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楊強,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從小參加省話劇團,從事編劇、導演 、演員工作30多年。來美後參加美國好萊塢演員工會。
加入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31年,曾任副會長、秘書長、理事。 出版6本書。 榮獲26項文學獎。「罌粟花開」 優良電影劇本獎。「天葬阿媽」華文著述獎詩歌第一名。「墓耗子」華文著述獎小說第一名。「天水白娃娃」 華文著述獎散文第3名。「漂亮的中國人」 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優良劇本獎。「青藏高原是我家 」全球李白詩歌大賽第二名。 「故鄉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全球華人散文大賽優秀作品。「2020庚子年」作協徵文比賽第一名。「老家在北京」 南加州情繫中華徵文大賽第二名 。
創作心得:用畫面寫電影, 用語言寫戲劇 ,用想像寫小說,用靈感寫詩歌,用感情寫散文。
戰爭與記憶》作者:楊强
我們不顧盛夏午後的炎熱,毅然決定參加這意義重大的「戰爭與記憶」學術講座。這是一場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洛杉磯世界日報和成舍我紀念基金會舉辦的學術講座。
在八年艱苦的抗戰中,我出生在日本鐵蹄下的北平。他們把天津盛產的小站稻大米,全部掠奪運回日本,卻分配京津市民百姓吃橡子麵,據說橡子麵中摻了很多樹葉子,不但沒有營養,吃多了還拉不出大便來,而且天天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我家是在冀中平原上,抗日時期老百姓用地道戰、地雷戰,在青紗帳裡把日本鬼子打的屁滾尿流,著名的長篇小說“銅牆鐵壁”和很多電影就是描寫我們棗強縣抗日的故事。
在我剛有記憶時,母親帶我回到河北老家,那時冀中平原己經是八路軍佔領區,日寇己經在華北平原實行過三光政策,殺光、 搶光、 燒光。 我們的小學校組織兒童團, 每天兩個人一班,手持紅櫻槍, 在村頭路口站崗放哨,檢查過往行人身上有沒有路條,防止漢奸私通日本鬼子, 有一次我和一個小伙伴口站崗放哨,一個行人沒有路條 ,我要檢查他帶的東西,還把他上墳的供品弄翻了。
村長帶領老爺們挖開大水坑邊一個墳堆,結果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去看,我和一群小伙伴也跑去,結果它既不是墳,也沒有棺材,裡面全是日本軍人的武裝帶、皮帶等牛皮製品,當時我只有布腰帶,還想從裡面找一條能繫褲子的皮腰帶,結果拿在手裡一拉全都腐爛了,不知為什麼日軍的武裝帶會埋在哪兒? 不過可見日本鬼子在我家鄉造過孽。
我的堂哥,他只比大二歲,特別聰明能幹,他帶領我們 在大水坑裡摸魚,結果他從紫泥裏摸出一個鐵疙瘩, 萬萬沒想到那是該死的日本鬼子為了炸魚, 留下沒有爆炸的炸彈,卻把我堂哥炸成了蝦米,把他腰腿上的骨頭全被炸斷了,雖然肚子是好好的,但是永遠也站不直了,他躺在炕上整天流血流膿,變成了終生殘障,這讓我恨透了日本鬼子。
抗戰中有許多文藝工作者, 戰鬥在第一線, 譜寫了許多愛國歌曲,大大鼓舞了軍民的士氣,是無形的刀槍,使抗戰的精神如虎添翼。筆桿子與槍桿子同樣報效國家。「黃河之戀」:
追兵來了可奈何 ? 娘啊,我像鳥兒回不了窩。
我是個大丈夫,我情願做黃河裏的魚,
不願做亡國奴! 亡國奴是不能隨意行動啊,
魚還可以作浪興波,掀翻鬼子的船,不讓他們渡黃河 ! 不讓他們渡黃河 !
既使現在聼到這些愛國歌曲, 都忍不住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1945年8月15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我當時住在北平皇城根,那條街上住著很多日本軍人, 我和同院的小伙伴,只要看見日本小孩走在街上, 就用小石頭打他們,打的他們不敢單獨上街, 所以, 我也打過日本鬼子,不過,打的是同齡的日本小鬼子。我雖然只經歷過幾年的抗日戰爭,沒有機會參軍抗戰,但在稚嫩的心靈裡, 幼年的記憶中對他們的罪行,清清楚楚、歷歷在目。
這就是「戰爭與記憶」。
太太雖出生於抗日戰爭之後,與戰爭無緣,卻在母親口述的親身經歷之中, 對八年抗戰如同身受,印象深刻。父親原先在北平的清華大學就讀,日本鬼子入侵,跟著學校往大後方撤退,在轉移的路上, 既要躲日寇的飛機、大砲, 還要堅持學習,一直撤退到重慶 之後,在西南聯合大學繼續學業,學校的伙食米飯中有不少沙粒,劃嗓子,難以下嚥,生活艱苦,依然努力學習,以期日後救國、報國。就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之下,西南聯大還培養出日後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及李政道。太太母親為了逃避日寇空襲警報,抱著幼兒,腿軟的一步一跌,躲入防空洞,警報解除出洞後,驚見地上有隻還穿著鞋的腳,又一位同胞不幸被日冦炸飛了。日軍用刺刀刺挑孕婦肚中嬰兒的殘暴罪行,就是小時候聽母親說的,怎麼忘得了? 這就是「戰爭與記憶」。
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堅持艱苦的八年抗戰 ? 就是我們保家衛國、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日本人最了解中國人的缺點,曾狂言三個月拿下中國,但是它低估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和保衛祖國的決心。
如今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忘記就意味著背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爭與記憶令中國人動容又動情。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刘乃歌(美国)
副总编:Angel.XJ(英国)
AI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Angel.XJ(英国)、柳芭(中国)、范群(中国)、计紫晨(美国)、刘乃歌(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