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Angel.XJ中文笔名,廖一菲; 银行与金融学博士、学者;出版有英文诗集 “Muse or Amuse, A Journey to Atomic Adventures” 中文诗集《摇滚学院与科学猫》;2024年入选《中国新归来诗人诗典》;获联合国世界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2025年欧洲年度诗人奖。
感知
有些清晨是昏暗的。就像夜晚一样,
在每个薄雾中都有等边三角形的躁动。
你不旅行,也不喜欢坐在玻璃容器中观察,
秋夜夏虫在城市上空盘旋时的表情。你
知道你和她能触碰到彼此的影子,知道
月亮的背后既无痛苦也无欢喜。你知道
山峦是扁平的,于是将四季用树叶编织成
手杖。点开意念,溶解火焰,变形洪水;
回购或增持,仅凭第六感知的“互换便利”,
就像你们只在沼泽中疯狂亲吻,以此唤醒
地表最深处的咒语,穿透耳朵,尖叫与
呻吟将二十四节气紧紧折叠,直到在
投影仪上,用舌尖挑染出一整季秋叶的颜色。
你不旅行,却总能触碰到她的影子。(3rd.November/2024)

杯子
“你在喝什么?”
“我的不确定性
就在这空杯里。”
空? 空空的,这杯子是空的!”
寂静填满这只空杯。当你以
思维之壶,将不确定性
倾入这空杯,就像把
把氧气织成空的水汽。
“你想喝点什么?
“我的未知光年
在意识的非限定多维空间畅饮”
我们身体浸透阳光,正像植物浸透了水
我们被假定,我们是一个圆,是一条线段
以感知预言每一个不确定性到线段到
两端未知光年点的距离所构成的合力;
以感知预言汇聚,把空的鸡尾酒杯
一杯杯掳到无意识这张桌子的盲区。
就像你踩着高跟鞋在八月红杉树桩
舞蹈。狐色晚霞也无法如解开诅咒
你知道的,一切已都写在那本书里
一切从未改变。被你无数次举起那只玻璃杯
命运如幻象的潮水翻动在夜间,从高到低。
直到神应许的时刻,月亮让自身成为空容器
“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任你摆布”在海滩上
你再次向阿伽门农碎碎念(预言)(10/08/2025)
沉默避难所
悲伤在雨季中醒来。就像我们之间在沉默时
还能听到彼此不断地聒噪声。感觉我们一个
被另一个注视着;被一副巨大的瞳孔毫无表情地注视着
你是无数流浪者中的那个。在清晨、黄昏在离她最远却
最近的距离与她相遇。 这个雨季,始于她一直不停地与
自己讲话;始于一次次可见与不可见灵餐交错的祷文。
穹顶上,彩色玻璃TiTa-Titata像是盯子一次次盯进
一整张平静地白色床单。雨停止了。不是突然地,而是
像太阳花在真空中分裂出血的颜色。沉默是她的哑
回答他的聋。而你的舌头此时闲置起来,任凭
圣颂声回答不断被岔开的故事情节;这就像你在
临摹、解构每幅教堂穹顶画像的人物,他们或折
沉迷的或是天真的把脸和头侧向有光一边,他们
是在聆听还是在寻找我们之间
走失了唯一的那只羊
15/June/2025
Revised:19/June/2025
7th/August/2025

她是你体内的人
你说要临摹一个与克尔凯郭尔同框
的人像。一个半是诗人、半是赌徒的
灵魂。你戴上一副黑色旧手套走进
冬日;走进预言的河流。你想绕过
那些荒芜、崎岖山脉;去找寻原野中,
百合与飞鸟的新讲演;寻找一条只
顺从自身思想的路径。百合与飞鸟的组合
仿佛扇形笔,连接起曾经失去的那只手、
一只眼、一条腿、一条舌头,直到
笔尖插入你的心脏。那是男人与
女人共享的宇宙,一个没有是非混淆的
宇宙;一条能让相同灵魂产生共振的河流
(不曾被AI折叠的河流)。
这幅临摹图以透明纸勾勒出——她是你体内的人。
她接纳你所有的索求,你只需画出
那被塞万提斯忽略的风车,流入天宇的河流,
脚尖直抵耳内,长出乳房的女人;
那个你长期暗恋着、终于接受你的女人。
Charming茶语
“茶叶是一个自带午餐,藏在一个盒子里的植物婴儿”
我们的对话还没开始,Charming 身后一组茶叶盒
突然散发出香气……
她说话时带着江南鼻音,描述泡茶秘笈,
语气像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想要拨开盘旋在
她脑海中所有的乌云。她用食指摁开一个盒子:
黑茶——乌润色泽,独特陈香。又指向红茶盒:
乌金色、芽少、甜香无比。Charming 嘴角
浮出笑意,望向他们的合影,慢慢说出:“上善若水,
水为茶之母。”她沿着影框延伸线,看见他们曾
一起捧着茶杯,阅读柏拉图后期著作的回忆。
每当 Charming 被他问起:“为什么泥巴、绿叶、头发、
树丛后的光影会瞬间出现又突然消失?那种动作
是否 Rational?”
