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诗宋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获得者,“诗与远方”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获得者。丝路文化院评委会主任,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
【第一首诗歌】
日月星辰皆为幻象
——真相总是隐藏在感官的背后
我们与宇宙对视时
总在接收过期的情书
太阳跋涉1.5亿千米的光
抵达瞳孔时,已迟了8分20秒
像一封被宇宙邮局耽搁的电报
月亮悬在夜空的那个耀眼银盘
其实是1.28秒前的虚影
而比邻星闪烁的微光
是四年前就启程的星体
更遥远的星河深处
数十亿年前的光
正穿越时空的隧道
将远古的故事
投射到我们眼前的幻象剧场
在肉眼无法触及的微观世界
微米级的舞者悄然动作
大肠杆菌象隐形的魔术师
在肠道的舞台上
用纳米级的指尖
拨动健康与疾病的琴弦
那些突如其来的腹痛与眩晕
是它们狂欢后留下的谜题
地球披着透明的盾牌
在宇宙风暴中无声守护
看不见的磁场织成巨网
拦住太阳风的利刃
候鸟衔着神秘的导航图
沿着磁力线的轨迹
在南极与北极之间
书写生命迁徙的史诗
星系在暗物质的引力之舞中
跳出反常识的旋转
那些看不见的幽灵物质
用无形的丝线
牵引着浩瀚星河
编织着宇宙的骨架与脉络
历史的幕布同样迷雾重重
被粉饰的真相在档案深处沉睡
胜利者的笔墨涂抹着过往痕迹
而被掩埋的细节
在时光的缝隙中
等待被独立的头脑唤醒
别让感官的迷雾蒙住心智
别让既定的剧本框住想象
须用思维的利剑,刺破表象的绸缎
在现象的褶皱里
在数据的暗流中
在质疑的勇气里
寻找那些
深藏在暗处的——
永恒真相
【我们肉眼所见的日月星辰皆为幻象:例如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20秒左右,所以我们眼前看到的太阳是大约8分20秒之前的样子。宇宙里的日月星辰都是如此,有的星辰距离我们几十亿光年,我们眼前看到的其实是它们几十亿年前的样子。人类社会许多真相也是深深隐藏在历史屏幕的背后,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探索事物背后的真相,不被假相所迷惑】

【第二首诗歌】
没有死亡的世界,也很恐怖
——关于生与死的反向思考
当草原成为血色的剧场
羚羊的瞳孔里涨满恐惧的潮水
四蹄狂奔,却丈量不尽死亡的距离
狮子的利齿撕开生命的肌体时
痛苦的尖叫震碎草原的月光
这是弱肉强食的残酷互撕
每个生灵都在命运的绞架下颤抖
但如果死亡突然转身离去
羚羊的种群没有了死亡的威胁
将不受限制,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它们啃食着草原最后的绿色
直到土地皲裂,风沙漫过地平线
食肉动物守着空荡的猎场
在饥饿中咀嚼着退化的绝望
曾经的猎人与猎物
都会在资源的荒漠里同归于尽
古老的大树垂落枯黄的挽联
蛀虫在年轮里凿刻死亡的密码
一场野火便能将百年光阴焚成灰烬
微生物在严寒中蜷缩成冰冷的句点
这凋零的过程,充满了死亡的恐怖
是生命最悲怆的谢幕
但是如果没有死亡
“永生”也会成为万物的诅咒符——
植物用根系编织永恒的牢笼
土地在贪婪的索取中耗尽精气
新生的嫩芽被窒息在祖辈的阴影里
微生物的不死狂欢,堵塞了生命的河道
物质循环的年轮,在长生的超载中崩解
整个世界沦为停滞的沼泽
在医院的无影灯下
人类生死的拔河比赛,永不停歇
垂死者的目光里
漂浮着对人间最后的眷恋
亲人们的泪水
浇灌着破碎的心
死亡如黑色的闪电
劈开无数家庭的温暖港湾
但是如果人类挣脱阎王的魔爪
没有死亡洗牌的地球
将在人口的重压下呻吟
资源如沙漏中的细沙渐渐流尽
水泥森林会吞噬最后一片蓝天
秦皇汉武的古老权杖
能永久禁锢思想的嫩芽
创新的火种在陈腐中熄灭
阶层的鸿沟变成永恒的天堑
每个灵魂都在永生的荒原里迷茫
整个地球上,所有长生不死的人
都在拖着疲惫的身躯
寻找生存意义和活下去的碎片
在没有尽头的岁月里
被无聊与厌倦啃噬成空壳
而真正的恐惧
是当生命失去终点后
连绝望都成了永恒的囚徒
【在这个世界上,死亡对于动物界、植物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很悲催,都很恐怖。但是,如果没有死亡,这个世界将呈现出另一种方式的恐怖】

