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乃歌,文学博士,旅美学者,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曾任英国斯泰福厦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日报东西方文坛副总编、世华文艺副主席、美州文化之声副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跨文化传播与影视文化研究,关注影像叙事中的文化表达与中西传播语境中的接受问题。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成果多次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作为文学创作者,其小说、诗歌与散文发表于海内外多家媒体,语言细腻沉静,擅长探讨记忆、身份与文化认同等主题,展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审美追求。
雄奇山水·新韵重庆:从海外视角看城市跨文化传播
重庆,这座因山而雄、因水而灵的城市,近年来在跨文化传播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实践价值。它将山水格局、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转化为能够被全球受众理解和分享的文化符号。作为市委宣传部在城市形象塑造中提出的总体理念,“雄奇山水·新韵重庆”不只是口号,而是一套经过系统化策划与实践生成的文化叙事,其背后体现了开放性的理念与持续的战略布局。
在跨文化叙事的构建过程中,重庆并未将传播理解为单向的展示,而是通过文旅结合、公共空间塑造与影像传播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可参与、可感知、可再生产的文化生态。这种开放的思路,使重庆能够在地方与全球之间搭建桥梁。
美国东洛杉矶学院(East Los Angeles College)世界语言及文化系终身教授刘荣文,在参与由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感知重庆·2025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后,回到洛杉矶做专题报告,分享了他对城市文旅、社区生活与文化互动的跨文化观察。这些经验与观点为理解重庆的跨文化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正是从海外学术视角出发,结合理论反思与案例分析,对重庆的跨文化叙事路径进行探讨。

美国东洛杉矶学院终身教授刘荣文与陈纳德将军孙女帕蒂·露·陈纳德 、陈纳德将军孙女婿雷蒙德·罗素·史密斯在空军抗战纪念园合影
一、复调叙事:多元文化声音的城市呈现
重庆的城市叙事宛如一部多声部的交响曲。地形与江河的起伏构成了最初的节奏,而市井生活、文化实践与国际传播则不断为其添加新的旋律。俄罗斯思想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在论及“复调小说(polyphonic novel)”时强调,不同声音的平等共存能够制造认知张力与审美丰富性。这一理念为我们理解重庆的文化呈现提供了绝佳参照: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不同文化元素并置而不互相吞噬,它们在空间与时间的交错中保持独立,却又彼此呼应。
这种复调首先体现在空间层次上。重庆独特的地貌决定了城市景观的立体展开:高低错落的街道,纵横交错的江河,夜市与码头、博物馆与商圈,都在空间的张力中构成多重叙事维度。洪崖洞的灯火辉映嘉陵江水,山城步道延伸至雾气缭绕的高处,游客与市民在此共享的并不仅是风景,而是嵌入其中的文化节奏。空间的纵深与视觉的交错,让外来观者在短暂的逗留中便能感受到城市的多义性,这种“层叠式”体验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观光。
其次,时间的维度为重庆的复调叙事提供了另一种节奏。白日里,老街上的叫卖声与咖啡馆的轻音乐并行不悖;入夜时分,江面灯火与节庆表演接力登场。节日与日常在时间的交替中并置,而不是互相覆盖。这样的安排使得不同时序点的文化体验共同构建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对外来者而言,这种节奏感带来的不仅是多样化的感官冲击,更是进入在地文化的一种路径。

重庆两江四岸夜景
复调还体现在主体的多元性。重庆的文化空间不仅向本地居民开放,同时也为国际游客与海外华侨提供入口。多语种解说、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使不同背景的受众能在同一场域中建立沟通。例如在两江游船的夜间演出中,中英文的同步解说不仅帮助外籍游客理解背景故事,更通过影像与社交平台的再传播,把地方性体验转化为跨文化文本。文化的传播因此突破了“本地—外来”的单向逻辑,呈现出互动、对话的多向流动。
此外,重庆在复调叙事中注重“功能分层”。不同文化元素并非简单堆叠,而是被赋予各自的传播使命:技术表演承担可见度,日常生活承载体验认同,历史遗迹提供文化深度。这样的分工让不同叙事声部既保持独立,又能在整体中互补,避免了内容的单调和观者的审美疲劳。
由此可见,重庆的复调叙事并非风景的堆叠,而是一种制度化与文化逻辑共同作用下的文化策略。通过空间、时间与主体的多维组织,城市的文化符号既展现出丰富性,又具备跨文化可解读性。对于海外受众而言,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影像拼贴,更是一个可进入、可共鸣的多声部交流场域。
二、复制与灵韵:技术驱动的文化再创造
在当代城市文化传播中,技术已不再只是单纯的展示工具,而是文化符号再创造的重要媒介。麦克卢汉早已指出“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传播方式本身会塑造内容的意义。而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论述则提醒我们,复制可能会消解原作的“灵韵”,但也赋予文化新的再生产可能。重庆的实践正处于这两种张力之间:如何在技术扩散的同时,保持文化叙事的深度。
