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诗人 莱蒙托夫

作者简介

米哈 · 伊尔·莱蒙托夫

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 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着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波,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