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韵 — 美洲文化之声春节专刊(散文辑)

编者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凝聚人们追求团圆平安和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承载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深邃文化内涵。在这个寒冬将尽的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焕发。由于新冠病毒的肆意泛滥,我们(尤其是海外游子)无法如往常那样走亲访友联络情谊。为了满足大家感情和友谊交流的需要,美洲文化之声编辑部组织了本期《春之韵》专刊,邀请11位作家分享优秀散文,以不同的视角和文风抒发节日的情怀。几年来,各位优秀作家和诗人不吝赐稿赐教,在美洲文化之声传媒网和俱乐部的文学交流中建立了真挚的友情,彼此尊重、欣赏、爱护,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和俱乐部的纯洁性和高端品质,已经得到世界各地同行的认可,成为文学艺术的一方净土。在此,编辑部全体同仁诚谢各位尊敬的顾问和文友们的支持与贡献。2022虎年来临之际,恭祝大家春节快乐、阖家幸福、身体康健、万事顺意。

目录:

1.《歲末談「吃」》 文 / 蓬丹 (美国)
2.《家住小台北》 文 / 周愚 (美国)
3.《“中国年”的趣味》文 /  张凤 (美国)
4.《融入日月之辉,澄明向前 》 文 / 顾艳(美国)
5.《疯狂驾驶—落基山的暴风雪》 文 / 韩舸友(美国)
6.《春节二三事》 文 / 若妖(美国)
7.《中文萬歲 — 回想起》 / 王申培(美国)
8.《明州春節算命記》 文 / 居曉玉(美国)
9.《你做的鞍子在说话》 / 艾平(中国)

1.《歲末談「吃」》 文 / 蓬丹 (美国)

歲末年關之際,一向是人們大快朵頤的時節,中國人說是祭五臟廟,將吃與廟堂神殿相提並論;更有「吃飯皇帝大」之說,意思是吃飯為生活第一要務,不得耽擱打擾,可見吃對中國人來說是神聖而又崇高的一件事。
 
難怪網路上不知何時開始流傳一則趣談,說是老外們發現,中國文化好像就是「吃」的文化,引起一些本地朋友的響應,之後口耳相傳,並爭相續貂。孔老夫子的金句「民以食為天」,被所有中國人奉為圭臬。所以自古以來,老中們的問候打招呼總是:「吃飯沒?」幾乎任何事都離不開吃。喜事喪事、生意生日、大會小聚,送往迎來,全都可以 — 甚至必須吃上一頓。如此一來,許多中國的成語俚諺用吃來形容就不足為奇了。
 
由這則趣談,我才發現中國人的確常用「吃」來表達生活的各層面,並且十分精準傳神。例如關於生計的包括: 謀生叫糊口,工作叫飯碗;受雇叫混飯吃;靠積蓄過日子叫吃老本;忍耐勞苦叫吃苦耐勞。受人重用叫吃香;做得辛苦叫吃力;擔當重任叫吃重;收入太少叫吃不飽;從事不同的行業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關於人際的也不少: 佔女人便宜叫吃豆腐;漂亮女人叫秀色可餐;嫉妒叫吃醋;沒人理會叫吃閉門羹;有苦難言叫吃啞巴虧;愛管閒事是吃飽了撐著;訴訟叫做吃官司;朋友多,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叫吃得開;飽受欺凌叫吃不完兜著走。
   
其他的說法也相當貼切有趣,例如理解不透叫囫圇吞棗;廣泛流傳叫膾炙人口;負擔太重叫吃不消;負不起責任叫吃不了兜著走;員警辦事不力叫吃案子;狀況緊急叫吃緊;膽大包天是吃了熊心豹子膽;貪贓枉法者裡外通吃,吃裡扒外者,我們數落他「胃口不小」算客氣了!

一次茶餘飯後,與眾人提及這則趣談,一位喜歡研究典故的畫家朋友即席追加數句:「受到驚嚇也是吃的,吃一驚;打人也是叫人家吃他一棍子;跌倒已經夠倒楣了,還被人譏笑狗吃屎!」他又義憤填膺說:「那些A錢幾百億 卻想吃乾抹淨落跑的傢伙,叫人不『齒』!」
 
另有一位文友信口道來: 「做壞事做得太明顯叫吃相難看;能制服別人叫把你吃定了;不甩人叫不吃你這一套;被女人養叫吃軟飯;剛烈的人被人哄叫吃軟不吃硬。」
   
大家邊說邊「吃吃」地笑,雖說是老外將中國文化喻為「吃」的文化,但老中們自己也心知肚明,中國人愛吃、會吃、懂吃,把「食不厭精、兵不厭詐」掛在嘴邊;可能是使用筷子吃飯之故,第二隻手指稱為食指;統計人數是算有幾口人,以人口、戶口稱之,夫妻也叫兩口子;可說把吃的諸般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過,相信每個人在會心而笑之餘,都一致希望吃的文化不包括「吃了還不吐骨頭」的「吃人」的文化,而是人人得以「吃香喝辣」的美好境界!

作者简介:

蓬丹,美国著名华文作家、诗人,祖籍台湾,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创会会长,北美华人作家协会网站主编。作者自小醉心文藝,大學時代更成長為喜愛思索,探討人生意義,關懷宇宙萬物的「文青」,常將所思所感訴諸於筆墨,得到報章雜誌的刊用,受到讀者歡迎及名家好評,因此成為持續寫作的動力。八十年代中來美後的創作以分享海外生活的散文居多,至今共有《花中歲月》等十三部文學著作,曾獲海外華文著述首獎,台灣省優良作品獎,中國文藝獎章,辛亥百年散文獎,世界海外華文散文獎等,並多次應邀於重要文學會議發表書寫經驗,其文學中心思想在於提昇生活品味與尊重生命價值。1991年與文友籌組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並被選為創會會長,現任監事。1991年加入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為永久會員。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WeChat-Image_20220128094930.jpg

*********

2.《家住小台北》 文 / 周愚 (美国)

1970年代末在台灣時,我正準備來美國,偶然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看到報導,說洛杉磯有個名叫「蒙特利公園市」(City of Monterey Park)的小市鎮,聚居了許多來自台灣的華人,而且不斷地增加,華人商家、中國超市、餐館林立,因此這個地方便有了「小台北」的別號。由於我來美國的預計落腳地也是洛杉磯,便對這則報導和「小台北」這個地方特別關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多後我來到美國,一如預計地正落腳在洛杉磯,只是因工作和女兒就學的關係,住到了距小台北有五十哩之遙的洛杉磯郡西北郊區。但是因對她嚮往已久,沒隔幾天,就迫不及待地請朋友帶我去一睹她的廬山真面目。在那裡,見到滿街的黃皮膚面孔,感到親切異常,也吃到睽違了好幾天的正宗中菜,美味無比,使我對小台北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印象。

此後我們全家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小台北一次,除了在中國超市購買食物外,還買些中文書報、華語歌曲卡帶,租中文電影及電視錄影帶,最後必定要在中國餐館打一次牙祭,既飽食又滿載而歸,如此十餘年如一日。