她总是垂下眼睛,看向眉罐茶叶盒,
然后清清嗓子,用江南式英语回答:
“No Rational Under 0° 世界。难道你不懂吗?”
那些被制成各种茶叶、装进盒子的叶子们,关于
生活细节、关于战争、爱情、死亡的理解,就像
沉浸式的感受与品味——漫长,且毫无意义。我们一起
爱一杯茶,爱抚自己的身体与心灵,与孤独对话。
“即使不写诗……也蛮好。” 她的睫毛,在透明雾气
环绕的镜框内,忽闪出一串宁波腔,自言自语。(27/10/2024)

天宁寺之夜
又进入黑夜。
抬起头,她用眼睛搜索伸进夜间的航道,
与另一个正在靠近自己的他并行。收紧
胸衣带,她任由意志变形。头、腰、臀
腿、身体, 都从眼睛飞出,勘察视觉曲线
一架准点落地的飞机,藏在黑暗尖峰街区;
藏在她与他一起穿越黑夜的一瞬
那夜,记忆如滑行航灯或起或灭
刺痛与欢愉掠过眼睑、唇际
她看见一片未勘察过的区域,
红色。如黄昏落日闪进闪电云层
在光与暗的间隙,任何声响、任何光线
都难以楔入天宁寺西塔,他们千年前
就在此相遇,睡在孝闻街口的两颗心脏 。
使命太空号
题记:Elon Musk SpaceX猎鹰9号冒险着陆后的反思
摘掉眼镜,Alice 模糊地望着一团团乳白色,
升起、降落,降落、再升起。睁大眼睛,她
注视着远方的天空,注视着那无边界、
银河之外忽隐忽现的光亮。Alice 任由自己
在意识的镜像中畅游,回放太空舱的发射记录。
她重新戴上眼镜。肆意张开双腿,与地表成180°,
旋浮于星云编织的网床之上。她在思考另一个世界;
思考着叠加态的谜语;一瞬——发射升空,即永别,
飞出视野的箭头;那之中燃烧着即将消亡的生命。
有谁用嘴唇去温暖它们?就像在极度舒适
与极度危险之间的幻境,人们在两个极限边缘
互不相识。此处即是死亡,那边缘或将重生。
使命进阶,再进阶太空计划——无间断地徘徊,
仿佛时间的种子,被反复播种。
火箭出膛,陨落,或是希望?(Revised: 03/12/2024

异次元格斗游戏思维导图
序: “巨影已逝,常理不在。”
图一:
一键开机。Alice以右手掌轻柔、抚慰泛银光的指示符号:
向左, 朝下、再向左及下,重复、循环在轻抚键盘 Shuu——
Kuay—Pang她将立式电脑屏抵着窗棂, 扬起头用指尖点亮
天空中一轮更圆的月亮。Alice 咬紧下唇试图分清哪些是真哪些
图二:
是幻?她听见那些智能生物唱吟出像希伯来语一样天书般的
语言,她正在被数万亿智能生物填充身体。 Alice站在远古
与异次元的临界点,正把自己变成一个星系。解锁键盘,她
以舌头分割时间到空间的位置信息, 目标定位:执行链接与
另一星系身、心、灵碰撞管理。Alice 用双臂 (如羽翼)分裂
图三:
磐石,击打入侵人类仇敌, 她在天空与绿洲的几何间隙盘旋。
直到第七日,她扬起胜利头巾,站立在一条喘息不止的海蛇之上。
前、后、退、进;任凭打击框和受击框角色互换。定格!游戏战况:
盛夏褪色,秋天来临,树叶舒展似钱币。就在格斗游戏和谷物之间。
像在演绎角色代码互置,她放出鸽子, 献上祭物以使天地诸神嗅到
图四:
从异次元空间散发出智慧香气。Alice 用呼吸推演精灵与
星系之间的极差值间距Shwu—Kuay—Pang她被飞船轰鸣声
星星厮杀、格斗战场呻吟、喧闹声召回到窗棂前,Alice张开
双臂放出乌鸦,召唤出风暴之神从鼻孔中吹出大风吹散每幅
星宇画帧,万物之上。 她把额头置于星空的波浪
之间,像一串串水滴,落进树叶阴影的宁静里。
图五:
Alice 闭紧双眼等待格斗游戏终止, 等待攻击者退回灵运
