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韩舸友,笔名寒山(HanShan)、美国华侨,海外诗人。现任《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总编辑、世界华文诗歌学会会长、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名誉主席。国家民委一带一路东南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作者自幼喜爱诗文,1980年起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作品追循其曲折离奇、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跨越多个时代与文化语境。部分作品已被译为中、英、蒙等多种语言,广泛发表于《世界诗歌年鉴》《阿图尼斯诗歌年鉴》及数十种中英文诗刊与文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瑞典皇家图书馆等数十个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收藏。出版有《情殇》等诗歌诗文集和不少法学著作。曾荣获等多个文学奖项。
作者一直追求诗歌的文字、内涵和意境之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蕴藏着深沉的思想和情感,被中国行吟诗人王芳聞在她的评论文章中定义为“海外华文诗学的新意象”。近年来,作者在北美大地上倾情创作了大量描写乡愁与爱情的诗歌。这些用生命的血和泪凝铸的诗句,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动人,常令读者潸然泪下、久久难忘。

写在周愚先生逝世一周年前夜
周愚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记忆当中。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长者,一位享誉世界华语文学界的作家,他曾经无私的帮助过很多年轻学子,也包括我自己。
2018年 ,我请周大哥给我的诗作点评几句,结果他写了洋洋洒洒七千字,题目更是让我感动不已:“诗一样的人- 温文儒雅都韩舸友”,他在文中对我的拙作进行了详细的引用和解读,我自己的内心世界都感觉因他的文字而深华。可以说,很多专事评论的学者都写不出那样入木三分、令人感动的文字。从文章中也能看到周愚先生文学修养的深厚。
2022年2月13日,在周大哥的邀请下,我特意从中国提前回到洛杉矶,担任他的两部新书的点评嘉宾之一。面对200多位洛杉矶和来自纽约、休斯顿、台湾和日本的作家和诗人以及文学爱好者,我认真的依照文稿完成发言,这是对周大哥的最高的尊重和敬意。
其实我感觉得到,周大哥邀请我做点评嘉宾,不仅是相信我能够不负所托,也是给我一个与更多的学界朋友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而我呢,心里却总是担心周大哥的身体健康,他有严重的身体疾病,后来的几年一直带病坚持参加各种活动,所以每次我告别洛杉矶都害怕成为永诀。
去年九月我在国内,听说周大哥在家里不慎跌倒,回到洛杉矶就马上去家里探望。见面时看见他身体状况不错,他给我看头上的伤口,缝了十二针,不过都已经结疤了。我们还一起在家里喝茶、品尝美食。临别时我再三叮嘱他不要自己出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没想到半个月之后,就听说他出去取邮件时再次摔倒在街上。虽然紧急送医抢救,还是没有能够醒来。听说偶尔恢复一下意识的时候,他主动示意女儿珍妮放弃抢救。临终前竟然还有这样的觉悟,真的非常人所能及,令人敬佩不已。
在筹备追悼会期间,我发动美洲文化之声和各个新闻媒体,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和回忆文章,对周大哥的离世表达了深深的不舍和追思,可以说这是洛杉矶甚至整个美国对于一位华文作家的逝者最隆重的追悼活动之一。直到追悼会结束,整个活动才告结束。而追悼会上我和王智站在棺木前守护逝者的殊荣,也让我的内心得到了很大的慰藉。