來美之初我還必須打工,到九○年代初退休後,時間也就多了,不需要熬一個月才打一次牙祭,於是改為每星期到小台北報到一次,如此又過了十餘年。

洛杉磯的華人可謂臥虎藏龍,組織了許多社團。2000年初開始,我結交的華人朋友如滾雪球般暴增,經朋友熱心介紹來介紹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地加入了校友會、同鄉會、退役袍澤的聯誼會、文友們的協會,甚至話劇社、獅子會等許多社團。社團的活動多,加上個別朋友的邀約,幾乎都以小台北或她附近一帶為聚會地點。而我許多個人的私事,諸如保險、報稅、拜訪醫生、理髮,也都刻意到這裡來辦,使我三天兩頭就得來一次。

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 簡稱AAA)下的定義,凡是到距家五十哩以外的地方去就算是度假。也因此,我幾乎每天都在「度假」。近幾年來油價飈漲,我在交通上的花費大幅增加,許多朋友都建議我搬到華人聚居區來,說用汽油錢和車輛損耗省下的錢來租房子就足够了,這樣大家相聚就方便得多,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甚至還有許多朋友說,我花在塞車上的時間,又可以多寫好多文章呢!

我自己心裡有數,多寫文章是玩笑話,與大家相聚方便和能省許多汽油錢、車輛損耗費則是事實。但遠比它更要緊的,是我原住在一座小山的山頂上,孤零零地,前不巴村,後不著店。而我的年紀一年年地增加,體力則一年年地減退,腰和膝蓋都似乎只能屈而不能伸,視力、聽力也都每下愈況,總有一天我將無法開車。而妻本來就不開車,當這一天到來時,不出十天半月,冰箱裡的存糧耗盡,兩個人就都餓死了。想到這裡,心驚肉跳,不寒而慄,於是決心做個「拒絕度假的大爺」,去小台北「度假」了三十多年後,終於決定在她那裡定居。

City of Monterey Park

我之前住在山上時,有段時間,整個山頂只有我這一戶人家,所以我把自己封為「山大王」,並封妻為「壓寨夫人」,如今我們兩人的頭銜自動消失,成了小台北的「順民」了。

現在的小台北與三十多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三十幾年前在小台北的華人,幾乎全來自台灣,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大陸、港澳、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更加多元化了。全市華人的比例也由當時的百分之二十五變成了現在的百分之七十五,反客為主了。也因此,華人的商家愈來愈多,尤其是超市和餐館,因此日用品和食物也都更加多樣化,南北口味,華洋美食,可盡情享用了。

由於全市的華人占了絕大多數,因此每逢選舉,華人具有關鍵性的力量,不但華裔候選人爭相拜票,其他族裔的候選人也極力設法拉攏。蒙特利公園市共有五位市議員,每次都至少有三位華人當選,而市長、副市長是由市議員輪流擔任,因此大半時間裡,市長、副市長都是華人,甚至在任何時間裡,市長、副市長中至少有一位是華人。我來美國將近四十年,因一直住在遠離華人社區,從無機會把票投給華人過,以後終於有機會了。

現在我住的房屋是一個「康斗」(Condo),處於蒙特利公園市城中心的一條小街內,可說是鬧中取靜,倒也適合家居,只是大小只有以前房屋的三分之一,只有象徵性的迷你前院和後院,沒有廣闊的天空,沒有遠山近山,沒有日景夜景,沒有游泳池,沒有玫瑰花,沒有果樹和棕櫚樹,聽不到鳥叫蟲嗚,當然更不會有鳥兒來築巢,再也看不到狼、鹿、浣熊、兔子、松鼠等大小野生動物。但是,我現在再也不必澆花灑水、割草修樹,妻也大大地減少了室內打掃的時間。最使我感到輕鬆的,是免去了日日長途駕車和忍受塞車之苦。現在,我步行五分鐘的範圍內就可走到的地方,包括:郵局、銀行、書店、圖書館、理髮店、電影院、華人超市、好幾家中餐館,以及我的家庭醫生、專科醫生、藥房、保險公司。

我原來的房子在小山上,因爬坡太吃力,所以想外出散步非常不方便。現在則距公園只有三步之遙,隨時都可以去那裡散步、打太極拳、跳廣場舞,還可到社區活動中心去參加社交舞會。而且,萬一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走到市政府和警察局去報案,它們也都在我步行兩分鐘的距離之內。

每年春節,蒙特利公園市政府都會和世界日報聯合舉辦連續兩天的園遊會,我都因怕找不到停車位而從未去過,今年春節就快到了,我將從早到晚,整個兩天都留連在那裡了。

我周遭的朋友們,也幾乎都是住在小台北和她所屬的「聖蓋博谷」(San Gabriel Valley)華人聚居區內。我們夫婦以前因山居寂寞,常喜邀朋友來家聚會,他們雖也願意常來,但在一番舟車勞頓之後,必定會由衷地吐出一句:「你家好遠喲!」現在我若邀請朋友,想必他們會說:「哇!好近喲!」

我前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台灣的「大台北」給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我深信,從現在起,洛城的小台北也將給我許多美好的時光。

作者简介:

周愚,本名周平之,原籍湖北,出生於浙江省臨海縣海門鎮 ( 今海門市 )。自幼喜好文學、十五歲即發表第一篇作品,累積作品三百餘萬字,在美國、台灣及中國大陸 出版小說、散文及報導文學共十九冊。曾獲美國洛杉磯地區傑出華人成就獎、台灣聯合報徵文比賽報導文學首獎、( 台灣 ) 華僑救國總會海外華文著述獎、( 台灣 ) 中國文藝協會「五四」文藝獎、 ( 中國大陸 ) 世界華文文學雜誌小說一等獎、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徵文第一名。曾任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總會副會長、南加州空軍官校校友會會長、理事長;現任加州台灣同鄉聯誼會理事、美國湖北同鄉聯誼會理事。

*********

3. 《“中国年”的趣味》文 /  张凤 (美国)

烟云过眼就这样上万个日子已然逝去,第四十个“中国年”过了。“过阳历年,阴历年……”怎么到了美国,叫过中国年呢?”才意识到这是远离乡关了……回首时光,忽忆留学成家,走入四季分明的密歇根,秋水瞬息寒冻,几乎奢侈地遍野满敷盈尺白雪,可以欣喜仰躺下去扇手扇脚画个天使……但常只坐在温暖如春,灯火晕染的宿舍小屋中,捧书凝望檐边一排排的晶亮冰柱,唯凄凄茫茫,翘首盼望故乡的年讯,来慰藉独自顾影又行色忽忽的游子。

几番文化冲击,度完了万圣节、感恩节,跟着耶诞和新年,除开亲朋旧友访叙,下课回来买菜开车的是我们两个,除夕春节同炊共食的也是我们两个,虽然擀皮和馅,包了饺子,外加清蒸鱼酸甜肉,有长生果——几盘花生,还买到茨菰一“有底庄”啦,有“元宝”啦……依然抑遏不住“冬夜梦金陵”。在给父母家书中每回写:“常做梦回家,像我这类人,在国外待到老’也会思我故乡……”还杞人忧天似的担心影子都还不见的儿女会不读中国书,不写中国字,执意要回中国。

