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乃歌,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入库专家,英国斯泰福厦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东西方出版社副总编,中国日报——世华文艺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三部,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10
餘項。其小说、诗歌、散文与杂谈见诸中外媒体。
有这样一位华裔教授,用一间教室、一支粉笔、一篇篇散文,以及一场场他精心主持的文化活动,把中华文化的温度播撒在南加州的土地上。他既是讲台上的授业者,也是社区里的行动者,用心血与信念勾画出文化在场的真实图景。本文讲述的,是一位华人教育者如何以平凡之身,行不凡之路。
在場的書寫:一位华裔文化传播者的身影与声音
在世界版圖悄然更迭的今天,文化的傳播早已不限於節慶與展演、外交與媒介。它也發生在教室裏的一次提問,社區講堂上的一場對話,乃至一封寫給學生的信、一場騎行路上的回望。劉榮文,一位常年在南加州社區大學任教的華裔教授,便以這樣日復一日、點點滴滴的方式,將中華文化的溫度融入他鄉的空氣。沒有耀眼頭銜,也沒有宏大敘事,他的“文化實踐”,是一種柔韌的在場——有身體的介入,有文字的書寫,更有人格的沉潛。

一、傳播的前線:從教室到社區的“文化仲介”角色
劉榮文教授服務於美國社區大學體系,這一體系本身即承載了“教育平權”“文化承接”的社會功能。在東洛杉磯學院,他開設中文語言與中華文化課程,服務對象多為第一代、甚至零基礎的非華裔或新移民青年。他不斷調適教材、更新教學媒介,並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文化話題——用電影、紀錄片、節日、文學作品等方式,讓學生“不只是學語言,而是理解一個文明”。
他的課程並不局限於語言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導航”機制。在課堂之外,他組織學生參與中秋、春節等文化活動,邀請本地社團、作家、藝術家共同參與,實現了從“教學者”到“傳播者”的角色轉化。他打通了學術與社區之間的壁壘,踐行了Paul Gilroy所言的“根植於地方的跨文化傳播”。
這一長期耕耘也獲得了廣泛認可——2023年,他榮獲加州眾議院第49區“傑出教育工作者”獎,成為首屆獲獎的17位代表之一,其中只有兩位華人。正如學生和同行所評價的那樣,他所推動的,不僅是一門語言課程的教學,更是一種跨文化理解與尊重的實踐藝術。
二、文化自覺的文本書寫:從文學作品到教育言說
作為寫作者,劉榮文長期活躍於《世界日報》《中國日報》《美洲文化之聲》等華文主流媒體平臺,以“社區華人”的身份講述跨文化生活經驗。他的文字兼具溫度與結構性,既有人文情懷,又不乏批判深度,常圍繞教育平權、族裔融合、移民認同等議題展開,既是“個人敘述”,也是“族群發聲”。
尤為獨特的是,他將“文化書寫”延伸到了騎行之路上。近年來,他以長距離騎行作為文化行動的方式,在南加州乃至跨州的旅途中,撰寫富於文學氣質的散文隨筆與文化隨想。這些文字不僅記錄身體穿越空間的過程,更見證了文化在移動中生長的軌跡。他用雙腿丈量多元文化的地景,用文字連接東西文明——“走到哪兒,傳到哪兒”,既是身體的拓疆,也是文化的播種,構成了融合地理經驗、文化感知與身體記憶的“行走敘事”。
在這些“在路上的寫作”中,他常以第一人稱講述與普通人、學生、社群的真實互動。例如他如何向州長紐森建言為社區大學學生提供免費資助,如何通過公益講座宣導親子溝通與文化認同建設。這種“以筆為器”的寫作信念,使他的行動具有文本與傳播的雙重價值,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文化敘事運動”。

與加州州長紐森合影
三、可見的倫理與文化在場:情感觸達與空間實踐
劉榮文教授的教育實踐之所以具有深遠的傳播性,並不只是因為教學手段得當,更因為他把“被看見”當作一種文化倫理。他將課堂構建為共情與參與的空間,使文化交流不再是單向的知識輸出,而是彼此確認的情感交匯。
正如學生在 Rate My Professors 網站所評價:“He’s really sweet and caring… He says everything with his heart and I love that.”“He really motivated me to do my best… his class made me feel I was learning something real.”“His way of teaching was fun, participatory and respectful.”
這些評價表明,在他所創造的教學關系中,華裔教師不再是“不可觸及的東方他者”,而是具有人格魅力的“鄰人型文化使者”。這種“親密型傳播者”的角色轉換,使他得以在教育現場之外,持續地推動中華文化的社會可見性。
他主持中秋、春節活動,邀請書法家、藝術家走進校園,使文化具備“在地的公共性”。他不是“代表文化”,而是在生活中不斷實踐文化。他以一己之力展開一場溫柔而持續的“文化實踐”,以日常行动构建起中华文化的社区可见性与情感共鸣。
在南加州華裔家長教師協會獎學金頒獎典禮致詞
四、以一人為範:文化能動性的個體實踐路徑
劉榮文教授的傳播路徑,是一種脫離宏大敘事、立足民間層級的“文化能動性”實踐。他不是機構的代言人,也非國家形象的延伸者,而是通過持續的個體努力,在社區大學、地方媒體、族裔社群之間,搭建出一套“基層發聲”的傳播網路。
他以第一人稱書寫如何爭取教育資源,如何在騎行旅途中傳播中國文化,如何用文學的方式講述普通人之間的理解與聯結。其寫作風格不拘於形式,而以真實為根基,呼應Spivak對“次屬能動性”的強調——在不被聽見的語境中,發出有力而持續的聲音。
正如筆者在《在邊緣書寫中心》一文中所言,真正有力的跨文化傳播,並不在於話語的高聲量,而在於“持久、細微、真實”的行動。他所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文化傳播倫理:跨文化的、在地的、共情的、具體的。他的實踐不是在輸出文化,而是在不同文化中建立起理解與信任的橋樑。
文化不是符號的堆砌,也不是口號的重複,而是“做出來的”。是一次次課程的精心準備,一場場講座的真實表達,一篇篇文字的溫柔發聲。正因如此,他於2025年5月受邀參加由美國國會議員Dave Min主辦的“亞太裔傳統月(AAPI Heritage Month)午餐對話會”,與來自商業、學術、藝術與公益界的華裔代表共議如何提升族裔影響力。體現了其個人行動在國家層級被看見的文化價值。在此語境下,他不再只是講述者或參與者,更是一個“文化與政策介面處”的具體踐行者,其文化能動性獲得了國家層面的關注與認可。
在全球化背景下,語言與文化傳播的權力格局正在重構。劉榮文教授的文化實踐啟示我們:華語的傳播,不必需要依賴強勢國家話語系統的背書,而可紮根社區、立足教育、融入生活,通過一點一滴的真實行動贏得尊重與理解。他用教育實現“在場”,用寫作表達溫度,用人格建立信任,這正是當代華裔文化傳播實踐的一個有力範式。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副总编:刘乃歌(中国)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总监: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柳芭(中国)、计紫晨(美国)、刘乃歌(中国)
——————————————————
发帖时间: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联系我们,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 唐诗之路之 / 立夏 寻求一分清淡的禅意!——“立夏”与唐诗经典乡村文化空间的融合 / 孙 毅
发表回复
窗体顶端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邮箱 *
网站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窗体底端
其他操作


这是测试文本,单击 “编辑” 按钮更改此文本。

这是测试文本,单击 “编辑” 按钮更改此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