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劉乃歌,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山東大學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專案入庫專家,英國斯泰福廈大學訪問學者,兼任東西方出版社副總編,中國日報——世華文藝編委。已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三部,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10餘項。其小說、詩歌、散文與雜談見諸中外媒體。
AI時代中美中文教學变革的思与见\劉乃歌
2025年5月初,加州克萊蒙特學院聯盟圖書館的Founders Room召开了一場名為“PedAIgogy: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 Culture in the Age of AI”的教育工作坊会议。這場會議由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的中文項目主辦,聯合加州多所高校的語言與文化研究機構協辦,參會者幾乎囊括了加州各大高校中文教學一線的教師: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CSU Fullerton)、雷德蘭茲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等校,無不派員出席。房間座無虛席,氣氛熱烈,資訊密度之高令人目不暇接。
會議標題“PedAIgogy”是一個有趣的雙關:既是pedagogy(教育學)的變體,又巧妙嵌入AI(人工智慧),標誌著教學理念的一種“技術性重組”。這場會議讓我深刻感受到:AI已經不僅是課堂的輔助工具,而是重塑課堂生態與教學哲學的“共同體成員”。在這些美國高校的中文課堂裏,AI不再是“新奇玩意”,而是一種教學默認配置——甚至說,是一種全新語言教學的“母語環境”。
一、AI在美國中文課堂的“在場感”:不僅是工具,而是共創者
會議開場的主旨演講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語言學教授陶紅印(Hongyin Tao)帶來,他展示的AI多模態文本分析平臺令人印象深刻,借助AI技術,研究者可以對真實視頻中的語言和對話中的面部表情和手勢等進行同步標註來分析多模態的真實對話。
緊接著的一場主旨演講則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主講,他以“AI與科幻敘事的交錯”切入,講述了AI協助翻譯韓松的小說《醫院三部曲》中各種不恰當之處。他幽默地分享了機器翻譯在面對隱喻、夢境與意識流片段時“翻車”的案例。他在PPT上展示了一句語義錯位引發的幽默案例:一個中文名字“楊偉(Yang Wei)”,在英語語境中被誤讀為“Dick Limp”,引發了在場教師對於“命名與文化錯位”的深度討論。正是這種細節的分享,呈現出中文教學中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而AI,正是幫助學生預演這種文化碰撞的絕佳模擬器。同時他也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當AI成為翻譯的前臺,譯者是否將變成後臺調音師?”這一設問不只是針對翻譯,而是對整個語言教學提出了挑戰:教師的角色、語言的邊界、表達的主權,是否正在被重新劃定?

除了主旨演講外,該工作坊還有三場專題小組討論。在其中一場中,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的張彥碩教授以“AI Tools to Customize Reading Materials for Advanced Chinese Courses”為題,展示了她如何使用ChatGPT和Luduan.ai等模型為高年級學生量身打造閱讀材料。這些材料不僅適配學生水準,還能圍繞其興趣點自動調整語言風格、文化負載與文本結構。在張教授的展示中,螢幕上出現了兩組文本對照:同一主題下,不同AI提示語生成的中文段落風格迥異,一目了然。
在學生參與展示環節,波莫納學院的中文老師王姝一和她的學生徐特麗(Talia Day)共同主持的“AI設計學生餐廳”任務型教學專案格外引人注目。學生借助AI繪圖、圖文生成與中英文轉換功能,自主設計菜單、裝潢理念並現場展示成品。幻燈片中出現了一家叫“川湘味道”的虛擬餐廳AI草圖,牆上掛著對聯,菜單上印著四菜一湯的中英文並列注釋。這不僅是一次語言表達的訓練,更是一次“技術+文化+創意”的綜合實踐。