在不一定是大年夜的阳历周末,也会有中国同学会,要女同学和太太们烧了拿手菜去义卖过年,因买下满行李箱的大白菜冻着,曾烧了三锅开阳白菜为同学会筹钱,参加的华洋友人也不少,缘于那时校园中思想的不开放,顶爱自由的我们并不大热衷。拿学位后,台北暂回不去,而往绮色佳——接近雪带山中的康乃尔大学就任,当时我俩都未及三十岁,幸得先进十多家教授的爱护邀约,,每月欢叙聚餐轮流到各家宅邸饮宴谈笑,松涛阵阵之中,云蒸霞蔚的琵琶湖与克柔嘉湖,总是飘放着令人惊喜感念的友谊馨香。

四年后应哈佛热烈相邀跳槽过来,在许多场合,都会与文理学院和MIT的学界前辈欢聚。赵元任先生的长女公子如兰教授与夫婿MIT的卞学鐄教授就与陆教授每月轮开“剑桥新语”,杜维明教授时有“哈佛儒学研讨会”,张光直教授常在中午带领“考古人类学座谈”,李欧梵教授定在校园有“中国文化工作坊”……这些学思集会,有几个我也联络主持,大部分是与哈佛的非正式课程相類。所以多年来不管过年不过年我自然是受益良多,更与他们亲如家人,时相往还。也常携儿带女地互会在足球场或音乐会。聚餐总是最多的,哈佛文理学院的学者夫妻都会为文艺名家的来访,亲自下庖厨,常吃到卞家的熏鸡,張家的烤鸭,日常的节目频繁,每到春节各家反而分别忙着与亲友或外边的社团过年去了。

信守每年都与我俩曾被推举任会长等义务服务过的侨团朋友一齐贺岁,与佟元祥、钟秀玲,程中林、陈宜珊、再与丁长生、李秀玲、张立人、张其真伉俪,多年同座欢叙过年聚餐舞聚会,又都有共同话题和朋友。对文协有份认同感及心领神会的情义。这个在郊区已经成立了近七十年的大波士顿区中华文化协会,知识分子新侨社团,惯在饭店办场富丽堂皇的餐宴舞会;还因启宁和远儿、扬儿都在文协创办的中文学校念过,我也教过,与儿女学生的团拜别具深意。

另一项更重要的使命是我总在过年当天,捧上清供着水仙的青花瓷盆去赴约,为儿女的卫斯理小学示范炸春卷,并教试做元宝饺子,试用筷子亲尝,讲年兽的故事,写春联﹐玩爆竹,吃年菜,教吉祥话如“清吉平安”、“年年有余”,临别还发给每人红包讨吉利,让儿女以中国文化为荣。

歲月流转,儿女相继离巢,伏首案椟劳形不宜过久,身体急需锻炼,又到文协每週夜晚练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八段锦…为师的吴绍中学姐偕夫婿童绅乔迁金山,见重请我的另一半带领,十多年来我们廿多家人平日亲和互助,常有聚餐健行旅游,居家閉關則以雲端聚會。

过年除夕就包饺子团聚,于是在干练的苏锡民班长魏大生伉俪组织之下,採买皮子菜肉拌馅,鸡鸭鱼肉,并亲自和麵一团,太太下海操杆擀皮,再包成饺子,另搭配尹远程郑兆沅茶葉蛋,张義明李希青家青毛豆炒蝦,鍋貼葱油饼,萧台戈杨令仪新鮮水果,陳磨智燒西葫蘆瓜蝦仁,严胜义胡燕燕的盐蒜花生帶紙質用品,高小松韩美琳滷菜鹽雞,伍張青芝做涼拌黃瓜,賴李雲凌燒肉卦包,蔡禎三羅蘭的油飯,黃淑英的花生豆腐,林建中叉燒,我們的年年有魚,朱家榮葉凱珊的圆仔甜汤…湯耀武摄影,大伙儿汤足餐饱,外子就在餐桌佈置成典雅长方矩阵之中,分派少見新鈔红包利是,雪中带暖意,全体喜气祥和,年兴酣美而欢畅! (寄自哈佛大學)

作者简介:

张凤,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作品有新華書店等暢銷書膾炙人口的哈佛系列《哈佛問學錄》《哈佛問學30 年》等,曾入選10 本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 及世界華人學者散文大系,散文年鑑 ⋯ 海外著述散文类第一名等。持續應邀北大,台大 中台亞美名校演講數十場。她學有專精、文采斐然,長期推動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不遺餘力,深受大家的敬重與喜愛。

*********

4.《融入日月之辉,澄明向前 》 文 / 顾艳(美国)

当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无数声音从电波中汇集而来,那是衷心的祝福,陶然的憧憬。它来自中国人生生世世风尘中,万古不变的情结。从前在杭州,腊月开始忙年的场面:把新鲜的鸡、鸭、鱼,杀杀剖剖,腌腌酱酱,晾到绳子上;还有在进入春节倒计时民间的“祭灶”、“扫年”和“掸尘”的习俗,都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然而,在背井离乡的异国,农历新年少了很多仪式感。大多数风华正茂时,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华人和华裔,在陌生的国度里拼搏;无论语言、文化、饮食和认知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咬着牙走下来的岁月,纵然有十八般武艺,疲惫的身心夹杂着精神上的寂寞,总还牵挂着故乡的亲人和那些好吃的美味佳肴;还有除夕夜里的“春晚”、鞭炮和烟花;以及正月初一,孩子们里里外外换上新衣,拿着压岁钱排队爆爆米花,兜里装满瓜子糖果欢欢喜喜到处跑的景象。

这浓郁的农历新年景象,是海外游子们都熟悉而又向往的年味。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中式锦缎袄子,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可是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让孩子学习父母都没有学过的知识。骑马、射剑、足球、钢琴、舞蹈;亦在中文老师辅导下,学习中文和传统礼仪。遗憾的是孩子们啥都学会了,却还是对中文能听不会写,或者干脆能听不会说。这让父母忧心忡忡,两代间的沟壑首先在语言上产生了差异。

许多年前,我们还在加州斯坦福大学时,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了。我们去中国超市采购食材,还买了棕叶和糯米,干起了我少女时期在父母家里裹粽子的拿手绝活。除夕那天,我们请了学校里的中国朋友和外国朋友来家里吃中国年夜饭。

记得,那天我烧了满满一桌子菜,有白斩鸡、油煎大扁鱼、红烧肉、清炒大杂蟹、土豆牛肉煲,还包了水饺。有对中国夫妻,带着他们9岁的女儿来聚餐。女孩儿活泼开朗,小嘴巴很会说话,可是一开口就是英语,连父母和她说中文,她也是用英文回答的。我大惑不解,问她:“你不会说中文?”女孩儿摇摇头告诉我:“能听懂,但说不好,我的舌头拐不过弯。”作为中国人的后代,不会说中文多少令我有点失望。

