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灰區十日談

之二|倦居者的房間:我如何與焦慮共處
文 / 劉乃歌
很久以前,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接触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那时的我实在不明白,一个人怎么会一觉醒来变成一只甲壳虫?
为什么他的父母和妹妹那么快就从震惊转向冷漠,甚至最终希望他彻底消失?我觉得这个故事太怪异,太不合逻辑,完全无法感同身受。
可如今,我却一次次回想起那个“变形”的清晨。不是因为我真的身体变形了,而是因为我终于懂得了“异化”真正的含义——
当你渐渐停止回应世界发来的信号,当你越来越不愿再履行社会所要求的功能,你便悄悄走到了生活的边缘。你还在场,却不再向世界发出回应。
我常常感到自己被困在一間看不見的房間裏。門在,窗在,但我卻不敢走出去。我不敢開門,不敢接電話,甚至害怕門鈴響起的那一瞬。一個極微小的聲音,便足以讓我心跳加速,神經緊繃,仿佛整個現實隨時可能坍塌。
有人說,焦慮是未來感的扭曲,是一種尚未發生卻無處不在的威脅。我越來越明白這種描述的貼切。每天早上醒來,我第一時間不是思考今天要做什麼,而是擔心今天是否能應付得了生活本身。不是“能不能完成任務”,而是“能不能安全地度過每一小時”。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①曾提出“足夠好的環境”這一概念。他認為,人的精神健康在於環境是否能提供一種“可承載的容器”——能夠吸納崩潰、化解衝突、回收情緒。但對焦慮者來說,世界早已失去承接力。一切都太尖銳、太迅猛、太過敞開。門鈴聲不只是聲音,它是現實的入侵;電話不是交流,而是災難的前奏。
於是我縮在自己的小房間裏。這不是懶惰,不是逃避,而是自我保護。就像作繭的蟲子,在世界無法提供安全的情況下,只能在自己身上層層纏繞。可怕的是,有一天你會發現,你不是躲在繭中,而是被繭緊緊纏住,連呼吸都變得困難。

照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曾在一篇哲學論文中讀到海德格爾的判斷:“焦慮並非針對某物,它是一種無對象的迷失。”②我體會到了這種無所指向的沉重——它不像恐懼那樣有目標,它是遍佈一切的“可能性崩潰”。
電話鈴響起的時候,我的身體會先於思維做出反應。胃部收緊,手心出汗,甚至有時需要幾分鐘才能平靜下來。朋友說:“不就是個電話嘛!”但我無法解釋那種從神經系統深處爬升出來的戰慄感。
精神病理學把這種狀態歸為“廣泛性焦慮障礙”(GAD),其中一種核心表現正是“對無具體對象的持續性過度擔憂”。而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則更早地在其《焦慮的概念》中指出:“焦慮是自由意識的眩暈,是個體在無限可能前的畏縮。”③這句話令我感到刺痛。過去我以為自由是一種權利,如今我才知道,自由也意味著必須獨自承擔選擇之後的存在不安。
有時我試圖強迫自己“正常”,去超市、去圖書館。但整個城市的噪音與不確定性像一張無形的大網,將我牢牢罩住。人群帶來的不是歸屬感,而是資訊超載、節奏錯位。哪怕只是五分鐘的對話,也讓我感到疲憊不堪。

照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這樣的狀態中,靈魂不是居住在身體裏,而像是被困住的、懸浮的、掙扎的。它被拖曳著與這個身體一起生活,但始終有距離。法國哲學家薩特曾說:“意識是與世界的斷裂。”④我覺得,焦慮正是這種斷裂在生活層面上的體現——我不是在“過日子”,而是在“穿越”每一個小時。
我知道,外人很難理解這種狀態,因為表面上我還能寫作、還能說話、還能微笑。但正如榮格所言:“神經症的本質,是一個靈魂沒有勇氣成為他自己。”⑤寫作是我僅有的方式,去逼近那個被焦慮和自我保護層層包裹的我。
我寫下這些,不是為了說服誰,而是為了與自己握手言和。焦慮不等於失敗,恐懼不代表懦弱。我正學習著,在這間“倦居者的房間”中,保有呼吸的節奏,等待那一刻窗戶重新打開。
注釋
① Winnicott, D. W. (1965).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London: Hogarth Press.
② Heidegger, M. (1927).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Harper & Row, 1962.
③ Kierkegaard, S. (1844). The Concept of Anxie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④ Sartre, J.-P. (1943). Being and Nothingness. Routledge, 2003.
⑤ Jung, C. G. (1953). 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副总编:刘乃歌(美国)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总监: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柳芭(中国)、计紫晨(美国)、刘乃歌(美国)
————————————————————
发帖时间: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联系我们,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 在邊緣書寫中心:越南文學的全球敘述與歷史負載/劉乃歌(中国)
Trekking Through Memory and Silence: An Appreciation of Liu Naige’s Novel Vertigo →
发表回复
以 Sound of USA 的身份登录。 编辑您的个人资料。 注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