工作坊最後閉幕的發言是由波莫納學院的蕭峰教授(Feng Xiao)來做的。他的發言則強調了教學設計與技術倫理的結合。他提出“AI不能替代教師,但教師必須學會如何與AI共同設計課程”的主張。他用他的研究團隊開發的多語種學習平臺Luduan.ai為例,探討如何讓AI優化語言學習的不同方面。比如,他引用了學生在課堂上使用AI協作寫作的案例,並強調:“AI的介入不是弱化寫作能力,而是重塑寫作動力。”
在這場教學轉型中,教師的角色正在被重塑。他們不再是內容的“唯一提供者”,而是任務設計者、資源整合者和AI使用指導者。而AI,也不僅是工具,更像是課堂的第二大腦,是另一種“語言智能”的在場。

二、回望國內:AI尚未真正“走進”中文課堂
與加州高校教師對AI的熟練運用與教育哲學的轉型相比,中國國內的漢語教學情境似乎還停留在 “AI+工具”的初級階段。無論是高校中文課程,還是中小學語文教學,AI的使用大多局限於作文潤色、詞語替換、語法糾錯,偶爾被用作翻譯輔助,甚至更多時候是“被禁止”使用的對象。
AI為何未能在中文課堂真正“落地”?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理念上的滯後。在很多教學場域中,教師對AI仍持觀望甚至警惕態度。一位曾在國內任教的同仁坦言:“我們怕學生偷懶,用AI作弊,所以乾脆全面禁止使用。”相比之下,本次工作坊的一位老師在講座中說得很坦率:“學生使用AI是趨勢,那我們就要教他們怎麼‘正確地偷懶’。”
其次是課程設計的僵化。中國的語言教學仍以應試為主要目標,課程重內容覆蓋、規範表達,輕表達創新與個體差異。而AI天然適合生成式任務、專案式學習與個性化學習路徑,當前的教學體系還缺乏“容納AI”的結構空間。
第三是教師能力的缺口。不少中文教師對AI工具不了解,也缺乏訓練與支持機制。反觀此次會議,不少美國教師都表示學校提供了專門的教學AI基金支持與技術培訓,鼓勵教師大膽試錯、迭代設計。
三、中美中文教學的路徑差與融合可能
這場會議讓我意識到,中美的中文教學已經站在了一個技術性的岔路口:一邊是走向生成式、協作式、智能輔助的未來課堂;一邊是守著傳統模式、試圖抵擋“AI洪水”的舊課堂。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教學就落後,恰恰相反,中國的教學系統有它的優勢:語言規範性強、教學結構清晰、文化深度足夠。AI若要真正“懂中文”,中國這套經驗非常寶貴。而美國高校的實驗性、跨界性與學生主導意識,是中國教育界急需補上的一課。
如果說美國中文課堂的強項在於“讓AI參與表達”,那麼中國的潛力在於“讓AI掌握規範”。將二者結合,也許正是未來中文教育全球化的出路。正是在全球視野中,我們才能更全面理解AI與語言教學的雙向關係。
四、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願意改變的勇氣”
讓我印象最深的,不只是這些教師如何熟練地使用AI工具,而是他們如何以極大的好奇心與柔韌力,接受自己的角色轉變。在美國,不少老師坦言剛開始也害怕AI、不會使用、甚至排斥新技術,但正因為有“試一試”的文化氛圍與制度支持,他們得以從“排斥者”轉身成為“合作人”。
我們常說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在AI時代,教師也得重新解自己的“惑”,甚至得去“跟學生一起學”。這是教師職業的挑戰,但也是它最美的地方。
結語:語言課堂的“第二大腦”與“第二語言”
AI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也不是一劑“萬能良藥”。它更像是課堂的“第二大腦”與學生的“第二語言”——我們無法假裝它不存在,也無法等它完全“成熟”再開始使用。我們能做的,是用教育的智慧去“馴服它”、設計它、讓它在語言的土地上長出表達的森林。 PedAIgogy會議結束前,一位老師笑著說:“AI不是來替代教師的,是來幫我們‘超編’的。”這句話雖然輕鬆,卻意味深長:在AI時代,教育不是被取代,而是被賦能;語言課堂,不是被技術侵佔,而是被技術點亮。
生成語言的,不止是模型;生成課堂的,也不止是教師。從加州這一AI實驗前沿回望,我們或許正站在一個全球教育理念匯流的起點:中文教學不再是單一民族的語言工具,而是全球青年共同探索世界、講述自我、連結文化的鑰匙。而AI,正是讓這把鑰匙更快、更精確地轉動的那一只手。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总监: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柳芭(中国)、计紫晨(美国)
——————————————————————
这是测试文本,单击 “编辑” 按钮更改此文本。
这是测试文本,单击 “编辑” 按钮更改此文本。
这是测试文本,单击 “编辑” 按钮更改此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