我们的邻居麦瑞,也来我们家吃中国年夜饭。她见了满桌子的中国菜,睁大眼睛惊讶极了,说:“这么多菜,太丰富了。”我告诉她:“中国人年里边的‘吃’,是一项重要的功课。”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与亲人相聚、与友人相聚都需要围桌而吃。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列祖列宗早就发明了酣畅淋漓、气势恢宏的满汉全席、全羊肉宴,以及北方锅贴、南方小笼包。这些美味食品,比起西方的汉堡包、三明治、比萨饼,确实令人大开胃口。

麦瑞这个黄头发、白皮肤的美国单身女人,吃了中国年夜饭后,觉得中国餐好吃极了。临走时,把剩下来的菜全部装盘拿走;还丢下一句:“明年中国新年,再邀我来吃年夜饭。”后来,我们来到华盛顿特区这边,麦瑞为吃不到我做的中国年夜饭而深表遗憾。几年后,听说她嫁了一个中国男人。

这些天,我在莱克星顿小城的家,将国旗冉冉升起,迎接农历除夕和中国新年。我还蒙着口罩,去夏洛茨维尔的中国超市买水饺皮、猪肉末,还有汤圆和年糕。一年又一年的太平盛世,我们在繁荣富强的都市里活着,偶听不测,亦心存侥幸,仍旧盘算着自己的日常。然而,一场新冠病毒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已经一年有余了。防疫、戴口罩、保持适当的距离,仍然是我们必须的生活方式。

岁月如歌,时间恍惚如梦。我在异国他乡或思、或走、或听、或看,感受着祖国新年的亮色。想象着城市穿上节日的盛装,宛如一个要长大的孩子。它活泼、冲动、企盼,全部的情绪朝旭般升腾,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吟味。是啊,我们每个人,一年劳作上的成败得失、高低疾缓;我们每个人情感上的甜淡酸麻,都有足够的时间感慨和反省。反省自己是必须的,它意味着走向成熟与深邃。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对过新年似乎越来越趋于平淡。新年沁润在心中的,是一个停泊的港湾。它仿佛越来越有一种曲终张目、幽情肃穆的奥妙。无论我在哪里,每年的农历新年,我都会在掸尘除旧之后,坐拥书斋捧一本好书;或者,在窗明几净前展纸挥毫,听一曲肖邦的《夜曲》、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过新年是物质的,除了热气腾腾飘散在炉灶旁的香气;过新年也是精神的,它情系着天涯海角血脉间的情思。

其实精神生活,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人与生俱来就有两个自我在互相较量,即物质的自我与精神的自我。人的精神自我,比物质的自我要缓慢得多。有些人,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自我的精神成人。所以,又到新年时,我最想做的就是让我们家小朋友看中国图书,写方块字,背《三字经》。

人生的快乐,就是在追求合理的乐趣中开始。如何使自己在新的一年中,达到合理的人生、圆满人生的意义,便是我们要去努力和思考的事。思考是一种内在的滋养,它仿佛能让我们的身心蓄满魔术般的灵性。因此,无论一路欢笑,抑或是一路悲歌;萤光之火,融入日月之辉,我们都将心志澄明地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新年进发。

作者简介:

顾艳,女,国家一级作家,文学教授,博士。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著作28部,曾在《人民文学》《作家》《大家》《钟山》《花城》《上海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有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诗歌选刊》等刊物选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夜上海》《辛亥风云》,传记《译界奇人——林纾传》,诗集《火的雕像》《顾艳短诗选》,散文集《岁月繁花》等。现旅居美国华盛顿。

*********

5.《疯狂驾驶—落基山的暴风雪》 文 / 韩舸友(美国)

三月的温哥华春暖花开,落基山上却仍然冰天雪地,翡翠般的路易斯湖、神奇的约翰逊峡谷、闻名遐迩的班芙小镇,森林与河流,都静静地躺在冰雪世界里。也许,只有阳光映出的棕熊出没的脚印,和探险者雪橇划过的的痕迹,才能展示出大自然的一点生机。

两天前,我冒着疫情肆虐的风险,从洛杉矶飞到温哥华,然后驱车近一千公里来到落基山,尽情地享受这场冰雪盛宴。特别是坐落在群山之中的班芙小镇,童话般的故事,天堂般的意境,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被深深震撼。

早上起来,我在酒店阳台上好好享受了一番阳光下耀眼夺目的雪山,再次品味喀斯卡特山(瀑布之意)下晨雾缭绕的小镇,想把她永远地刻在记忆中,这才依依不舍地踏上返回温哥华的旅程。

这是从卡尔加里到温哥华的州级公路,路面不宽,两边都是铲雪车堆满的雪,几乎没过车顶。由于这一段路面比较平坦,警察常常埋伏在雪堆后面狩猎超速的车辆。我小心驾驶,可在天高云淡、银装素裹的原野上驾车,还是忍不住会有超速的时候,森林和雪山在窗外一闪而过。好在几次遇见路边警车我们都及时减速。

前方有一座雪山笔直地矗立着,若说它寂寞,却是无数的山峰彼此相依;若说它丰富,却孤独地耸立在荒原深处。在绵延不绝的群山之中,凸显出它与众不同的个性。王先生说:“这里好像就是段背山附近。”

同行的美女雨晨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身兼国家一级演员、编剧、导演数职,知识面非常广。她突然问:“你们知道断背山的故事吗?”

《断背山》是加拿大一部著名的电影,讲诉一对青年男子同性恋的故事。该片2006年获得第78届金像奖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雨晨解释到:“断背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指落基山脉的一个区域。”这里就是电影的外景地,一个优美、凄婉的感人故事,一幅幅美到极致的北美风光。

出发的时候,我们曾经商量,从另外一条路返回,就能避开来时的山路,这样既快捷又安全。我以为换了一条路,没想到就这样在聊天中又翻越冰川的路,而我却浑然不知。

车在平地上跑了一段,然后沿着蜿蜒曲折的峡谷道路往山上行驶,明媚的阳光已经逐渐变成雾蒙蒙的天空。山越来越高,暴风雪越来越强。我们终于稀里糊涂地开始了一段长距离的危险驾驶。

从班芙小镇到温哥华900多公里,必须横穿整个落基山脉,大概有300多公里。去的时候气候还好,虽然也是冰天雪地,但是铲雪车随时在清除,道路还能勉强行驶。但今天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落基山上顶着暴风雪开车,而且是一辆普通的BMW·3X,车身很轻,又没有雪胎,在这样大的暴风雪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摄影:韩舸友

已经离开班芙100多公里,不可能掉头,更不敢在山上停车。因为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避。在零下15度到30度的荒山野岭,除了偶尔经过的几辆车,几乎没有生命的迹象;即使有,也是出来寻找食物的棕熊和虎豹,所以停下一定有生命危险。

我调整好情绪,专心致志地驾驶,车速也由110公里降到80、60。刹车也要特别小心,否则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偶尔有重型卡车和带着防滑链的越野车跟上来,会在后面不停地按喇叭,催我加速。因为卡车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根本刹不住,特别是长下坡,速度慢了非常容易被追尾。

