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模组诗《听风有雨》赏析 / 芯尼(中国)

诗评人:芯尼 ,原名曹元明 ,1982年加入省作协。荣获省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中国青年出版社最佳创作奖,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金奖和最佳散文奖等等。作品见于《小说年鉴》《青年佳作》《小说界》《星火》等等。中国新诗研究会第一届驻会诗人,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顾问,《中外诗人》主编。

牵挂人生风雨 透析百态烛隐显幽 一一诗坛老将李发模组诗《听风有雨》赏析

诗坛老将李发模的作品一向以质朴、灵通、小中见大著称。我不但读到了涯上温香的炊烟,山里人特有的情怀面容,还感受到诗人淡然中对人生百态的深沉关怀。同时,感受到那种民谣式敘事和自然朴质显大雅的独特风格的艺术力量。

组诗《听风有雨》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李发模宝刀未老。他以老男孩的独特舞姿依然活跃在诗歌天空,作品星光闪耀。

一、以诗人的慈爱之心 关注百态人生风雨

诗人李发模诗龄超半百,年过七旬,在骤然而至的微信诗歌的大潮中,象青年人那样,充盈灵气的诗情,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常常潇洒自如地发布新作,挚诚地恭迎读者。

丰沛的诗情来自深刻的生活体悟和生命体验。李发模的诗歌看似自然轻松,嬉笑谚语,脱口而出。仔细阅读,才读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庄严,悟出诗人紧贴生活,牵手民众、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

他的诗歌作品,富于浓重的人生感和历史感。不少作品是社会下层民众生活的写照,充滿着纯朴生动的民间气息。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社会中一人一事,他都能熟驾轻驱地成为笔下的抒情叙事。无论自己或他人的生活,都倾情诗歌化,成为俯拾皆是的创作题材。

组诗《听风有雨》第三首《百姓》,语境淳朴,自然温婉,仿佛是诗人在与″百姓”促膝谈心。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百姓”,不是典型化的典型形象,而是类型化的群体,是社会底层的民众,即所描绘人生百态之群象。请看:

春秋夫妻,百业儿女
共享日金月银,姓名沧桑
住天下,头脑另一地球
手脚日子
吃的脸上,穿的身上
心上堂屋灶房,卧室繁衍传承

中国地大物博,浓酽的祖传式的生活习俗,常常使诗人积淀着不同的民间文化特色。我们从诗作《独坐》中,能得到鲜明的印证。诗歌开头似乎陶醉在香喷喷的酒菜中,一片”太平盛世”的小康人家景象。那种百姓众生的传统心理,那种对”食为天”的滿足满意和享乐安逸意识,跃然纸上。
《独坐》中,诗人写道:

白天一瓶白酒,人世众望
如杯
坐成江山,围桌世界
醉醉醒醒
……
闲杂鸟啼,鸡犬相闻,对于百姓
都是食为天,时而
也有雷电的重言训语
……
都是民生与脸色

随着诗人笔锋步步深入,他在关心和劝诫民众要″居安思危”的同时,还关切地指出:生活中不但有风雨,还有雷电的袭击。

这些似乎还不够。在世态人情的嬗变中,诗人有时用灵性,有时用悲悯,有时用冷冽的目光观察和审视人间冷暖。貌似冷眼看世界,实是苦口婆心劝人生。《劝君》 就是一篇警示、 劝诫的杰作。

两耳听风有雨,两眼如尺
量得失
鱼肉的腥味别浓了哈,比如名利
月色要淡淡的色
花香要徽微的香
……
心上有愿望,人性皆如此
唯山野大胆,以天为背景
树绿花红也怕刀斧
劝君悬崖勒马,众闻鼻下那横
是包公的铡刀

语重心长,听起来或许有人觉得有些惊心“逆耳”。诗人在《关心》中,则用温和亲切的笔调,重温”家和万事兴”的追求和欢乐。家庭是生活之舟,只有相互关爱,夫妻、儿女才会在生活的大海中,规避风险,幸福安康!

都说男人是太阳,从黎明到黄昏
懂了那也读“0”,家庭的袋子里
女人是月亮,上弦和下弦
组合成圆,正反看,都是
孩儿碗里的日月
千千万万的家庭,关心一词
是这么养成的!

这是社会基层千家万户的写照,也是诗人慈爱之心的投影。

二、以诗人的惊异之笔 透析社会百态 烛隐显幽

诗人用发自心底的真情拥抱生活,关注民生,直抒胸臆。李发模的作品,正是基于这点,对当代世象有着深刻的体悟,创作了许多惟妙惟肖,犀利活泼的作品。透析社会百态,烛隐显幽。

组诗《听风有雨》中,《梦》的描绘和剖析,真是淋漓尽致, 入木三分。
梦,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心理学家甚至哲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耳熟能详的《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是用于解析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

李发模笔下的《梦》是社会众生相的形象表现。既有 “梦黄梁”的意境一一爱和被爱一一岁月娇艳,又有触摸伤痕的悲叹一一 醒来,发现伤人之梦。

诗人借“梦”的意象,隐隐触摸到底层民众的生命之疼。这种疼痛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祖传的”。

诚然,这是祖辈就已发出过的声音: “许多听不见的疑问,与血肉在穿越红尘……”,最后,终于喊出: 放声的哭吧!