2025年5月,我应邀去迪拜参加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出发前,得知迪拜国家图书馆开辟了中国诗人角,我特意将周愚先生的遗作《最后的列车》和《白色同船渡》不远万里带去,在馆长和王室代表的见证下,和我的诗歌散文集《情殇》一起捐赠给了迪拜国家图书馆。同时,蓬丹会长也带去她的作品和她的父亲游教授的遗作捐赠给了图书馆,游教授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前辈,他曾经是美国孔孟学会和世界伦理学会会长,学贯中西,今年1月一日离世,享年104岁。最近我们都收到了迪拜传来的收藏证书。
2025年10月18日是周愚先生,尊敬的周大哥逝世一周年,我将过去的几首诗和文章整理成册再次发布,以慰他在天之灵,也代他的家人和生前好友表达怀念之情。
韩舸友(寒山)于2025年10月16日.执笔于洛杉矶寒舍

一位老作家的旷世情怀 – 在周愚先生新书发布会的发言
一、周愚先生是一位生活在情感世界里的作家
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不是臆想出来的,也不是早晨洒在树叶上的露水,很快就挥发掉了。情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血液中流淌的对生命的尊重和爱,这里说的生命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世界的,这种生命不仅仅是人类的、也包括世间万物。
周愚先生将他的这种情感细腻如丝地融入到每一部作品中,让我们在普普通通的文字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震撼。假如只是一篇作品产生的触动,就只是一朵浪花而已,但是用数十年时间、二十多部著作、三百多万字所写出的作品,那是用文字绘出的一条生命的长河,这条生命的长河中,周愚先生用平凡的文字,写出了他八十九载的人生历程,写出对自我、对家庭和朋友、对职业,对大陆和宝岛台湾,对他生活了四十年的脚下这片土地,甚至对世间万物的爱,爱的持久、爱的深沉。
周先生今天发布的两部大作,在《钻石的滋味》自序中,深情表达了他对大嫂六十年忠贞不渝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这六十年,没有钻石的高价,有的谨是钻石的坚硬;这六十年,有如一颗苦涩的橄榄,只是到了最后,略为有了一点甘味。这种甘味,不但长留口腔,而且沁人心脾”。一句话,写出了周愚先生与大嫂一起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一起经历过的各种磨难,一起享受风雨之后的阳光和幸福。

在《墨浓情缘深》这部著作中,周先生收录了他为三十位文友写的文章,无论回忆、散文还是文学评论,都注入了文学创作深厚的底蕴和真诚的关爱,在他笔下,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周先生的无私鼓励和期望,我相信,即使已经作古的朋友也会因为周大哥追忆的文字而落泪,也许这几天的细雨中就有天堂掉下的眼泪。
周愚先生所写的三十位文友,有二十九位都是文学大咖,比如在座很多人都在这部著作中,就连我这个才疏学浅、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周大哥依然用他宝贵的时间,倾注了很多心血,专门为鄙人的拙作写了一篇长长的评论。
当我读到这篇评论的时候,立刻被周先生的题目震撼到了,《诗一样的人》,在我与海内外一些恶势力对抗的时候,周先生的肯定是对我莫大的信任和支持,也是莫大的安慰。在周先生这个名称出来之前,我一直将自己定义为四不像,不像教授、不像律师,不像公司、不像诗人。周大哥定义之后,我终于认清了自己,我的确什么都不像,但是我是诗一样的人。
读完这篇评论后,我感觉到,周大哥对于现代诗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很多自诩为诗人的人,包括我。他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像诗一样浪漫的语言,文字后面所流淌的高尚的情操,真正让我感触到了,其实周大哥才是诗一样的人。 这次有幸得到这两部著作,周先生也将给我的评论收入书中,名字更改为:“诗人中的诗人”,真的让我十分惶恐,深感受之有愧。当然,我知道这是周大哥对我拙作中情感取向和语言表达的认可,更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二、周愚先生是一位情感执著完美的的作家
