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盧威,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理事、榮譽會長、美國城市廣播電視台副總裁,曾任美國《天天日報》副社長。曾爲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星蹤」專欄撰稿,著有中國文聯出版社岀版《圓一場美國夢》及另一本新聞評論集《上海-洛杉磯隨想曲》。
老校长的背影
他个头不高,背稍有点弯曲,但精气十足,讲起话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与他在洛杉矶相识有28年了,可称得上是至交契友。我俩相识,竟是20多年前在唐人街的一次偶遇。唐人街车来人往,繁华拥挤,不少人就此擦肩而过。而我和他竟这么巧合,一不小心便 “撞上”了。他一眼便能直呼我的名字,我被他的机灵和热情所折服。我相信人与人之间交往还是有缘分的,在你不并经意时,缘份便悄悄来到你身边,成为人生旅途的知己好友。
当年,他虽巳年过百半,但其精神状态仍处于盛年期。一天,他邀请我去他任职的中文学校走走,我欣然应允前往。这个学校地处唐人街的隔邻-林肯岗,林肯岗是华裔越南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城市。学校校舍紧挨一个寺庙。为了让更多美国孩子学到中文,他四处奔走,甚至走亲访友,募集资金,创办中文学校。
一进学校,他就匆匆走进教室,招呼我在最后一排座位坐下,听他上语文课。他口齿灵犀,语速平稳,能把课文内容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人与事磨合起来讲,显得有血有肉,引人入胜,有点新鲜感。
校长进课堂执教鞭并不稀奇,但对教学能亲力亲为,却让我眼睛一亮。听说,他的不少学生走岀校门,踏上社会,有不少人学有专长,有的已成为知名企业家,为美国社会添砖加瓦。他的学生都不忘校长的教诲,尽表爱心。他们积资回馈学校,投资中文教育。对此,他总是开心地乐见其成。他说,教中文让孩子们多掌握一门语言,让华裔孩子学会家乡话,了介家乡文化,寻根问祖。这样,孩子便懂得怎样去继承自己的文化,并推展出去。
他这么热衷于教学中文,可能源于对中文的酷爱。他从小喜爱中文,特别是对中文写作更是情有独钟。他的中文写作能抓住文章重心和要点,写得既快又好。他最津津乐道,并引以为傲的是他在越南当战地记者的难忘经历。一次,他所搭乘的飞机被炸,但他却大难不死、躲过一劫。他在战火中仍视死如归,奋勇前行,从战地发出新闻稿。一枚“二等心理战勋章”成了他充当战地记者的纪念品。
他在枪林弹雨中练就自己摇笔杆子功夫。就是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经历,他便决心重新登上教授中文的讲台,且一开课,便不可收拾,在讲台上竟晃过30个年头。
他从越南到美国,经过惊涛骇浪,突破黑暗中迷雾,以50两黄金作为诱饵,搭上船,在海上颠颇5天5夜抵达台湾高雄。后来,他以难民身分来到美国,开始艰辛的移民生活,他拼命打工,以维持生计。经过拼搏奋斗,坚韧不拔,他不仅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还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中文教学,终于从越南难民変成美国公民,这成了他人生新的转折点。
他的命运似乎总与中文脱离不了干系,那时华文作家协会正处于团队成员青黄不接的“空窗期”。他二话不说,走进作家圈子,以文会友,广结善缘。作协的杂志、交流、互访渐渐多起来了。他把作协当成第二个家,他联络商家,聘请顾问,寻求支持。在他的吆喝下,一双又一双援助的手伸出来了,作协的人气也由“冷”转“热”,作协终于走岀低谷,亮出一张张“好牌”。
他走在唐人街上,好像满街都是他的朋友。这里每一户商家几乎都认识他。这是他为人真诚热情的生动写照。他视朋友为兄弟,常常为朋友庆祝生日。我的生日在10月,在生日之前,我总会接到他的电话邀约。是日,他便呼朋唤友,三五同好欢聚一堂,切生日蛋糕,唱生日歌。既增进朋友之间情感,又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日,欢乐无比,至今难忘。
如今,我巳2年多没接到这样的电话了。2018年7月26日,他微弯曲的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茫茫人海中。2年了,我仍十分怀念他,惦记他。怀念过去与他相处的甜蜜而美好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更让我思念我的故友,我心中一直惦记着一个人,他就是我们“永远的陈春生校长”。
责任编辑:w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