“永远的清醒,太折磨人” !宁愿醉在梦中,享受虚拟的“爱与被爱”!

读毕《梦》,掩卷细思,发现它又是蕴含历史烟尘的敘事,可以说是民族积淀的苦难之疼的极速再现。它不仅启迪现代人的思考,更鞭策当代人勇于职责担当,砥砺前行。请看原作:

《梦》

梦中伤人和被伤,醒来,想翻看
密码
梦已搬进另一时空,还有
梦中的爱与被爱,心与灵的本初
还是岁月娇艳,醒却在人间迷路
总有许多听不见的疑问,与血肉
在穿越红尘。

梦是人们祖传的不安
在那神秘的世间,放声的哭吧
永远的清醒,太折磨人
梦的曲径通黎明,人在梦中也是客
有时,又恰恰相反

李发模许多作品似乎忧患意识并不明朗,但对众所周知的丑恶现象,却能一针见血地挑破,加以曝光透视鞭挞。

组诗《听风有雨》第5首《某些会议》写得逼真幽默,酣畅淋漓,令人叫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相信不少读者会惊讶地发现,诗人描写的场景、人物、语言真是太熟悉了。

“点燃一堆废话,加一口空锅
能煮饭否
渗一瓢水,热情沸腾,冲泡嘴皮
牙不发芽,温饱在哪
从文件到文件,精神到精神
行动呢

会议还在开,心得还在写
日出已夕照,远天近地
坐一屋,电脑已无脑
一屋子废了的职位,在总结
凭空的数据
事实在会场外
好冷 ”

这是对积重难返的″老问题”幅幅画面的展现。这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弊端,需要诗人艺术形象地揭示,寄托 净化尘埃  净化心灵  ,时不我待的理念。

最后一首《老小孩》,一看题目,就情不自禁地牵动我们银发朋友的遐思和感叹!

“老小孩” 是当今社会庞大群体;老小孩 也是活跃在诗坛上的虎虎生风的队伍。
诗人李发模从生活的艰辛困扰着眼,对生命规律的无情无奈,作了细微伤感式的刻画。也许,它又触摸了老人的忧愁和痛点。尤其包括李发模在内的一一我们不算太健康的銀发族群。
但是,李发模的精神是健康的,他的诗是健康的!
同样,我们这群老小孩精神是健康的!我们的诗歌是健康的!

 可以说,《老小孩》是大有空间的最古老也是最新颖的创作题材。

朋友把两个月亮都拿走了,只剩下太阳
太又是太太的
心明假造的光明,遇见飞蛾
眼亮牺牲的度数,求镜
笑都变形了

心明假造的光明,遇见飞蛾
眼亮牺牲的度数,求镜
笑都变形了
于一叹息的怀里
友人说:老小孩,要乖
太太吓唬,再唠嗑
与你一分为二

“老小孩”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生存阶段,是每个人的生命必经之路。在互动中,李发模用文字说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肺腑之言:“……我现在处于老树抖落叶的时候……而我只是把春秋留给春秋,悟觉春秋永在…遥想人生的意义在人世的进步之中……如蛰伏的虫儿……也是一种生的意义……何况人生在世,只是暂时,无数暂时形成的生生不息……诗人诗中的字词句,也能恒在山川如风似雨……”

我不禁又一次感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三、鮮明的艺术特色 

三十多年前,有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由于小说奇异诡谲,富于诱惑力。人们称他的小说为″怪味豆”。诗人李发模的作品,亦庄亦谐。有的表现为博大、狂放、神异,颇有“怪味豆”的魅力。从文学角度审视组诗《听风有雨》它有许多与众不同,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1、笔触质朴、生动、泼辣与 内心世界的庄严 持重 含蓄相辅相成 ,引人入胜。
且看《百姓》:

吃的脸上,穿的身上
心上堂屋灶房,卧室繁衍传承
血汗的来龙去脉,喊土地是祖母
老天是爷
百姓百心
食色统一

2、民间气息浓郁,个性化区域化语言的运用,使作品妙趣横生,更加形象生动。
比如,《散记》:

山加山:出,,,是“÷”法吗
一除一:得一,是道家的
一刀两断,水在两岸间
孔子在“逝者如斯夫”

3、视野开阔,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的细微形象刻画融为一体 使作品主题深刻,富有质感和穿透性。

在《领导》一诗中,就能看出这种艺术风格。

花草笑它老了,选举牛羊
牛壮羊肥走向屠刀……
谁是领导
众口抹嘴,远远旁观
峰峦起伏”

4、洋溢着民歌风式的浪漫飘逸,使写实与写意之间产生惊异的艺术效果。比如《女人的灵隐寺》中写道:

……
柔波荡漾的是真,请记住
儿女的红尘才是丈夫的风景
简化的“爱”字缺心
出现许多空白……

真是既浪漫又严肃,既象白描又象写意。这种“李发模诗歌手法”,值得我们好好探索和研究。

附:李发模介绍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WeChat-Image_20201007090747.jpg

李发模,生于1949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诗人协会名誉主席,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集等共60余部作品。长诗《呼声》获中国首届诗歌奖,被前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是当前中国最有诗人气质和诗歌才情的作家之一。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这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编:韩舸友,副总编:李学、冷观,本期编辑:李学、冷观

图片来源于UNSPLASH.CO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