周愚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不仅饱含着丰富而厚重的情感,不仅饱含一位长者的胸怀和气度,也蕴含着一种坚毅和勇敢。他珍惜自己曾经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次经历,无论是福建,江西、安徽、湖北、还是台湾、美国,他也深爱着他曾经展翅翱翔过的蓝天,深爱着他为之不离不弃的文学世界。
周愚先生的爱不仅是幸福美好的,这种情感中也有着忧伤、有过焦虑,有过生离死别的痛苦。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先生就随父母一起不断逃亡,还在我的老家江西上饶生活了好几年,抗战胜利后,终于回到武汉,内战爆发,1949年又再次流亡台湾。
周愚先生在他的自序中写到:“隨父赴台時,生母並未隨行,獨自滯留大陸,從此海峽阻絕,再無音訊。直至來美後,於1991年始經親友輾轉獲知,生母早已於 1953 年因遭受迫害而吞服水銀自殺身亡,且遺骸未存,不知去向。人間慘事,莫此為甚,身為人子,豈只是悲痛二字可以形容!”(2007年參加海峽兩岸中華民族文化高峰論壇之自我簡介)
周愚先生在世界日报的最后一篇文章竟然成了遗作
假如是一个意志不够坚强的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经受过这样多的坎坷曲折、大灾大难,也许身体和精神早就被压垮了,而周愚先生却依然深爱着这个曾经给过他无数灾难和痛苦的世界,享受着人生最淳朴、最执着的爱,他的妻子儿女,他的亲朋好友也因为他的真诚宽厚的胸怀而安慰、而快乐和满足。同时,周愚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的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绝不趋炎附势、绝不同流合污。
周大哥是一位值得我们敬重的朋友和师长。他的作品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他的高尚品格和勤奋治学的精神是吾辈学习的楷模。 周愚和他的太太富美女士 最后,我将两年前在周大哥生日派对上为他写的一首短诗送给周大哥和各位朋友,真诚的祝福大家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最后的列车
— 读周愚先生遗作《最后的列车》有感
地狱
人间
您都过来了
站台上
菊花铺满前面的路
那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小道
无数的磨难
没有压垮
博大的爱
让您临别的脸上依然挂着微笑
你来自天堂
曾经炼狱
人间的酸甜苦辣也曾遍尝
最后的列车
一张留给自己的单程票
从起点到终点
一个世纪的风霜雪雨
你用一支笔
绘出充满诗意的人生
一个灿若星辰的美丽符号
2024.12.15.

詩一样的人 — 溫文儒雅的韓舸友
我早就聽過韓舸友的名字,也在報章雜誌和網路上讀了許多他的散文和詩作,但一直沒機會認識他,直至大約一年多前,在一次文學聚會上,終於見到了使我心儀了很久的他。人說人如其文,一點都不錯,在他的身上,尤其印證了這個說法。他初次給我的印象,與我原來在想像中應有的形態,溫文儒雅,平易近人,虚懷若谷,謙謙君子,可說是完全符合的。
我自己不會寫詩,但非常喜歡讀別人的詩,尤其是像韓舸友寫的詩。說得更貼切一點,是我自己不會寫詩,所以非常羨慕並欽佩會寫詩的人,尤其是像韓舸友詩寫得這麼好的人。
韓舸友,三十余年的大學教師,2004年开始以访问学者身份来到美国,后来定居洛杉矶,现在仍然是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維美詩歌原創聯盟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唯美國際網主編,美洲文化之聲創始人,貴州省港澳台僑投資商會副會長兼洛杉磯工委主任。
至於著作方面,他的詩歌、散文作品更是不計其數,且多篇獲獎,並譯成英、蒙等國文字,世界詩歌年鑑英文版兩次收藏其作品,並進入數十個國家的圖書館。其代表作包括文学和法学著作多部,涵蓋詩篇近千首,今年底,新的中英文双语诗集“记住乡愁”即将出版。