海面, 等待祈祷声唤醒秋收前沉睡的麦粒;她拔除电源线,
把立式电脑折叠卷入宇宙田园任凭十戒光芒洒向万物。Alice
轻触胸前泛着光的十字架, 低头默念:游戏思维
无需演算。不怀疑,更不质疑,相信。不必恐惧。(Revised: 30/June/2025)
预言
其实,一天很短。
就像克莱因蓝的墙纸穿梭在群星之间,
一个类似死后之所的静谧领地。
那儿,树洞正在解析奥勒留与贺拉斯——
两个罗马人,在古今之间、
在罗马的城市与人之间、在哀歌与自我之间,游走,
执行星际交谈。若《沉思录》是一架呼啸向上的飞行器,
此刻,这里即是废墟,是衰朽;是围墙之外大片大片的云,
只服从思绪的漂移。他们宣誓,异象仍将闪现:
当大熊座驮走一箱箱的言语,
“D”字形星群预言:死亡
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甚至在被他诱惑、克莱因蓝的床上。)(03/12/2023)

手游《世界地理杂志》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就像俄罗斯
《国家地理杂志》一款新手游戏插件。*
你用整个身体探索填字、拼图、
冷知识与解谜游戏。你用嘴唇触碰它,
点开隐藏在俄罗斯周围每一个邻国。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拼图的根本,在于内心拥有一面时空镜像,
可以照见自己的领地,借助镜像认识自己、
展开自己;在宇宙星系中寻找出路。
你在清晨理清思绪,夜晚又坠入海洋,
紧握星辰与刹那的狂热,直到被彻底淹没。
你像顽童般挤入拼图,用恋人的眼睛望向
春天,看见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托尔斯泰
一同从手游拼图板中浮现。又像多情的意大利诗人,
在读一本诗集时,却与另一位陌生女人对话。
你打开窗户,任风声与文明世界中九十八种
语言整夜整夜地朗读。这种残忍,
能将一个丢失自我的碎片,从另一个自我中集齐。
逃出这
幽暗世界,就如同这局手游从未设定
安全出口。《世界地理杂志》,探索另一个自己。(21/01/2024)

爱与春茶
今早(猫咪还未醒来时),自动语法
检测将她语音听写错的“Illusion”一词,
自动替换为“Masque”。这就像昨夜你
和他只是牵了牵手,未等日出便看见
一大团红尘落进整片春茶园。新茶在
阳光下泛着光,另一侧,葱绿、车流和
人声早已涌进龙井村。你送她一套
玻璃茶具,作为春日信物。每当听到“Pada”的声音,
她又无意识地打出“Illusion”。嫩芽
被清脆摘下,幸福感和懂得欣赏柴可夫斯基
一样,是坚固的保护物(Masque)消逝,
动态记忆不停被春茶掀开,
突然涌起想为此驻留的冲动。
气温28℃。今日。你和她,
龙井村又热起来了。(23rd. March/2025
清晨局部误译
这个时刻美得惊人。晨燕在极冷的空气中练习呼吸,
一粒未曾在顿巴斯地区开花的种子,
在通向东海的地平线上发了芽。那个时刻,
她还没有遇见你。
一切都没有开始,
她倒数着统计那些还埋在地下的种子,
像一道道被占星家画出的死亡宇宙边际,
掩埋在冥王星第八宫。
她随你一起倒退,走进你们最初的房间,
时差再回拨8个小时,
在无限虚构交媾中混合着轻微幻想意识的清晨;
散发着艾青团和野姜花香的清晨相拥。
她知道,种子的死亡对生存只是局部误译,
当所有声音都落入第七宫天秤座契约的镜像,
黑色因式分解出眼泪,如雨倾盆。