由于出发前王太太偷偷告诉我,她不放心王先生开车,叫我别将车交给他,我就决定自己驾车回温哥华。不过王兄是一个脾气比较急躁的人,虽然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却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和思维方式。这样恶劣的天气和路况下,他还不停地在旁边指手画脚、干扰驾驶,但我均不予理会。虽然这样对待加国车主大为不敬,但全车人的安全更加重要。说实话,我判断,我驾驶的安全系数应该在百分之八十;而他驾驶的话,安全系数可能不会超过五成。因为两个问题让我非常不放心:一个是嫌我在完全结冰的路面上保持60公里时速太慢,要我加速;另一个是长下坡时,为了避开卡车紧随后面的危险,主动让其超过的时候,他竟然认为卡车在后面更安全,何况前面也是大卡车。所以无论他怎么生气,甚至用很不服气的语言来激怒我,我都不予理睬,定住心神,把稳方向盘,严格控制车速。

有一次,可能是因为疲劳,精神恍惚了一下,我竟然将油门误当刹车,不仅没有减速,反而加速且打滑。我立刻松开油门,重踩刹车,才将车控制住。过了两分钟,雨晨问我:“刚才怎么了?”我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没什么”,否则会吓死他们的。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难行驶,不知翻过多少山,越过多少岭,终于来到山下曾经停留过的小镇。加油站和附近的环境与前天判若云泥,暴风雪已经将这里包裹起来,几乎看不见路面。我的车在唯一碰见的红绿灯前轻轻刹车,竟然滑了一米多才停下来,车轮与积雪摩擦发出的响声非常刺耳,把侧面停车的警察都吓了一跳。

我将车在加油站停下来才发现,原来,刚刚翻越五个小时的山,就是去时的93号公路,根本不是95号。这几个小时的危险驾驶,假如走95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然,我不仅不抱怨,反而很庆幸,因为这次在暴风雪中,横穿整个洛基山脉的疯狂驾驶,是人生中又一次极富挑战的冒险旅程。

这次旅行所感悟到的,不仅是落基山的故事和壮丽的风景,更是大自然通过暴风雪彰显出来的恢弘气势,是原住民印第安人同落基山一样骄傲的身躯,是他们在暴风雪中练就的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行。

回头仰望白雪皑皑的群山,我站在雪地里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不仅是对落基山的敬仰之心,也是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由衷敬意。

作者简介:

韩舸友,海外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法学会、贵州省作家協會会员、《美洲文化之声》总编、《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创始人、夏威夷国际文联副会长兼【专刊】主编、贵州省港澳台侨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兼洛杉矶工委主任。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部分作品被翻译成中、英、蒙多种文字发表,世界诗歌年鉴英文版2015年世界77个国家112位诗人诗选,2019年再次收藏其作品、并进入77个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馆。著有诗集“情殇”(2013)等。

*********

6.《春节二三事》 文 / 若妖(美国)

我来美国二十一年了,春节们来了又走。每年春节,往事丝丝啦啦地如约而来,带着酸酸甜甜的思念。

脑海里最先出现的是上大学以前过春节的画面。那时,爷爷奶奶健在,父母正当年。家里人全,家是完整的。后奶奶对我们较刻薄,据说我那个十六岁逝去的姑姑被她折磨而亡,平日里我靠近她时头总是低着的。但每年春节,我们都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炉火烧得通红,蒸锅里放着热菜,大人们就着昏黄的灯光,围着长方形的大案板包饺子,小孩子们则在一起玩闹。母亲做的饺子肉大油多,是我的最爱。有一年,我们突然发现八岁的小妹和姑姑家的女儿,迷迷糊糊地躺倒在大炕上,小脸儿红扑扑的。旁边,躺着空空的红葡萄酒瓶和装牛肉的空碟子。“真是酒足饭饱啊”,我们笑起来。因每年餐桌上都有猪头肉,来美国的第一个春节,我们寻遍中国超市,买得半个猪头。不巧那天先生的美国同事来访,那枚猪头实在太醒目,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皱起眉头问,“这个怎么能吃?”搞得我们对猪头产生了心理上的厌恶,只好都扔掉。现在想来实在可惜。

包饺子是爷爷教我的。男人这样有耐心,也足以看出他对我的偏爱,他有机会便教我,凡是他能想到的。我结婚第一年过春节回家乡去看他,他把我先生支出去,传授给我祖传的头部按摩绝技。他的帕金森氏病已经很严重了,站立不稳,只能坐在炕沿上,用颤巍巍的手,在我头上做师范。我感动又心酸,病魔把帅气的爷爷折磨成这个样子!现在,我好想回到那时,去抱抱爷爷,告诉他我爱他!只可惜和家里人拥抱是来美国后才学的,还是女儿教的,她的美国家庭的朋友说家最重要,要经常拥抱。我们渐渐习惯了拥抱和说我爱你。

嫁了人,春节在公婆家过。炖羊肉和炒豆腐成了我最爱的新美味。公婆把一锅加了生姜、葱段、花椒和大料的带骨头的肥瘦相间的羊肉,在煤火上慢炖。羊肉浸了各种调料的精华,奇香无比。回城时,公婆给我们装满满的一铁盒子炖羊肉。到了我们的小家,我们把它冻起来。吃时,小心翼翼地用勺子挖出一块儿,加汤和葱花,转眼间两碗热腾腾的羊肉面便上了桌。婆婆家的豆腐是我吃过的最有豆味儿的豆腐,卤水点过的、硬硬的,和西红柿炒在一起,等西红柿炒化的时候加葱花出锅,让我这不喜欢吃豆腐的人也喜欢上了豆腐。每年春节,我们的桌上总有一盘炒豆腐。

只有一年我没在婆家过春节。年关先生去北京新东方学英语,我兴高采烈地回了娘家。娘说,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年对娘家不利。很显然我不知道这风俗,但人回来了总不能再退回去。母亲计划把我送到旅馆里去,说他们到时去旅馆里陪我坐坐。我担心镇上的旅馆不干净,但什么也没说。后来母亲不忍心大过年的把女儿丢到旅馆里,让弟弟骑摩托把我送到附近的小姨家。小姨人长得漂亮,是一名教师。我上初中时小姨怕我想家,让姨父把我接到她家过周末。我和小姨睡在一张床上,往事翻卷而来,我们聊到半夜。小姨家的相框和我家的无异,大大小小的照片都粘在一个大镜框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我三岁时的照片:身穿花格子上衣,小脸儿圆嘟嘟的,头上顶着一个冲天小辫儿。这是我最早的照片了,母亲后来说是小姨从我家抢走的。我想把那张照片带走,无奈面皮薄,只好在那张照片前驻足再驻足,把自己的小模样牢牢地记在心里。

