里面是不可能长出大树的,这是我们大家都懂的道理,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作为一个人,不要过于地追求安逸、追求享受,你有意识地去多做点事情、多吃一点苦,反而可能会给你的身体、心理上带来一些好处。那么,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我们要善于去把握好这些“酸甜苦辣”,要把这些酸苦的东西变成甜的东西,在酸和苦中磨砺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己。
再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就会有争斗。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你都有可能遇上,遇上了,你要沉得住气,吃得下苦,甚至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在这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坚守自己,让自己的心不那么浮躁,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一些经典名著、在书中学会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共成长,还要善于学习身边优秀的人,取人之长补自之短。要善于培养一种博大的胸怀,心胸要开阔。我的一首作品里有两句诗:“我心是大海,岸已是昆仑”,也正是讲的一个人的内心要修炼得像大海一样宽广深邃、能包容万物时,我所依靠的边界和准则,也已内化成长为巍巍昆仑山。这也是一个诗人所要追寻的不可动摇的、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的立足点高、境界高、心胸宽阔,即使遇到一些非常烦恼的事情,你都可以慢慢去化解,想得通、看得开、能够释然,不把它当回事儿,这样就是我们在这个酸甜苦辣咸中,可以化酸和苦为快乐,化腐朽为神奇,心也更加地安静了。

  1. 普通人是否也能过上诗意生活?

其实,所谓“诗意生活”,它并不是富人的专利,不是贵族的专利,它是所有人都应该享受到的美好的一种生活。毫无疑问,物质条件好的人,又非常热爱生活、活得非常有境界、非常有慈悲心,甚至乐于去做一些公益帮助别人,那他一定过得非常有诗意。如果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只记得争权夺利,那他又有什么诗意可言呢?有一些人,急功近利,一味的只追求钱财,不择手段地往上爬,最后跌下来摔得粉身碎骨,所以这些人实际上在他们的生命中是谈不上什么诗意生活的。
普通人当然可以也应该过上诗意的生活,由于没有诸多奢望,容易产生满足感,或因一个小小的收获笑得合不拢嘴,又没有那么多心思去斤斤计较,自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本份,把本职工作做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然后还能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甚至还可以去诵诗、写诗,享受一份人生的快乐,这可能比王者要幸福。
我越来越羡慕那些偏远山村,林间有一个两层小木楼,旁边有一条透亮的小溪,潺潺流水中映着摇曳的野花,小鱼儿无声的自由来去,森林植被一天比一天茂盛起来,时儿有野鸡欢叫,野兔出没一一你在那里住上一晚,相当于在都市里面住上一年,个中乐趣只有体验了才知晓。我突发奇想地在张家界岔溪村,在一户农民家里建起了一座小小的诗歌客栈,每个房子里面都有诗有画,诗友经常去那里喝喝茶、诵诗写诗,一些画家到那里画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觉得那也是一种非常诗意的生活!这个生活成本很低,恰恰还又是生态的。
现在农村有些老人,尽管已经七十多岁了,甚至八十多岁,他们一个个还种了很多的果树、蔬菜、养鸡养鸭,他们乐此不疲,脸上挂满了微笑,我觉得这就是普通人的一种诗意生活,我给这些人也写了很多的诗歌。岔溪村有一位85岁的老人,种了有一山核桃、黄桃和李子,老人家还经常指导其他邻友种水果,他走起路来比年轻人还要精神,说起他的果子就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我觉得他就过得非常有诗意。每次听人说我去了,还一定坚持要过来看我,并邀请我参观他的果园。
这些非常平凡的人,他们本身就有一种对诗意生活的追寻,普通人都可以创造生活,同样可以享受生活。有些人认为他自己没有达到诗意这个程度,但他自己感觉到很快乐、很安心,实际这也是一种诗意生活。有句古话叫知足者常乐,其实中国人都是懂得创造和享受诗意生活的。加上通过我们这些文人深入到那里去,去发现他们这种生活的美好,把这种乡村宁静的生活写出来、唱出来、画出来、讲出来,诗意就更浓了。因此在一些凤凰诗歌点村,我们带领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一起诵诗、一起写诗、一起唱歌跳舞,画画……把我们的诗歌文化融入到田地间,老百姓家里都有诗歌,这便一下子就把他们的生活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了。
成立“凤凰诗歌村”以后,北京、上海、香港、还有国外的一些文化名人都来到了这里,大家感觉良好,希望能再去多住几日。如果没有“凤凰诗歌村”这个平台,他们就不会发现这块土地,与这里宁静的生活着的人民。他们去了以后自然也推动了那一块的文化发展,特别是对山里小孩、年轻人影响很大。张家界龙跃村种黄桃的带头人陈凤娥大姐,她的孙子就因为家里墙上处处是诗画,又时有诗人、画家造访,便热衷上了画画,还准备报考这个专业。陈大姐的小儿子去年还考取了研究生,她就觉得文化对她家里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普通人家正是行走在诗意的路上,充满了希望与快乐。

《陈凤娥女士与她的凤娥黄桃》

在张家界的龙跃村,有一位种桃能手陈凤娥女士,她这里种出的黄桃清甜可口、余香绵绵,有一种独特的口感,让人吃了念念不忘,因此积累了许多回头客,凤娥黄桃也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品牌,龙跃村也成为了凤凰诗歌村的黄桃示范基地,清华北大的实践基地。陈大姐不仅是种桃能手,更难得是她热爱文化,渴望文化能带给她新的动力,给这片土地赋予新的魅力。
她在拓夫诗人指导下办起了中国首家诗歌客栈,每个小包房的墙上及走廊都有诗画,三楼可诵诗、写诗、绘画,也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空间、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城里的孩子到了这儿可以学习耕种、养殖、认识一草一木、嗅到泥土的香味、野花的馥郁,张家界首届留守儿童读书会在此举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村里留守老人也可以在客栈吟诵、歌唱、跳舞、健身、养生……老年生活不再孤单。诗歌客栈让岔溪村一下子变得既有了诗的品位,又满载着爱的关怀,成了乡村的温暖港湾。

原《中国作家》主编杨匡满老师说:“人都属于村庄,因为人都会归于泥土,归于乡村,杨拓夫作为一个诗人能把诗与村庄联姻,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辛苦事,他是一个真正为土地写诗的人。”
最后,我选用了拓夫教授“这世界为我们准备了足够的花朵”专辑中的一首诗歌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杜鹃花寓意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感情,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愿我们都跟上文化兴村的步伐,也把自己的小日子过成诗!

杜鹃花记 (文丨杨拓夫)

点燃石头的是你
燃烧峡谷的是你
让寂静噼啪作响的是你
让鸟儿开花的也是你
小小的个子
总在山崖之上
小小的嘴唇
比谁都红几分
没有一种花
能疯过你的野火
一红红一片
一红红一山
心中开有杜鹃的人
不怕山高路险
我在远方想起杜鹃
燃起生命的热浪
心之峰峦
一片朝霞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李发模(中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蓬丹(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辑:冷观(美国)

副总编辑: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辑:刘乃歌(美国)

副总编辑:曹谁(中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总监:夏花(中国)

欧洲交流中心总监:Angel.XJ(英国)

编委:寒山(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张琼(美国)、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范群(中国)、Angel.XJ(英国)、紫晨(美国)、柳芭(中国)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