而肉体,肉体,最亲爱的肉体,
他们在火星与海王星合相的那个春夜相遇,
局部误译。这个时刻美得惊人。(30.March/2025)

记忆咒语
漂流瓶和她一同落在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起初无非只是在透明玻璃
陶艺中被挤压进柔软、沉重、压抑,
被揉捏、压挤,一心一意。
漂流瓶和她一同与陌生人
匿名倾诉,四季更替,只有
秘密可以交换秘密,只有
谜可以到达另一个谜,只为
暂时不忘记你。或者游一游
童年时一起经过的那座拱桥,
或者骑一辆单车,在意志的
钢的边缘骑行,车把上挂着
袋装冰棍,糖水融化,滴在
车杠上,就像她想靠近你,
和一整片海能用到的甜蜜够吗?
慢节拍舞蹈,悬浮滚翻,
然后落下,再次升起,然后
她和漂流瓶一起沉入海底,
甜蜜死去。(18/April/2025)
——————————————————————
边界、越界与跨界 —— 廖锡娟之诗:东西方诗学超现实的焊接、熔铸及重构
文 / 秦风(中国)

【作者简介】秦风,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曾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奖、悉尼国际诗歌节诗人奖等奖。应邀参加第27届(印度)世界诗人大会、俄罗斯莱蒙托夫国际诗歌节,著有诗集《独步苍茫》、双语诗集《风斯在下》。兼任《四川诗人》诗刊社执行主编。
在当代汉语新诗的前沿地带,廖锡娟(Angel.XJ)的诗歌始终带着一种越界的倔强和锐度。《摇滚学院与科学猫——2020至2024年诗集》的问世,不止是一次文本实验,更是一场诗性边界的自我超越——她将东方美学的空灵玄思与西方存在主义的沉潜追问、古典诗性的温润肌理与未来感知的锐烈锋芒,熔铸成独异的“诗性生命体”。其代表作从《西贡河叙事H次元剧》中历史创伤的诗性苏醒,到《欢愉行为学》里微观生命的存在显影,再到《人类零件验证》对后人类身体的灵性叩问,三组作品构成递进的诗学实验:它们始终贴着“边界”生长,又不断啃噬边界,最终在“跨界”的撕裂与焊接里,完成东西方诗学基因的熔铸性重组与共生。
一、历史的边界:《西贡河叙事H次元剧》中的跨文明编码
历史记忆往往被钉在时间的线性链条上,成为固化的“过去”。但在廖锡娟的《西贡河叙事H次元剧》中,这种固化被彻底打破——十四幕意识剧场构成的非线性叙事球体,本身就是对历史边界的第一次越界。“西贡河”在此绝非地理名词,而是“历史流体的元语言”:殖民者的皮靴、士兵的钢枪、难民的眼泪、摄影师的镜头,都曾为这条河注入不同的意义编码,使其成为承载战争创伤与文明撕裂的符号容器。
诗人的智慧在于,她不直接书写创伤,而是搭建了一套跨文明的解码系统。西方现代性创伤与东方玄学思维在诗性高压下碰撞,催生出令人震颤的意义晶体。“时间胶囊”的科幻装置是典型的越界手法:1945-1954年的殖民阴影、1961-1975年的战争硝烟,被压缩成可摄取的“记忆药剂”。当少女Alice打开胶囊,“战争中的断肢、橙剂弥漫、少女的仿生腿”等意象便如暗房显影般浮现——这里的“橙剂”既是更改基因的化学武器(西方现代性的暴力符号),又在诗中升华为“开膛大象舌尖上沉思”的佛家意象,使“人类的不朽只是错觉”的顿悟获得宗教与现实的双重穿透力。