【第三首诗歌】
万亿年之后的人类,将活成什么模样
万亿年后的晨曦
或许不再染红云霞
人类的眼眸
倒映着非碳基的曙光
当基因编辑成为日常工作
我们早已改写了进化的DNA
肉体如精密的星舰
装载着意识的量子浪花
不再畏惧衰老与病痛
细胞在指令下永不停歇地更迭
但在这永恒的新生里
是否藏匿着难以言说的孤寂密码
星际殖民的舰队
已踏遍无数条银河或者类银河
地球成了博物馆里的琥珀
裹着远古文明的童话
我们在氦闪的余烬里播种
在中子星的磁场中舞蹈
用引力波编织语言
将超新星爆发谱写成歌谣
或许那时——
记忆可以像数据般存储、移植
祖辈的人生,成了可浏览的全息史诗
但那些真实的眼泪与欢笑
是否会在复制与粘贴中失去温度
又或许——
人体早已与机器融为一体
金属骨骼与神经网络共生
在赛博空间构建新的伊甸
思维跨越光年的距离交汇
却在虚拟与现实的夹缝中
寻找存在的重量
万亿年后的人类
也许早已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不再被肉体束缚
不再受时间捆绑
但我依然好奇
在那遥远的未来
是否还有人会抬头
仰望星空
怀念这颗蓝色星球
以及曾在这里
笨拙而炽热地活着的古老时光

【第四首诗歌】
“走向世界的,一定是新诗!”
——由韩舸友教授诗学观念引发的共鸣
在岁月的长河中
古典诗歌如一位身着华服的老者
怀揣着千年的沧桑与星光
踏着《诗经》的蒹葭,披着楚辞的霓裳
在汉赋的繁华里起舞,于唐诗的盛世中吟唱
格律是它精美的镣铐,平仄是它神秘的代码
词牌与曲牌,是它古老庭院里
生长出来的一朵朵奇葩
它的韵味,如窖藏的老酒
醉萌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房
但时光流转,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那厚重的华服渐渐成了束缚的枷锁
它与现实生活的脱节,隔山隔海两茫茫
想叩开古典诗歌的门扉
需翻越经史子集的崇山峻岭
还得在格律的迷宫里,找到正确的方向
它慢慢成了象牙塔里的珍宝
与大众,隔着天河般的雾障
虽未完全陨落,却似残烛微光
而白话新诗,宛如春日里破土的新芽
在时代的风雨中,肆意生长
它挣脱了格律的桎梏
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最真实的渴望
只要会说话,就能让文字绽放
这是诗歌的浴火重生,一场自由的解放
每一个平凡的灵魂
都能在诗的天空,自由翱翔
可自由的翅膀,有时也会折断迷航
没有了门槛的限制
泥沙俱下,繁花与杂草一同疯长
无数诗篇如潮水般涌来
有的是璀璨星辰,有的却黯淡无光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这又何妨?
新生的力量,本就充满了希望与迷茫
古诗与新诗,各有其短,各有其长
一个是历史的丰碑,镌刻着岁月的沧桑
一个是未来的朝阳,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与辉煌
当世界变成一个村落
语言的隔阂需要打破
交流与传播,成了新诗的强项
白话新诗,以它的自由与奔放
跨越山川湖海,越过国界、城墙
它是未来的使者
带着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在世界的舞台上,放声高唱
“走向世界的,一定是新诗!”
它将承载着人类的梦想
在诗歌的星河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这是一首研究诗歌理论的学术诗歌。“走向世界的,一定是新诗!”,这是著名国际诗人韩舸友教授与陈东林讨论时提出的诗学新观念,也是韩教授的原话。陈东林以诗论诗,用诗歌的方式对此进行阐释和发挥】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范群(中国)、柳芭(中国)、计紫晨(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