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寒烟起,他乡有故人 / 刘乃歌作品欣赏(美国)

【作者简介】刘乃歌,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科技研究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博士,英国斯泰福厦大学访问学者,世华文艺编委。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10余项。

陌上寒烟起,他乡有故人 / 刘乃歌(美国)

去年秋日,我离开了中国,来到了纽约。这是一片离我极远的土地,风大,楼高,街道笔直而无情。我站在街角,看人群如潮,面无表情地擦肩而过;只有树叶知道风向,它们飘下来,落在我脚边,像是从老家的香樟树上跌落的旧梦。

​我病了。病得不轻。眩晕、虚弱,连水都懒得倒。一个人窝在宾馆的床上,冷得像被霜露打湿的落叶。风吹进来,把窗帘吹成一面旗子,那旗子不是胜利的,而是孤独的。那一日黄昏,风过林梢,枝叶沙沙作响,我蜷于被中,寒意由体入骨。忽闻门铃轻响,踉跄而起,门外是方才相识不久的友人宁。
她是个山东妹子,个头不高,性子实在,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直爽劲儿。她手里端着一盅温热的汤,另一只手提着水果和几块她自家做的酥饼。她也许没读过《礼记》,但她知道,人在病中,最要紧的是一口热汤。

她不说什么废话,只是把汤倒进碗里,一勺一勺地送到我嘴边。我想推辞,但身子软得像一堆灰,便也只得任她喂下。汤是温热的,咽下去像是从胸口一路温暖到眼眶。她又替我掖好被角,轻声嘱咐,关灯而去,步履悄然如风。那一刻,千言万语难以尽述,惟心湖微澜,温情不息。

几日后,秋意愈浓,寒风裹身。我着单衣去社区中心,偶遇一位大姐,姓姚。她初见我时神色未露,次日却不辞劳苦,特意从家中带来十几件全新的冬衣,另有书包与文具,为我与孩子备得妥妥帖帖。她笑说:“都是新的,你别嫌弃。”我接过那一袋沉甸甸的衣物,只觉得手是热的,心却沉了下去——不是沉重,是沉静,是一种被人悄悄看见、默默照拂的感动。自此每着其衣,皆如披一层温情于肩头,恍若有人默然相护于身旁。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那句诗:“陌上寒烟起,他乡有故人。”这“陌”不再是田间小路,而是我异乡奔走的街头;这“寒烟”不是诗意的雾,而是日子里的寒意;而“故人”——是那些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不求回报地递来一碗汤、一件衣的人。

纽约是冷的,秋天尤甚。但人在秋里,能记住的从来不是落叶,而是那个站在风中递给你温暖的人。鸡蛋汤、厚棉衣,平常的东西,在此刻,却胜过千言万语。人间所有的温柔,抵不过病中那一勺热汤。

若干年后,有人问我,纽约是什么?我不会提自由女神像,也不会说第五大道,我会说:那一年的秋天,陌上寒烟起,他乡有故人!

谁不是错过了四下报更的鼓声

一场冬雪,悄然飘落,仿佛天地间静默的叹息,像一首未曾奏响的离别笙歌。那洁白如初雪的爱恋,纯净而脆弱,美丽却不可触碰。我们终究错过了四下报更的鼓声,命运的洪流将我们推向了彼岸的天涯,而你,成为了我永远无法触及的远方。

那一夜,风雪无情,割裂了我们曾经共度的时光。你默然转身,孑然踏入漫天飞雪,隐没在我再也无法找寻的世界。曾经的绿芭蕉、红樱桃,如今只剩下孤影随形,我独自踽踽于岁月长河,独自聆听时光远去的钟声。

十八年光阴如流,我在梦境中无数次徘徊,试图找寻那个被我弄丢的幸福。梦中,我一次次伸手去触摸你的身影,可每次在指尖触到的,终究是邯郸一梦。梦醒时分,思念犹如无形的藤蔓,愈挣脱,愈缠绕。你是我曾经的温暖,我的依靠,而如今,却成为我生命中无法愈合的伤口。

加州的冬日再无落雪飘零,然而,与你诀别的那个雪夜,仿佛永远凝结在我心中,成为一片冰冷的雪原,覆盖着所有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片雪,仍旧在我的记忆中沉睡,像时光堆积的白霜,冻结了所有的温情。