現在終於到了正題,就是我要把韓舸友的三首詩推荐给給大家欣賞。不過在阅读之前,我還有幾句話要講,就是前文說過,我自己不會寫詩,但非常喜歡讀別人的詩,尤其是好詩,比如下面这种风格的詩。因此我会忍不住抒發一下我的感想,就稱之為讀後感吧!也可以說是心得,與文友們分享,並請大家指正。下面就是韓舸友的三首詩:

1 詩之魂
我想寫首詩
在每一個字眼裡
塞進期許
在一筆一畫中
融入夢境
我想
在每一句詩行裡
植入靈魂
借符號
寄托深藏心底的情
其實
我很單純
只想將世間滄桑
揉成一張苦澀的餅
一點點
獨自咀嚼 含淚咽吞
假如這也是詩人
只因為
他的脊樑還沒折斷
即使倒下
也會將灼熱的血作墨
献给苍生
2 詩人的流浪
你用符號
為自己建一座橋
然後
踏上寂寞之途
逃往遠方
你將沉默
砌成一堵厚厚的牆
躲避邪靈的騷擾
用詩的泉滋潤心的洪荒
後來
你將文字鑄成盔甲
帶回故鄉
以防陰暗角落裡
窺視的狼
故鄉
異鄉
頂著詩的桂冠
在愛與恨的旅途上
漂泊 流浪
3 不要
不要在子夜時分
告訴我
黎明已經很近
黑暗中
遍地是遊蕩的幽靈
不要在寒冬的時節
安慰我
春天已經很近
雪地裡
還有無數凍僵的生命
不要說
邪惡逃進地獄的時候
正義就會甦醒
假如沉默
怎能聽見英雄的聲音
不要讓瘟疫肄虐
站起來
打開門窗
迎接久違的黎明
不要在危難中逃避
不要在痛苦時仇恨
我渴望風暴
只有在暴風雨的洗禮中
才能孕育新的生命

當我讀韓舸友的這三首詩時,剛看第一首的題目[詩之魂]」這三個字時,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我立刻就想到,如果是我自己寫詩,我想得到的題目可能是詩之美、詩之嫣、詩之雅,詩之芳 …… 無論是那一個,都是庸俗不堪的,而我絕對不可能想得到詩之魂這樣具有靈性的題目。人有魂,詩也有魂,人的身體會消失,但魂不會消失,詩也是一樣,有了魂,它就永不消失。韓舸友以詩之魂為題,真可謂是神來之筆。
在他的詩文中,第一句話「我想寫首詩,在每一個字眼裡,塞進期許,在一筆一劃中,融入夢境」。這「塞進期許」和「融入夢境」,看似虛無飄渺,實則是化無形為有形,真不愧是高手。緊接著的「我想在每一句詩行裡,植入靈魂」,則是明白的銓釋了他的主題,不故弄玄虚,不故作深沉,相互呼應,這點是我最感欽佩的。
第二首[詩人的流浪],文中的「符號」、「寂寞」、「沉默」、「邪靈」,都是無形的;「橋」、「遠方」、「白牆」、「洪荒」,則是有形的。韓舸友將無形襯托有形,以有形映出無形,互為因果,撘配得天衣無縫。
緊接著,又見他的「以文字鑄成盔甲,帯回故鄉,以防陰暗角落裡,窺視的狼」。這一段文字,則是不著痕跡地,很自然地,將柔轉換為剛,豪氣干雲。故鄉是人人思念的,陰暗是人人厭惡的,狼更是人人畏懼的,他很巧妙地,以短短的文字,訴說了善與惡、美與醜的分界,處處見他運用得俱是得心應手,隨心所欲。
他的第三首[不要],又是一個別出心裁的題目,套一句武俠小說裡的話,看似平淡無奇,實則縕藏了極高的招式。在這首詩裡,韓舸友一共用了六個「不要」,而且都是以它作為一個小節的起始文字。顧名思義,這應是一首教人、勵志、醒示的詩,實際上也的確是的。他教人要堅持到底,要勇往直前,要忍受痛苦,要忘掉仇恨。平常我們見到這類的文章,往往都是用艱深嚴厲的文字,而韓舸友卻能以這麼簡單、平易的文字表達出來。他的文字都是「不要」,但實際上,他都是在告訴人怎麼做才是「要」。

我尤其欣賞韓舸友的還有以下兩點:第一,疫情當道,他不忘將防疫融入詩,可謂一个老教师的悲悯情怀、而且意味深长;第二,他文中的「渴望風暴」之句,充分表露了他有樂於接受挑戰的雄心壯志,這不就是我在本文一開始所說的文如其人嗎?某某中心的秘书长,因为被小人妒忌排挤而愤然离开,至今还被个别小人在背后诽谤。他却能充耳不闻、视若无睹,在文学圈虚心学习、潜心文学创作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想“圆一下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文学梦”。文学作品能够折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而诗歌更加能够暴露诗人的本性,与韩舸友的交往中,我更加相信诗品即人品的判断。
看完了韓舸友的這三首詩,我想起一個笑話,但其實是一件真的事情。我有一位喜歡寫詩,並且得過獎的朋友,他說,詩一定要寫得讓人家看不懂的才是好詩,也就是所謂的抽象派的詩。尤其是參加文學獎比賽,越是讓人看不懂越容易得獎。而且,看不懂的人,他也不會向人說他看不懂,他怕別又說他程度不夠啊!果然,他有一次參加比賽得獎了,評審委員寫了一篇洋洋洒洒好幾千字也沒人看得懂的評語。事後我問這位文友看不看得懂評審委員的評語,他答看不懂;接著我又問他看不看得懂他自己的詩,他坦然回答:看不懂。