空间的越界更显先锋性。西贡河、飞行舱、梦境长廊构成“非欧几里得的情绪地理”,它们不遵循物理连续性,而以意识跳跃与历史扭曲为连接法则。Alice“投向纬度空间”的飞行,不是机械航行,而是存在边界的试探:当重力消失、语言失效,诗的边界便拓展为无数“可能性”。这种处理堪称海德格尔“诗性栖居”的反面镜像——诗不是安放生命的家园,而是拆解存在的实验室。飞行舱中“张开双腿与地表成180°”的姿态,恰是敦煌飞天反重力美学与航天科技的超现实融合。
身体在此成为政治与历史的受难场域,又化作越界的隐喻载体。“少女脱下身体融入光影”、“膝盖闪出橙光”,将生理创伤转化为精神符号。正如策兰所言“真正的语言从伤口中生出”,诗句在此成为包裹战争废墟的皮肤,断裂的身体则化作政治记忆的空间容器。而镜像意象的反复出现——“镜中另一个自己”,既指向人格二重性,更是对“主体”观念的拆解,呼应着列维纳斯“主体在他者凝视下形成”的哲思,在东西方哲学的边界上打开了一道裂缝。
“结构在裂解、扭动、再重组”,这行诗道破了历史记忆的本质:它从不是凝固的过往,而是在语言中不断重构的存在。廖锡娟通过这场意识剧场,让历史走出线性叙事的囚笼,在跨文明的对话中获得了流动的生命力。
二、存在的边界:《欢愉行为学》中的微观哲学显影
当诗歌的目光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草丛间的昆虫,廖锡娟完成了又一次边界的越界。《欢愉行为学》以微观生命为切口,构建出自然—心理—哲学的复合剧场,让东方生态智慧与西方行为艺术在语言中完成跨界对话。
诗中的昆虫绝非生物学标本,而是被赋予哲学重量的存在符号。“野甲虫的颤动、低频声响”被转化为“非语言的语言”,其“头尾相接的沉醉之舞”不仅是生物行为,更是“宇宙生命律动”的微观显影。这种处理暗合《周易》“天地絪缊”的生态观——天地万物皆在阴阳交合中生生不息,昆虫的欢愉因此升华为“草叶电流般颤动”的存在律动。正如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所言“行为不需要被解释,它需要被经历”,诗人让读者在微观生命中触摸存在的本真与体温。
语言节奏的越界同样耐人寻味。“扭曲、倾斜、再倾斜”“滑落”“碰撞”等词语构建的感官回路,使阅读成为身体的共振体验。“黑色长袍在风中低语”不是视觉隐喻,而是植入皮肤的触觉幻觉,实现了文字与神经的直接连接——这种语言实践接近声音艺术家Janet Cardiff对环境声波的重构,让诗歌成为激活感知的装置。
更深刻的越界在于视角的转换。诗人将野甲虫视为“行为艺术家”,彻底颠覆了人类中心的观看方式。正如Vito Acconci藏入地板迫使观者质疑空间结构,廖锡娟让人类“低下头颅”进入草丛,以昆虫尺度重审存在。昆虫的欢愉是人类无法完全经验的存在形式,诗人却通过“观看、想象、置换”的路径,让读者抵达经验的边界。这恰如加缪所言“通过陌生物更清楚地看见自己”,微观生命在此成为人类情感的映射模型,自然行为升华为存在哲学的诗性诠释。
在人类与自然日益疏离的时代,这种视角转换不仅是诗性策略,更是生态哲学的实践。当我们在诗中听见“昆虫低频叹息”,实则是听见被人类遗忘的生命韵律——廖锡娟为我们搭建了一条重新连接万物的诗性通道,让存在的边界在微观与宏观的对话中变得柔软而通透。
三、身体的边界:《人类零件验证》中的后人类诗学重构
如果说《西贡河叙事》解构了历史的边界,《欢愉行为学》模糊了存在的边界,那么《人类零件验证》则直接爆破了身体的边界。这首诗是廖锡娟身体诗学的深水区,通过“长满羊毛的半鱼半人”等后人类意象,完成了对西方身心二元论的彻底瓦解,实现了东方身体观与西方赛博格理论的创造性融合。