曾记否,我们立下约定:来生还做夫妻,倘若彼时容颜已换,便以那个属于我们的特定手势相认。我们都天真的以为来生遥远,似乎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不曾想,此生已然无缘,命运残酷得让人猝不及防。

十八载光阴如梦,仿佛上帝怜惜我的孤寂,赐予我片刻温存。梦里,我无数次与你重逢,我们重温旧日故事,仿佛岁月从未离去。那时,我们从寝室搬进学校附近阁楼的方寸之间,我们深夜骑行从城南到城北、我们搬进了新家、我们漫步英伦街头、你为我做宵夜、在我生病时你连夜从远方赶回……当然,你不曾知道,我也目睹了你的婚礼现场……只是那个新娘不是我……和你分享生命中的快乐,快乐就倍增;和你分享悲伤,悲伤便减半。生命中最难的部分,莫过于看着时间将你从我的生命里慢慢带走,而我却只能独自走完这空虚的旅程。

我站在窗前,看那天边追逐落日的纸鸢,轻声问那遥远的你,是否也曾思念过我们那些平凡的岁月——一起欢笑、一起悲伤,那是我青春里最美的篇章!

我无数次在陌生人群中误认你的背影,无论是喧嚣的街头,还是静谧的夜晚,你呼唤我的声音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仿佛你从未真正离开。

梦里,我曾问你:“多年已过,你是否还会想起我?是否也在某个夜晚,梦到我们琐碎的过往?”你轻声答道:“每晚我都在找寻,可始终未曾找见。”那一瞬间,梦境真实得仿佛你已归来。然而,梦终究是梦,黎明来临时,所有的温暖都随风而逝。

十年爱恋,却用十八个春秋来忘却。我曾以为伤口早已愈合,而今提笔书写,心中的痛依然鲜活如昨。生活依然继续,那段冬日的爱恋虽已被岁月掩埋,却在我心中不曾褪色。风雪未散,旧梦成殇,你早已远去!

在光与水之间

初到加州,生活琐碎而紧促。我和女儿住在一幢普通的屋子里,有个不大不小的后院。那片土地看上去不起眼,却像一块沉默的布,等待被人画上温柔的笔触。

有一天,我把做饭剩下的菜根随手埋进土里。不是出于环保理念,也谈不上园艺兴趣,只是不想浪费。葱头、香菜根、白菜底、芹菜头……被我一一轻轻栽下。泥土包裹住它们那干瘪的尾巴,我也没多想,心想,最多烂掉罢了。

没想到,几天后,女儿在晨光中惊叫:“妈妈你快看!那根香菜,好像长出来了!”我走过去,只见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轻轻摇曳,那份柔韧与蓬勃,叫人心里一热。

从那天开始,我和女儿便多了一个每天的仪式:去看看我们的“菜宝宝”长得怎么样了。每一次发现新叶子、长高了一点、或者某颗原以为死掉的根突然吐出新芽,我们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欢呼。

女儿说:“它们是不是很快乐?”

我愣了一下,心里却像被轻轻敲了一下。是啊,它们快乐吗?它们似乎从不索求什么,只要阳光和水,便日日向上,不抱怨、不焦虑。风来就随风起舞,雨落便张开叶片接纳,安静地活着,却又生机盎然。

它们让我想起一些古老的智慧,不是书本里背下来的句子,而是仿佛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感悟。有些生命,从不贪求,却活得最丰盈。它们的存在方式:不过度期待,也不过分掌控,只与天地相处,与时节同行。

菜园慢慢多了绿意。女儿给每一颗菜取名字,写在小木牌上,插在泥地里。有一棵白菜特别努力,长得像一座小小的灯塔,她叫它“白菜王”;有一颗香菜总是慢半拍发芽,她偏偏最喜欢,说它“有自己的节奏”。

我们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看到了生活另一种模样。不是喧哗和速度,不是占有和追赶,而是节制、温柔和静默地成长。

有一日傍晚,霞光洒在叶子上,微风吹起泥土的芳香。我不由得想起《圣经》里的那句话:“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们。”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些菜根,也是飞鸟的一种吧。它们活着,轻盈、不忧不惧,却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活得深、活得轻。

马克斯·韦伯说,过度的欲望与追求会使我们陷入空虚。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悬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旅人——我们用期望与执念织网,却不知何时已被困于其间。而这些小小的植物,在不声不响中,用最朴素的方式提醒我和女儿:生活可以简单,可以不焦虑,也可以在悄无声息中,丰盛如春!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刘虹(中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