近年来的城市盛典与公共表演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生动案例。重庆举办的大型无人机灯光秀引起全球关注。2025年9月7日,这一演出影像被埃隆·马斯克社交媒体转发,迅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节点事件。表面上,这是一场炫目的技术演出,但其意义并不止于“光影奇观”。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下,主办方将“山城记忆”与“夜景文化”嵌入表演主题,使得影像不仅被观看,更被解读为城市精神与文化叙事的外化。该事件之所以能在国际舆论场中引起广泛共鸣,恰恰在于它将“技术的可复制性”与“文化的唯一性”巧妙结合。

无人机表演“新韵重庆”
影视产业与数字影像的参与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永川的竹林影视基地、科技片场虚拟影像场景的建设,使重庆在技术层面具备了高度的可复制能力,而在叙事层面则以山水、历史、民俗为内核,持续生成新的文化内容。当这些影像通过短视频、纪录片或影视剧进入全球社交平台,它们不仅仅是“景观消费”,更是地方文化被重新解释与分享的契机。换言之,复制的过程并未抹去文化的灵韵,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理解空间。
从跨文化理论视角来看,英国学者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可为此提供解释。重庆的影像实践并不是简单地把本地文化“输出”给外部观众,而是在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生成一个介于本地与全球之间的互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观者既能感知山水的壮阔与人文的细腻,又能以自身的文化经验去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由此产生的文化意义,并不是单向灌输的结果,而是互动协商的产物。
在这种意义上,重庆并没有陷入“炫技”的陷阱。相反,它通过制度化的叙事设计,使技术表演始终与文化逻辑相连。无论是灯光秀、影视拍摄,还是数字影像的跨境传播,技术的复制性都被赋予了叙事功能,成为文化记忆的再生产方式。这不仅塑造了城市的国际形象,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技术并不是文化灵韵的敌人,而是其延展与再生的条件。
三、认同的生成:地方叙事的国际化路径
跨文化传播的核心不在于单向输出信息,而在于如何将地方历史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国际受众能够理解和感知的叙事。文化认同不是静态标签,而是在互动和再现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在重庆,这种实践依托制度化安排:市委宣传部对整体规划和统筹,使城市的抗战记忆、历史影像与文化遗产能够进入全球视野,并产生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抗战胜利80周年期间,中美飞虎队历史活动和史迪威合作图片展在海外展开。陈纳德将军(General Claire Lee Chennault)的后人回访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与空军抗战纪念园,亲历历史场景并与公众互动,使地方历史在国际观众面前得以再现。通过这样的安排,历史记忆得以延续,被新的受众体验和理解,在全球语境中形成可感知的文化价值。
影像实践也体现了地方叙事的国际化。纪录片《苦干》于2025年6月在洛杉矶奥斯卡电影博物馆展映。影片由美籍华人李灵爱(Li Ling-Ai, Gladys)策划、战地摄影师雷伊·斯科特(Rey Scott)拍摄,曾获1942年奥斯卡特别奖。经过重庆团队的数字修复与策展,尘封八十年的历史影像以高清数字形式重现,激发了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历史叙事由此获得跨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洛杉矶举办的重庆城市形象推介会上,圣盖博市议员贺乔治——重庆女婿——以在地身份担当城市推介官,向现场嘉宾生动介绍重庆独特的立体城市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生活。他的讲述将城市形象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跨文化符号,使在地观众形成直接的感知和兴趣。贺乔治的参与展示了地方叙事在海外不仅依赖制度化安排,还可以通过个人与社区力量实现认同生成的扩展,为重庆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实践维度。

圣盖博市议员贺乔治(重庆女婿)在洛杉矶重庆城市形象推介会现场,向嘉宾介绍重庆的立体城市景观与文化特色
重庆通过主办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地方叙事与世界文明对话。2025年9月,由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长江文明论坛”在悦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以“跨越江海·文明互鉴”为主题,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话文明传承,共商文化交流。论坛不仅服务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议程,也将重庆的地方实践纳入全球文明对话的语境之中,使地方叙事在跨文明互动中生成更广阔的认同空间。
地方文化的国际化实践还包括遗产保护领域。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的联合申遗,是跨国合作与文明对话的典型案例。2025年9月,重庆市代表团赴埃及与当地机构洽谈联合申遗事宜,在学术交流与保护实践中形成对地方文化价值的全球认可。这类制度化实践使地方文化被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受众理解和共享,也体现了文化记忆在互动中延续的机制。