“半鱼半人”的意象极具颠覆性。“更换部件而沉重”的悖论,打破了笛卡尔“身体是机器”的认知,使其成为东方哲学“身即器道”的灵性容器。这种身体既非纯粹的自然有机体,也非冰冷的机械装置,而是“血肉与金属的共生体”——在“更换部件时流血”的描写中,物质与精神、自然与技术实现了超现实和解。德勒兹“生成身体”理论在此得到完美诠释:身体不是固定的主体,而是“流变的力场、能量之皮肤”。
语言的跨界在此达到新高度。诗人将科技术语进行东方转义,创造出“科技玄学”的独特表达。“事件视界”承载佛家“无明”之苦,“量子叠加态”成为爱情宿命的隐喻,“自旋粒子”化作“手掌分配的磁场”一一不是物理学与阴阳学说的理论拼接,而是让理性的骨骼长出感性的血肉。”薛定谔猫的未降临爱人们”在极光雨中亲吻,哪是《庄子》”庄周梦蝶”的现代复刻?是现实与虚幻在诗里跳起的圆舞,存在不再是确定的答案,而是永恒的追问。
方言与术语的混搭形成奇妙的语言张力,并暗藏着文化的体温。《Charming茶语》里,宁波腔的英语念出”水为茶之母”,吴侬软语与柏拉图的哲思在茶香里相遇——不是语言的混搭,而是让地域的基因与 universal 的哲思,在诗里共饮一杯茶。方言在这里不是对抗工具理性的武器,而是为术语保留的诗意根性的“乡愁”,让跨界的语言不至于在理论的荒原里迷路。
诗中“身体零件化”的描写直指当代人的存在困境与痛点:在技术异化的时代,我们都在成为“更换部件的半人”。但诗人并未陷入虚无,而是在“沉重”中发现希望——“羊毛”的温暖与“鱼鳞”的冰凉构成的辩证,暗示着后人类时代的救赎可能:唯有接纳物质与精神、自然与技术的共生,才能在破碎中寻得完整。这种思考既呼应了西方后人类主义的忧思,又融入了东方“和而不同”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技术时代的诗性视角。
四、语言的越界:为不可言说者赋形
廖锡娟这三组代表诗作的探索,最终都指向语言的越界。面对数字化时代信息碎片化、逻辑悖论化、感知超载化的新经验,传统诗歌语言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廖锡娟的诗歌实验,核心在于突破旧有语法的框定,为那些难以名状的当代感受赋形。
语法的挣脱与意义的增殖是其语言越界的首要特征。“忧伤的算法溢出缓存/在云端下起斐波那契雨”(《数据沼泽》),“忧伤”与“算法”、“斐波那契”与“雨”的“错配”,恰恰精准模拟了人被数据洪流裹挟、情感被算法解析重组时的复杂心理图景。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拓展了语言的感知维度:“紫色声波在味蕾绽放成星云”,让听觉、味觉与视觉在诗中完成跨界融合,复活了《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的古典感知体系,在赛博格时代重建了“天人感应”的诗学通道。
结构的开放与阅读的再造同样值得关注。《困兽(四幕)——剧本杀系列》摒弃线性抒情,采用多幕剧结构、角色对话、心理独白,将叙事碎片化、视角多元化。读者被邀请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跳跃的片段和矛盾的场景中,像玩剧本杀一样去“推理”“拼合”隐藏的诗意核心。这不仅是对诗歌形式的革新,更是对诗歌阅读行为在未来媒介环境中的一次预演,暗示着诗歌参与性与交互性的新方向。
