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緣書寫中心:越南文學的全球敘述與歷史負載/劉乃歌(中国)

[作者簡介]劉乃歌,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山東大學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專案入庫專家,英國斯泰福廈大學訪問學者,兼任東西方出版社副總編,中國日報
——世華文藝編委。已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三部,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10餘項。其小說、詩歌、散文與雜談見諸中外媒體。

在邊緣書寫中心:越南文學的全球敘述與歷史負載/劉乃歌(中国)

2025年4月,春光流轉,加州紐波特Balboa Island煙雨微茫,彩虹浮現。北美南加州华人写作协会与美西华人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五四春季健行與文學講座順利舉行。講座以“同源異流:中越文學悠久而密切的關係”為題,圍繞中越兩國文學的互動軌跡展開了深入探討。北京大學夏露教授在分享中提及了越南裔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如阮清越(Nguyễn Thanh Việt)的《同情者》和阮潘桂梅(Nguyễn Phan Quế Mai)的《群山吟唱》,引發了我對當代越南文學全球傳播路徑的興趣。同時,我也借此機會與多位關注越南文學的學者進行交流,從他們的研究與觀察中獲得了啟發,也促成了本文的寫作嘗試。越南,這個歷史上深受中原文化浸潤、卻又不斷掙脫同構邏輯的國家,其文學發展如一場關於“邊界、翻譯與自主”的複雜敘事,亟需我們以新的視角加以審視與理解。

一、文化嵌入與鏡像身份:越南文學的歷史起點

從漢字書寫到科舉制度,從詩律格調到敘事樣式,越南文學的早期發展顯然受益於中原文化的直接輸入。尤其越北地區,自秦漢設郡以來,便長期處於漢文化重壓之下,不僅制度上仿效,語言上接納,甚至審美趣味也與唐宋之風如出一轍。某種程度上,越南的文學傳統與中國古典文學之間的關係,既是師生,也是鏡像。

這種深度嵌入帶來了文化認同的模糊地帶。越南文學一方面以“漢文化繼承者”自居,詩賦之中充滿對中原王朝的尊崇與認同;另一方面,卻始終未能真正獲得文化中心的身份認定。邊緣的模仿者總是在挪用中失語,在引用中隱身。於是,越南文學的早期歷史,也就成為一段“被模仿的忠誠”與“不得承認的異化”交織的隱喻。

然而,這種複雜的文化處境也為越南文學的“後發性創造”埋下了可能性。在文化遷徙的邏輯裏,邊緣並非必然弱勢,而是孕育新秩序的交界地帶。越南文學的現代崛起,恰恰得益於這一歷史上的身份模糊所帶來的彈性空間。正是在與強勢文化的長期對話與張力中,越南文學逐步構建出自身敘事的根系。

二、詞語如何長出根須:越南文學的本土化轉譯機制

文學的深處,不是語言的複製,而是經驗的生成。越南文學真正的轉折,不在於是否“像中國”,而在於何時開始“不像中國”。這一轉變體現在對傳統文類的主動重構。以夏露教授提到的《金雲翹傳》為例,雖脫胎於中國民間故事,卻在結構上引入南方口語韻律,在情感上引入本土女性意識,在倫理上引入佛教的因果輪回觀。這不僅是一種文化“翻譯”,更是敘事邏輯的改寫。

然而,本土化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再植根歷程。越南文人在語言結構中雜糅漢語與越語,在修辭形式中並置南方比興與中原典故,在節奏安排中融合儒家審美與地方敘事,逐步孕育出自身的“敘述聲音”。

這一歷程中,不僅有如《金雲翹傳》這樣成功完成轉譯的經典,也存在諸多被忽略的中間文本。阮攸(Nguyễn Du)早期所作《楚江吟》,便可視為這一再植根運動的前奏。該詩集形式上延續漢語律詩與古體詩格律,然內容卻多描繪南方河川與鄉野生活,呈現農民勞作與在地女性的憂傷命運。文學史家阮德興(Nguyễn Đức Hiền)指出,《楚江吟》在語言上雖未完全擺脫漢文化依附,但其情感結構已深植於越南土地之中,呈現出“以漢為形、以越為魂”的混融特質。這些未臻定型卻充滿實驗性的文本,不僅搭建起從模仿到自我敘述的橋樑,也見證了越南文學在多重文化坐標中的艱難生長。