过春节要走亲访友。我最喜欢姥姥做的臊子面,肉不多,但很香。姥姥慈眉善目,笑呵呵地、从容自如地招待着我们这一群贪吃的外甥们。访的朋友皆小学同学,我的小山村只有小学。在那物质贫瘠的年代,没什么电子设备,女孩子们穿着妈妈做的大一截的新衣裳串门。上初二的那个春节,我们去改秀(化名)家,她病了,躺在大炕一角。后来听人说,她刚做了流产。作孽的是瘸着一条腿的老张。我们家是祖传的骨科世家,城里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这其中就有摔断腿的老张。改秀和两个姐姐是村里的“三朵金花”。改秀家的小卖铺开在医院对面,一来二去全家人都和老张混熟了。改秀的母亲和老张混,年幼的改秀竟也和老张混。利用美貌这个不花钱的资本,总能从城里人那儿赚点儿好处,比如找个城里的工作吧?老张还算讲义气,给改秀找了城里的丈夫,却是个老光棍,老张不过是为了方便长期霸占改秀。村里医疗条件不好,改秀为老张数次流产,不能再生育,后领养了个女儿。我偶然在城里看到她,她头发枯黄、一脸茫然、灵气皆无。一张城市户口改变了她的一生。

来美国的第一个春节,先生去上班,我独自在家,眼泪来了又走,哭了一天。那时,思念的已不是春节的美食,而是父母亲人。我后悔在国内的时候没有多回去看看父母,现在想见他们一面却要穿越万水千山,要付昂贵的路费,还有身份的限制。打长途,也只能听听他们的声音。母亲说她想我,我的声音在电话另一头哽住,于是电话里有短暂的沉默,然我们又都竭力找着欢乐的话题。母亲思念我急了,就问,“你怎么走那么远啊?”

一年年如流星飞逝,公公婆婆已相继仙逝。过春节时我已不再哭泣,我想这就叫习惯吧。今年,虽疫情作祟,但春节仍会翩翩而来。我会做一桌美食,和家人在视频中相聚。爱,无国界。

作者简介:

段莉洁,笔名若妖,在中国做过医生,在美国做艾滋病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17年,为文学城知名博主,发表文字100多万,为加拿大大华笔会会员,《加华文苑》散文部编委。曾在“我的父亲母亲”全球征文比赛中获佳作奖。

*********

7.《中文萬歲 — 回想起慈烏夜啼」 和 「燕子」 詩歌》 / 王申培(美国)

其實中文早就已經是世界語言,加上最近美國波士頓新當選的市長Michelle Wu 吴弭女士和 波士頓交響樂團指揮 Elim Chan 陳以琳女士都是華人,所以中國字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正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有三十多行省及地方單位,包括說閩南話和客家話的台灣省,本來很可能就會出現三十多個 「國家」,弄得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好像歐洲一樣。

還好老天保祐, 中國有共同文字,聯合 統一了中華民族。那是自然而然文化的巨大融合力量,不是用武力勉強達成的。所以「中文」一定有她的優點, 但是被很多人,甚至包括中國人自己都忽略了。現在再被人一點一點挖掘出來,讓中國人和世人共享之。

的確,就連很多「外國人」都越來越喜歡喜愛「中文」,聯合國都已經將「中文」列入法定五大國際共同語言之一。是中國人拿著飛機大砲火箭航空母艦飛彈核子彈氫彈中子彈 用武力威脅逼迫 而勉強用之的嗎?顯然不是。

在千千萬萬例子中,有些特別有趣,譬如韓文。韓國人(南韓),(朝鮮人「北韓」)在他們悠久的歷史長河一直用中文,大約600 年前,才發明類似西方的拼音系統的「韓文」。但最近在許多國際會議中,碰到一些從韓國來的教授學者,拿出名片一看,居然用的是漢字(中國字)。大大出我意料之外。一問之下,原來在韓國社會越是上層越有學問的人士,越愛用「漢字」。其實不外乎中文「六書」的特出優點:「象形」「形聲」「會意」「指事」「轉注」「假借」。簡言之:中文有豐富的語義和優美的藝術感,易記易學有興趣,是其他國家語言很少有,不能及的。

茲再舉一例:北韓頭子「金正恩」剛繼位時報上登的是「金正銀」,但幾天後更正為「金正恩」。原來「金正恩」或「金正銀」在韓文都是:김정은。只有用中文才能區分。同樣的,那位被謀殺的金正恩長兄金男  或 金正南, 用韓文都是「김정남」,也只有用中文才能區分。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不勝枚舉。

日本、韓國歷史上都受中國漢、唐影響本來都是用中國漢字。但日本後來改為「片假名」「平假名」時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漢字,是他們聰明之處。其實我們生為中華兒女有這麼優秀的文化文明薰陶實在應該感到光榮驕傲自信,所以更應更謙虛努力向上。我曾應邀五大洲講學:美、歐、亞、澳、非 等地,闡述有關最近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能」)的發展,而「自然語言處理」NLP是AI重要的一部分,我常引用中文做例子引起很大的反嚮和共鳴。願與大家分享。謝謝。

另外, 我想起一個笑話(可能是真實的,待考):據說美國阿拉斯加州是咱們中國上海人首先發現的。當時一大批上海人遊走到(很可能是白令海峽結冰時)美洲大陸時,發現了這麼大一塊土地,不禁高聲歡呼:「我們的世界」A-LA-S-Ga (Alaska) ! ^_^當然,如果您去問美國人,他們一定否認,就連美洲大陸真正的主人原住民當地「紅人」都被他們一直打壓屠殺,快要到被滅種的地步。唉,好一個重視「人命民權人性」的國家。令人羞愧。

既然談到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市,順便一提我出生在中國上海,因而取名為「申培」。1947 年才幾個月大,就被雙親帶到寶島台灣省新竹市。那時二次世界大戰 WWII 戰敗的禍首日寇剛剛向中國 無條件投降,寶島台灣省經過被日寇五十年強行佔據奴役殖民統治迫害,好不容易光復回歸祖國的懷抱,當時滿目蒼夷百廢待舉,一切從頭做起,經過七十多年大家共同努力才有今天局面。從當年「八百萬軍民煉成鋼」到現在2300 萬臺灣同胞,實在得來不容, 大家真應該好好珍惜啊!

我在省立新竹高中期間結識了很多客家閩南同學,大家兄弟一般,情同手足,還學會不少閩南客家話,譬如來自竹南造橋鄉的張振綱(後來台大醫學院畢業現在在美國 Madison, Wisconsin)還教我如何說:An Gai Zhubao Dang Mu jian le (我的書包不見了)。等等,蠻有意思蠻好玩的。     

關於上海為何簡稱「申」,因此報稱為「申報」,還有相當有趣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朔到 2000 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春申君(公)努力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興趣者不妨參考下列文獻:https://feixin.10086.cn/rcsbbs/d/21481, https://kknews.cc/history/xzpre2g.html

家父山東人,家母四川人,我上海出生,若按長大地,我是台灣人。但無論是山東、四川、上海、台灣、或閩南客家,大家都是堂堂正正中國人。我們的祖先都是來自中國大陸。「飲水思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美德。應該好好保留並加以發揚光大之。否則如果「數典忘祖」,則「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可恥可悲 可憐 令人遺憾。正如大詩人白居易的名詩:慈烏夜啼 :http://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0931, 和燕詩示劉叟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0932

「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洲天下本一家;東西文明同此心,中華文化真偉大」

作者简介:

王申培 ,教授,中國上海出生,台灣新竹交大學士台大碩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碩士,奧利岡大學博士,為資訊電腦科學工程專家。曾任教於美國東北大學終身正教授、兼任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著作等身發表過200 多篇論文,專書30餘冊。講學遍及全球。作品在海內外華文報章雜誌刊登,並獲“孟郊”獎和世界日報 “母親節”和徵文比賽獎:  (媽媽我愛妳)、中國時報“旅遊”獎、僑委會徵文比賽獎、美國詩人協會編輯獎等。作品收入北京作協《美洲百名作家集》。散文集包括:《哈佛冥想曲》和《劍橋狂想曲》。

7.《明州春節算命記》 文 / 居曉玉(美国)

農曆年,現在叫作春節了,在穿新衣,戴新帽之外,心理上也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也希望能夠描一眼,或知道一點點,未來的前景。

明尼蘇達州(明州),因為緯度較北,又不臨海,沒有海洋調節,氣候冬冷夏熱; 冬天時,窗戶外面.大雪紛飛,積雪盈尺, 居民們,雖然預知到,雪化之後,新草一定會長出來,但是同時也想知道還有其他的什麼事也會發生呢? 所以在這冬去春來之際, 算命先生相當的受歡迎!

西洋的Fortune Teller,是用水晶球或撲克,㙮羅牌來算.嚴格來說, 其實只是算運,並不是算命.但是命運關係密切, 為了順口,很多人就將Fortune Teller,説成「算命師」了。

二十年前,我曾經在明尼蘇達州中文學校上過一年多的易經課程,學了「易經玩卜」, 有點心得, 方法是讓客人心想一件事,同時, 用六個美國一分錢(penny), 讓客人擲出一個八卦圖, 然後用八卦圖形的意思,來説明這件事運氣如何。

那時,我正在合唱團唱女中音,我們團員在中有一位女高音, 在明尼蘇達州的Chiropractic College(整脊醫師學院)作助教,教導學生們中醫方面的知識. 她在中國大陸讀的是中醫. 這個整脊醫師大學教的材料雖然與中醫並不完全相同,但大學當局對於中醫有濃厚興趣,也希望學生們多多了解中醫和中華文化. 當年的冬天,這學院和整脊醫師(Chiropractors )協會合辦了一個慶祝農曆新年的會, 除了唱歌,跳舞之外,他們也需要其他有趣的,有關春節的,文化節目. 主辦者聽聞有本地華人會以”易經八卦”占卜,認為有意義, 我為了參與和幫忙, 就去擺攤算命了。

和主辦者商量好細節後,我就去擺攤子了,排隊的人蠻多,都是學生們,以及學生的朋友們, 他們是大學生們,是社會的精英分子, 對我的態度必恭必敬,讓我覺得很舒坦,本來一切順利; 但是有一位女客又排了一次隊,因為她的八卦圖形是「訟」字.而我曾説過,她可能有點法院的麻煩,她要來問個清楚,我看她臉上憂愁的表情,就説,大概就是停車罰單這種小事,她說她開車小心,從來沒有罰單. 我説那可能和工作有關吧! 她說她在餐廳作事,不可能有什麼跟人官司的事.我看她眉頭緊鎖,很糾結的樣子,心中不忍, 就靈機一動,説,可能這卦象是要應在我身上,而不是妳的身上.她這才滿意的離開了。

這次擺攤,使我了解到,會回來問第二次的客人,是心理有糾結,我們擺攤的入, 本著良心,儘量指一條明路,能幫多少是多少.就算有人得到的卦象是「否」字,我也會説,您問的這件事,目前看來.是阻力蠻大,但. ”There is a silver lining at the end of the dark tunnel.”, 「隧道盡頭還是有一線光明」. 也有好幾個人,得到的卦象是「臨」字, 那好說,那是積極參與,面對問題,運用智慧,只要努力,則成功可待. 所謂「自助者,天恆助之」.可見只要能夠打破語言文字的籓籬,中西文化是可以互相印證的。

個人的感想是,什麼命運都可以改變,端看各人的努力,心存正氣就總能化險為夷的. 也覺得,老袓宗的智慧真了不起,數千年前發明的圖形和陰陽的道理,到今天都還能用到. 也覺得作翻譯還是意譯較佳. 在說明時.也儘量用日常生活中常用語, 客人較易接受和理解, 也才能接地氣; 當年在明州, 春節擺攤算命這事, 能幫助人,又能傳揚中華文化, 是個很好的經驗。

作者简介:

居曉玉(Vivi Weiyu Chu),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明尼蘇達州創設生祥歌詠社,任藝術總監,並得到2003年明州文化奬。2017年在加州,羅斯密市舉辦「英語唐詩宋詞歌唱比賽」。2019年出版「英語唐詩宋詞歌譜」。

8.《你做的鞍子在说话》 / 艾平(中国) 

你少说话,你做的鞍子会说话—这是我哥哥巴特尔的师傅留给他的教导,同时留给他的还有一个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铁砧子。六十年转瞬即逝,呼伦贝尔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一直坐在那个黢黑发亮的砧子跟前,“咔——咔——咔——”地打錾鞍具,金银铜铁,在他的凿子下熠熠闪光,慢慢绽放出海棠卷草和吉祥八宝的图案。当暴风雪肆虐的夜晚,这声音汇入骏马的嘶鸣;当第一棵灰绿色的牧草钻出地面,这声音追赶着激荡的春雷。

你做的鞍子会说话—我哥哥巴特尔把一生的梦想,錾入了沧桑的岁月里。

五十年前,我哥哥巴特尔虽然还是个年轻人,但他那驯马的本领,已经像一首诗那样传遍了草原。他牧放的马,跑起来比苍鹰飞得快;他调教的马,懂得岔开四条腿,用身子给主人挡风雨;他饲养的马,蹄子就像成吉思汗抛出的石块,踢死过一头凶猛的狼王。于是,我哥哥巴特尔被选调到市委后勤处,给一位市委副书记养马驯马。那副书记要马不是为了别的什么,是为了骑马下乡了解牧民的生产生活。千里冰封的严冬他下乡,骄阳似火的三伏天他还下乡,一去就是半个月二十天,所以后勤处要时刻为他准备两匹马。为了保证马匹处于最好的状态,便派我哥哥巴特尔跟着副书记下乡。我哥哥巴特尔搞不清这职务用蒙语怎么说,只好称其为达拉嘎。在蒙语里,达拉嘎现在的意思是领导。在茫茫草原上,我哥哥巴特尔亲眼看到达拉嘎在牧民家吃过饭,就掏出钱和粮票放在蒙古包的桌子上,亲眼看到他脱下身上的翻毛皮大氅,送给了一位衣着单薄的老阿爸。