她的“科学猫”意象恰是这种语言越界的象征:“猫”的灵动、神秘与直觉对应着诗意的感性维度,而“科学”则代表着对世界内在结构的理性洞察。两者在诗中不是分裂的,而是相互映照、彼此深化——“电荷在神经元突触跳起探戈”(《意识云图》),“蜷曲的维度在我们紧握的掌纹里震颤”(《弦理论情书》),科学概念褪去冰冷的工具性外衣,被重新赋予生命感知和情感温度。这种“内化”的跨界,使得她的诗歌获得了“思辨的精确”与“感性的深邃”,为汉语诗歌注入了异质而强劲的新血。
五、魔镜与未来:跨界熔铸中的诗学新生
廖锡娟在《魔镜狂想曲》诗中有一句惊人的诘问:“我的隐喻数据库可曾存储过真实的泪水?”这已不仅是对语言技巧的探索,更是站在技术变革的临界点上,对诗歌本体、诗人主体性乃至“人”之存在的元诗学省思。这面”魔镜”既映射着人类永恒的自我认知困境,也反射出AI算法冰冷的模拟能力——在算法可以“生产”诗意的时代,诗歌最不可替代的,恰是那源于生命本真体验的、无法被数据化的“真实的泪水”一一这是当下诗歌被剩余的那部分,或许便是诗歌的未来取向。
她创造的复合时空体,本质是东方时空观的数字化再现。《预言》中,奥勒留的《沉思录》化作“呼啸向上的飞行器”,贺拉斯的哀歌在“克莱因蓝的墙纸”间游走——古罗马哲思被植入全息投影,构成柏拉图洞穴的赛博变体。当“克莱因蓝墙纸穿梭群星”(包豪斯色彩科学),古罗马哲人竟在“类似死后之所”执行“星际交谈”(东方冥界想象),文明的边界在诗中被彻底打通。
从历史创伤到微观生命,从后人类身体到语言实验,廖锡娟的诗歌企图构建了一套未来的诗学体系:以跨文明的意象化合消解东西方边界,以身体书写重构存在认知,以语言实验拓展汉语表达可能。这些探索印证了敬文东所言:“诗歌的发明性正在于将不可能并置之物强行焊接”。当“橙剂”与“曼荼罗”相遇,当“量子力学”与“阴阳学说”共振,当“赛博格”与“天地之气”融合,汉语诗歌便在这种跨界熔铸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
“结构在裂解、扭动、再重组/无限复制一个迷幻的公式”(《西贡河叙事》第十四幕),这或许正是汉语新诗在廖锡娟笔下的重生仪式。她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陌生化”,甚至“晦涩”与“神秘”感,但这恰恰是其先锋性再生的胎记——是诗歌在穿越时代断裂带时,新语言、新形式、新感知分娩过程中的阵痛与光亮。她的新诗实验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歌创新,必然是带着“问题”的远征——既需如“科学猫”般保持冷峻的观察,又需如“摇滚学院”般拥有破界的勇气。在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的交织中,她为这个剧变的时代,锻造出了足以承载其复杂性的诗性容器,也为东西方诗学的未来对话,开辟了一条充满可能性的跨界之路。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刘乃歌(美国)
欧洲交流总监:Angel.XJ(英国)
AI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Angel.XJ(英国)、柳芭(中国)、范群(中国)、计紫晨(美国)、刘乃歌(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