如果說早期文學仍多徘徊在“文化雙重身份”之間,那麼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伴隨殖民統治與民族覺醒,越南文學徹底轉向了“我是誰”的書寫。彼時的小說、詩歌與散文中,出現了大量反思自身歷史與文化異化的主題,“回到自己”成為越南作家集體面對的命題。

三、文本如何漂泊:從地方抵抗到全球書寫

文學從來不是局限於國界線內的文本生產,它始終處於文化遷徙與意義漂移的流動狀態。當代越南文學正是最有力的例證之一。無論是阮清越的《同情者》,阮潘桂梅的《群山吟唱》,還是黎青(Vương Quốc Vinh)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短暫地燦爛》,都展示出一種從“本土抵抗”走向“全球敘述”的敘事能力。

這些作品不再僅僅回應殖民與文化壓迫,更主動參與對戰爭、人性、創傷與語言困境的跨文化思辨。在阮清越筆下,雙重間諜的角色讓意識形態的界線變得模糊;阮潘桂梅則透過一個女性三代的故事,交織出歷史與個體的身體記憶;而黎青的書信體小說則以詩意語言重建流亡者的身份碎片,讓越南語言的失落與英語的習得,變成母子之間無法對話的隱喻。

越南文學在進入全球視野的過程中,並未拋棄其歷史負載感,反而將戰爭創傷、流亡記憶與語言掙扎作為敘述核心。這些“帶傷的寫作”正是其文學強度的來源。正如全球化並不等於同質化,越南文學的國際傳播,也不是一種“融入”,而是一種“抵達”——抵達自身的聲音,也抵達他者的理解。

這類文學作品的成功提示我們,邊緣文學不必仰賴中心的認可,它可以借助自身的歷史重量與文化張力,形成新的重心。這種從“地方經驗”到“世界敘述”的路徑,也正是所有文學在全球時代中所面臨的文化使命與倫理選擇。

四、在回聲中定位:文化記憶與現代性的協商

文化的歸屬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歸來,而是一種回聲式的定位。越南文學之所以具有研究價值,不僅因為它展示了一條“由模仿到創造”的成長路徑,更因為它始終處於“他者凝視”與“自我命名”之間的不穩定帶

當越南作家在使用漢字、越語與法語之間轉換時,他們也在重新書寫文化的意義邊界。在殖民創傷與冷戰記憶交織之中,文學成為他們與歷史和解的方式,也成為通往現代性的橋樑。這種橋樑不是穩固的,而是漂浮的,是一艘文化的木筏,在語言、記憶與倫理的浪濤中緩慢行駛。

這種不穩定性,恰是文化最真實的狀態。當下的越南文學不再執著於“像誰”,而是更加坦然地接受自身的混血身份、多重迴響與語義錯位。也正是在這些錯位與漂移中,它才得以成為真正“現代”的文學:不是定義自我,而是對話世界。

結語:漂泊者的書寫與歸來者的文化使命

回望這場由南加講座與學術交流引發的文學反思,我更深切地理解了五四精神的真正內核:不是對“傳統”的簡單批判或繼承,而是對文化身份的持續生成。越南文學在複雜的歷史軌跡中,走出了一條從嵌入、模仿、轉譯到主體書寫的道路。它的每一步都映照出文化如何在漂泊中鍛造自身,在壓迫中重建聲音。

對於當代華文寫作者而言,這樣的路徑何嘗不是鏡鑒?在全球語境中,我們同樣處於文化翻譯與身份協商的現場。唯有不斷地返回歷史,返回語言,返回那些未被命名的經驗,我們才能如越南文學般,從邊緣開花,向世界發聲。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总监: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柳芭(中国)、计紫晨(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帖时间: 世界诗歌欣赏, 书画摄影, 作家论坛, 国际文化资讯, 夏威夷国际文联之窗, 小说, 散文, 朗读者, 现代诗, 联系我们, 艺术天地, 译林漫步, 诗词

← 唐诗之路之 / 立夏 寻求一分清淡的禅意!——“立夏”与唐诗经典乡村文化空间的融合 / 孙 毅

发表回复

窗体顶端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邮箱 *

网站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窗体底端

其他操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