通过这些实践可以看到,重庆的跨文化叙事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在制度化保障下,以历史事件、影像、在地推广、国际论坛与文化遗产为载体,通过多主体参与和跨文化互动,实现地方文化向全球认同的转化。各类实践相互呼应,使城市叙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多维度体验,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系统化和可借鉴的本土案例。
四、城市作为文本:符号化、空间设计与文化叙事
重庆的城市面貌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堆叠,它更像一部不断书写的文化文本,每一处景观、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承载着符号意义。遵循罗兰·巴特的思路,城市的符号通过社会实践不断生成,其意义既不固定,也非单向,而是在观者与空间的互动中得以完成。重庆的文化建设,恰恰体现了这种符号化策略:自然地貌与人工设计的融合,使城市既是可感知的空间,也成为跨文化可解读的文本。
江河与山体不仅塑造了视觉上的立体感,更成为设计者用以承载文化叙事的媒介。阶梯式广场、滨江平台、桥梁雕塑以及钢结构装置,在材质与形态的选择上暗示着城市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化进程的交织。观者无需明确的导览说明,便能通过这些符号感知山城的独特性。符号的生成不在于显性的解说,而在于空间本身的安排,使外来者在观察与移动中完成解码,形成关于城市身份的直觉理解。
公共艺术与互动装置在此文本化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纪念性雕塑、临时装置以及动态媒体作品,不仅美化环境,更通过象征性语言传递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在这些作品前,市民和游客的驻足与互动并非单纯的观赏行为,而是一种“身体书写”:观者的行为本身参与了符号的生成与延展。德国文艺理论家德·塞尔托(Desserto)所强调的日常实践的叙事力量,在这里得到具体体现——符号不再静止,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被激活,文化认同因此得以建立与传递。
商业区空间的设计亦是符号化叙事的延伸。解放碑、观音桥等核心区域在现代消费逻辑的运作下,同时承担了文化文本的功能。建筑立面、广场布局、文化墙面与艺术展陈的协同作用,使购物行为与文化解读并行,消费空间在无声中讲述“现代山城”的故事。这种策略展示了城市文本的多层次性:经济活动与文化体验交织成网络式叙事,使外来者在参与的同时获得对城市文化逻辑的理解。

重庆洪崖洞夜市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本从未静止。临时展览、节庆布置与季节性装置不断“再书写”城市,使每一次进入重庆的体验都具有新意。符号与空间在动态中保持开放性,跨文化受众每一次的观察与参与都可能解读出不同层面的意义,从而强化文化认同的连续性与延展性。
重庆的文化景观因此不仅可被观看,更可被阅读。在这种符号化与文本化的实践中,城市自身成为复杂的文化系统:既承载历史记忆,又展示现代活力;既面向本地居民,又向国际观众开放。城市的叙事由此超越物理空间,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使“雄奇山水·新韵重庆”的形象得以在全球语境中被理解与认同。
五、跨文化实践的启示与前瞻
重庆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并非零散事件,而是制度化设计与长期战略相结合的整体行动。其经验表明,跨文化传播不仅是信息展示,更是差异与交流之间动态生成认同的过程。
在开放性维度上,美国社会学家、全球化研究专家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提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流动由不同“景观”构成——媒体景观、族裔景观、技术景观、金融景观与意识景观。在重庆,这些流动在城市实践中交汇:影视影像通过网络平台跨境传播,海外学者与艺术家通过学术会议与展览参与本地文化活动,青年群体则在数字社交中不断生成新的城市想象。通过这种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式互动,重庆市委宣传部将跨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既保持地方特质,又形成国际认知。
网络化传播的实践逻辑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在数字平台与社交媒体的加持下,城市事件与影像几乎同步进入全球舆论场,实现“即时可见”。这种即时性不仅提升了文化认同生成的效率,也使重庆在国际传播中获得更高能见度。同时,多环节、多语种、多主体的互动模式,使城市叙事呈现去中心化特征,文化传播不再依赖单一渠道,而是在网络化结构中持续再生产与共享。
在制度与精神的结合上,重庆实践显示,制度化设计为跨文化叙事提供连续性,而地方精神赋予其情感厚度。例如,历史文化事件、制度化规划的跨文化活动、以及可被外部理解的城市符号体系,都通过制度与精神的协同运作,确保了跨文化传播的深度与持久性。刘荣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重庆的跨文化叙事并非“表演性的自我展示”,而是通过历史与当代、地方与全球的交织,生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表达。
重庆的经验显示,“雄奇山水·新韵重庆”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跨文化语境下可被阅读、可被共享的文化语言,为中国城市在全球传播与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切实参考,也为学术界探讨“地方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实践案例。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刘乃歌(美国)