我喜歡韓舸友的詩的一大原因,就是我看得懂他的詩。他不故弄玄虛,不故弄花巧,更可說是不愚弄讀者,由此也可顯示出他為人的正直、真誠。
說完了他的詩,現在我來說一點題外話。韓舸友來自貴州省,但當我和他聊起來時,才知道他的原籍是江西省上饒縣 (現為上饒市) ,而我的童年有記意的開始就是在上饒,我啟蒙開始上學也是在上饒。到上饒時我大概是四歲或五歲。我出生在浙江省,那時因日寇侵華,我們逃到上饒去,在上饒大約住了兩年,日寇又已逼近,我們又從上饒逃到福建省去,從此以後就再也沒去過上饒了。1991年起我去過大陸不下二十餘次,一直想去上饒看看,卻一直沒有機會,是一憾事。現在因與韓舸友有這點上饒情緣,感到了另一種親切。
最後,就讓我來對韓舸友作一個一句話的總結:他在我心目中就是詩一样的人。
(2020年仲秋,脫稿於美國加州洛杉磯)

周愚生平自叙:
周愚,本名周平之,原籍湖北,出生於浙江省臨海縣海門鎮 ( 今海門市 )。幼年適逢日寇侵華,輾轉浙西、皖南、贛東、閩北各地山區逃難及躲避日機之轟炸,迄抗戰勝利,始由福建省崇安縣 ( 今武夷山市 ) 返回家鄉湖北,旋又因國共內戰,於1949年隨任職於國民黨軍之父赴台灣,居台北市,就讀於國立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952年高中二年級時棄書從戎,考入空軍官校戰鬥飛行科,1956年畢業,先後又入軍官外語學校 (英語系及日語系 )、三軍大學空軍學院、美國空軍語言學校、美國空軍戰術學院 ( 武器管制系及電子作戰系 ) 深造。曾任飛行官、分隊長、中隊長、教官、情報參謀官、外事連絡官、禮賓官、侍從室主任等職,1978年上校階退役轉往民航界服務,任遠東航空公司業務副主任。
1982年攜妻、女移民美國,定居加尼福尼亞州洛杉磯市迄今,任職於大西洋富田太陽能公司 ( ARCO Solar ),工作二十年後,於2002年退休。妻亦於在電子公司工作二十一年後,於 2003年退休。獨生女畢業於加州州立大學研究所,習電腦,服務於華特迪士尼公司 (The WaltDisney Company) ,現被派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北京等地創立多所兒童英語學校。
自幼喜好文學,十五歲即發表第一篇作品,後雖投身軍旅,亦筆耕不輟。來美後更因見聞廣博,題材豐盛,故除全職工作外,並積極從事業餘寫作,累積作品三百餘萬字,分別發表於美國、加拿大、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華文報刊雜誌。在美國、台灣及中國大陸 ( 友誼出版公司 ) 出版小說、散文及報導文學共十九冊。曾獲美國洛杉磯地區傑出華人成就獎;台灣聯合報徵文比賽報導文學首獎;( 台灣 ) 華僑救國總會海外華文著述獎;( 台灣 ) 中國文藝協會「五四」文藝獎; ( 中國大陸 ) 世界華文文學雜誌小說一等獎;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徵文第一名。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李发模(中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蓬丹(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辑:冷观(美国)
副总编辑: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辑:刘乃歌(美国)
副总编辑:曹谁(中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总监:夏花(中国)
欧洲交流中心总监:Angel.XJ(英国)
编委:寒山(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张琼(美国)、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范群(中国)、Angel.XJ(英国)、紫晨(美国)、柳芭(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