我哥哥巴特尔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福,就是遇上了好领导,遇上了好师傅。

下乡途中,达拉嘎和我哥哥巴特尔的马蹄踏过幽幽的山谷,一副隐于枯草中的旧鞍鞯,显现在他们眼前。这片草原历史上是鲜卑先祖迁徙的驿站,是成吉思汗子孙征战的沙场,也是蒙古人百代千年的游牧地,不知道掩埋着多少英雄的诗篇。岁月像鸿雁那样飞远了,天上没有痕迹;骏马的躯体慢慢融化成泥土,大地保留着这静默的马鞍。仿佛大地就是那匹骏马,鞍子依然在骏马的背上。达拉嘎说,草丛里有一双勇士的眼睛睁着。于是他们二人献上了哈达和美酒,慢慢拿起那架鞍子。鞍桥、鞍座和残存的鞘皮,瞬间噗簌簌地散落成粉末,他们手里剩下的,只有几根景泰蓝,那原本是鞍子的镶边,此刻,筋骨一般勾勒出鞍子的轮廓。虽然是风雨剥蚀,那景泰蓝锈而不腐,上面古老的缠枝花叶竟栩栩如生,可谓鬼斧神工。

粉碎的鞍子由于几根景泰蓝镶条复活。当达拉嘎把它拿到我哥哥巴特尔面前的时候,我哥哥感到眼前陡然一亮,心里热血沸腾,一种纵马飞驰的冲动几乎不可遏止。谁的双手如此神奇、神妙? 这架镶嵌着老景泰蓝的新鞍子,黑桦木的鞍座,湘竹的鞍桥,配以月光般的银饰,翡翠色的玛瑙石片,捧起来轻盈玲珑,放下去敦厚结实。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个鞍子鞴在自己的铁青马马背上,伸出一个拳头,探探马背和鞍座之间的距离,也是恰到好处。他不由飞身上马,如一面旌旗猎猎展开,驰骋向远。这个马背上长大的少年,明白了自己满心的喜悦来自骏马的敏悟,而那非凡的骏马,靠的是一副贴心的鞍子。达拉嘎告诉我哥哥巴特尔,是海拉尔鞍具社的头牌老师傅修复了这副老鞍子,他还特意引用了草原上的谚语———马背坐着一个有手艺的人……我哥哥巴特尔接了下半句———总比坐着一个光会吃肉的人强。于是达拉嘎写了一张二寸的小纸条,介绍我哥哥巴特尔到海拉尔鞍具社做了师傅的学徒。

师傅终日坐在他师傅留下的砧子跟前,打錾紫铜和白钢,琢磨玉石,修整鞍具的木构件,很久才会抬起头来,轻轻抿一口奶茶,复又埋头于手里的活计。我哥哥巴特尔学徒的第一课,是使用斧子和凿子,练习斧凿马鞍的木头底座。这个惯于在草原上四处飞跑的年轻人,完全不适应如此单调乏味的营生,他玩心太盛,不时走神,每每戳伤了手,然后就开始大呼小叫。师傅抬起头,看他一眼,什么都不说,照旧作手里的活儿。后来,我哥哥终于完成了基本功训练,把斧子和凿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术棒,掌握了金、银、铜、铁、木、皮、竹、漆全套手艺。当他将第一架自己做的鞍子交到师傅的手里,难免有几分喜形于色。师傅随手把我哥哥巴特尔的处女作,置放在高高的壁炉台上。他说,你给我每天看一遍,看上两个月再说。于是,我哥哥巴特尔每天反复看自己做的鞍子,琢磨来琢磨去,懂得了师傅的沉默。

有一天,一个牧人拿来一架鞍子请师傅修理,我哥哥巴特尔没有管住自己的嘴,他说就这烂鞍子还配找我师傅修理,你怎么想的! 那架鞍子的确是个孬活,鞍座不具形状,鞍桥开裂,所有的装饰品都粗俗难看。说话间,一个飞来的小螺丝打在我哥哥巴特尔的手上,刀割似的痛。我哥哥巴特尔赶紧闭嘴,师傅亲自接过了那架旧鞍子。当这架旧鞍子起死回生,伴着主人满脸的欢喜离开车间之后,师傅教导了我哥哥巴特尔———你少说话,你做的鞍子会说话。师傅的语气有些重,没想到这话竟成了遗言,不久他就去世了。我哥哥巴特尔就这样成了师傅的继承人。

记不得那是哪一年,草原上改变了游牧的传统,家家圈在包产到户的小草场里放牧,远方和天边的概念消失了,摩托车的轮子替代了骏马的四蹄。由于生意清淡,鞍具社倒闭,师傅的徒弟们也散了。只有我哥哥巴特尔,还在做鞍子。他每天用狼油揩拭师傅传给他的铁砧子,揩着揩着就回到了以往的日子里,嫂子不喊他,他就忘记了吃饭的事儿。他卖掉了家里的羊群,去买制作鞍具的原材料;他让嫂子辞了工作,帮他绣鞘皮的花纹。有人说,这个老头儿吃了醉马草,醒不过来了。我的哥哥巴特尔,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做他的鞍子。他做的鞍子摆满了一屋地,一架比一架更带劲儿,既有来自师傅的神韵,又添以时尚的华彩。虽然那些赞叹我哥哥巴特尔手艺的人没有减少,却没有谁愿意买走他做的马鞍;虽然女儿结婚时家里的存折上仅仅剩下五十元钱,我哥哥巴特尔一点儿都不慌乱,他相信只要草原和天空不分离,蒙古人就还在马背上,长调和史诗就还在蒙古人的血液里,自己做的鞍子就会有人要。

只有一件事儿,让我哥哥巴特尔惦记很久了。终于有一天,他雇来汽车,把一架架漂亮的鞍子往一个个学校送。他说老师们,你们让咱们的孩子看看鞍子,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学校的老师很感动,连连说传承民族文化是必须的。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事儿办妥了,便心满意足地回了家。他做的鞍子放在学校的陈列室里,上面小心翼翼地覆盖着塑料布,有人按时去擦塑料布上的灰尘,却没有人触动那鞍子。我哥哥巴特尔没有看到这一幕,他坐在铁砧子跟前等待着,他觉得学校应该请他去给孩子们讲一讲马鞍的故事……

到底是大自然唤醒了草原上的畜牧业,牧民之家纷纷剪断了阻挡马蹄的铁丝网,开始互助游牧。辽阔的草原回来了,无垠的大地回来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飞奔的心! 马群如云从天而落,牧马人的唿哨随风传送,四面八方的客人相约草原,马鞍不仅恢复了它的实用功能,还作为一种光荣的象征,矗立在每一个有蒙古包的地方。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忙极了,每天都有人眼盯着他手里的凿子和身前的铁砧子,渴盼着脱颖而出的新鞍子。有人一掷万金,有人开来宝马豪车,只为获得一副大师的杰作。

我哥哥巴特尔,草原上的一代鞍具大师,他无动于衷,不言不语,脸上的微笑像湖水一般宁静,将手中的凿子徐徐举起,徐徐放下———他听见师傅在天上说着话,他听见自己做的鞍子在草原上说着话。说云卷云舒,说花开花落,说百年犹如一夜,说岁月荏苒,说源远流长……

你做的鞍子会说话,你做的鞍子在说话。

作者简介:

艾平,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著有《呼伦贝尔之殇》《聆听草原》《一个记者的长征》等。曾获鲁迅文学奖提名,百花文学奖等。

*********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这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age-3.png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编辑部:
总编:韩舸友
副总编:李学、冷观、Jinwen Han
编委:韩舸友、李学、冷观、Jinwen Han、阮小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