欧洲交流总监:Angel.XJ(英国)
AI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Angel.XJ(英国)、柳芭(中国)、范群(中国)、计紫晨(美国)、刘乃歌(美国)。
————————————————————
编辑发帖时间: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联系我们,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发表回复
以 Sound of USA 的身份登录。 编辑您的个人资料。 注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分类
选择分类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联系我们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近期发表作品
- 现代九行诗韵欣赏 / 金墨(中国)
- 七夕的故事|七夕の物語 / 弥生中日文诗歌欣赏(日本)
- 七夕,我的情人最好不在这里 / 夏花的诗(中国)
- 古事记 / 洛木的诗(纽约)
- 诗海寻梦 / 谷兰溪梦的诗(美国)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林良姿(美国)
- 故乡里的名诗 : “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 / 孙毅(中国.西安)
- Angel.XJ(2025)诗选【附】”边界、越界与跨界…” 秦风诗评
- 文字与灵魂的碰撞 — 北美南加州写作协会文学分享会纪实【美洲文化资讯】
- 苏仙岭之旅:探秘仙境,聆听历史的回响 / 黄少彬(中国)
- 大熊猫与人类谁拯救谁 / 黄文庆(中国)
- 丹霞有雨 (组诗)- 柳如絮(美国)
- 戰爭與記憶 / 楊强(美国)
- 歐洲世界文化遺產探索之旅 / 劉榮文(美国)
- 从波罗的海到布拉格 / 刘荣文教授的欧洲世界文化遗产探索之旅 – 刘乃歌(美洲文化资讯)
- 《流浪的月光》-视频朗诵欣赏/ 作者:韩舸友 朗诵:腊梅
- 《记住乡愁》-朗诵:韩舸友 作者:韩舸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 爱中华.歌盛世 文艺联合晚会)
- 这不是我的领地/ 视频朗诵欣赏 作者:韩舸友(美国)
- (赤航师友联谊会)韩舸友先生上台发言
- 记住乡愁 / 视频朗诵欣赏 作者:韩舸友(美国)朗诵:蓝帆
- 遐思 / 视频朗诵欣赏 作者:寒山(美国)
- 阿孔斯卡街S3号(组诗) 伊娃·达·曼德拉戈尔(俄罗斯)
- 先锋诗学的未来向度 —— 论子非花《崭新的时刻》的汉语新境 文 | 秦风(中国)
- 微電影劇本(臨時夫妻)/ 編劇 :楊強 、 段金平、彭南林(美国)
- 爱, 是你永远的领地 (诗歌)/ 池青橡(澳大利亚.悉尼)
- 【国际文化资讯】大理诗人茶山青诗歌三人谈(中国大理)
- 桃嫁杏木/李亚光古体诗欣赏(中国)
- 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柳芭现代诗欣赏(中国)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世界阳光女人联合总会活动随记(2025.06.28.)
- 夜晚的星与爱 / 新乐现代诗欣赏(中国)
归档
- 2025 年 9 月
- 2025 年 8 月
- 2025 年 7 月
- 2025 年 6 月
- 2025 年 5 月
- 2025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2 月
- 2025 年 1 月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1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9 月
- 2024 年 8 月
- 2024 年 7 月
- 2024 年 6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2 月
- 2024 年 1 月
- 2023 年 12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3 年 10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8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6 月
- 2023 年 5 月
- 2023 年 4 月
- 2023 年 3 月
- 2023 年 2 月
- 2023 年 1 月
- 2022 年 12 月
- 2022 年 11 月
- 2022 年 10 月
- 2022 年 9 月
- 2022 年 8 月
- 2022 年 7 月
- 2022 年 6 月
- 2022 年 5 月
- 2022 年 4 月
- 2022 年 3 月
- 2022 年 2 月
- 2022 年 1 月
- 2021 年 12 月
- 2021 年 11 月
- 2021 年 10 月
- 2021 年 9 月
- 2021 年 8 月
- 2021 年 7 月
- 2021 年 6 月
- 2021 年 5 月
- 2021 年 4 月
- 2021 年 3 月
- 2021 年 2 月
- 2021 年 1 月
- 2020 年 12 月
- 2020 年 11 月
- 2020 年 10 月
- 2020 年 9 月
- 2020 年 8 月
- 2020 年 7 月
- 2020 年 6 月
- 2020 年 5 月
- 2020 年 4 月
- 2020 年 3 月
- 2020 年 2 月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其他操作
Copyright © 2020 美洲文化艺术之声传媒网 — 通过 GoDaddy 确定 WordPress 主题 Uptow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