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胡少璋,1941年出生于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7年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1989年赴香港定居。在香港曾任《香港文学》杂志编辑、《大公报》编辑、《统一报》总编辑。曾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莫斯科大学东方语言学院教授马特柯夫翻译的两本书:《胡也频的生活与创作》、《胡也频的少年代》。1991年写的散文《香港的风》获《人民日报》等海内外“共爱中华”征文比赛金牌奖。在香港出版有:散文集《香港的风》及《胡少璋杂文选》。在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香港的脑和手》。在福建出版了由胡氏编写的《胡也频读本》。常在中国、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的报刊上发表文章。2015年,定居澳大利亚,2021年6月在澳洲悉尼出版一本《胡少璋散文选》。
再生母(小小说)胡少璋
美国旧金山郊野有一座坟墓很出奇:墓碑上面雕刻着一位老妇人包着头巾的像,看去可能有八十岁吧,满脸都是被太阳描绘出来的皱纹,那是中国北方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
碑的右边刻着:再生母。中间刻着:张桂花之墓。左边刻着:不孝子李东升立。
为什么这座墓会这么奇怪呢?因为,它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1989年8月中旬,李东升接到一封同学的信件,告知学校准备批判他,并可能再由司法机关逮捕,要他暂时躲一躲,避过这一阵风……
于是,小李便从家乡吉林向北跨过中苏边界逃到俄罗斯。他远见一队巡逻兵,于是,急忙躲进一堆草垛里,可是,最后还是被抓住了。他们以为是派遣的特务,即刻送往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去关押审查了两个月后,即遣返了这个手无寸铁的学生哥。
到了中苏边界时,一位上尉给他一件大棉袄、两个大麦饼、一壶水,指着南方要他走回去。
他涉过冰冷的河水,这时他已踏进了黑龙江最北端的太平沟的地界了。从黎明走到傍晚,天慢慢地暗下来了,都漆黑了。突然有一束微光,从一间破旧的农舍里射出。农舍里住着一位四十来岁的残障农妇。
她一看这个敲门闪进来的小李的形状,即判定八成是一个被追捕的无辜学生。她收留了他,并合力在土炕边挖土开洞。天亮前已经搞得七七八八了,铺上被子让小李鉆了进去,上面铺上木板并放上草垛。
白天她不是在门前的菜地里干农活,就是坐在门前缝补衣裳,其实,是为小李放风,一有动静就叫小李入洞躲避。一个月后,她问小李还需要什么帮助?于是,小李思考良久之后,便写了一封信,拜托她到小镇上的邮局寄出去。
两个星期后,她每隔两三天,就一拐一拐地跑到小镇的邮局去看看有否信件。终于,有一天她拿着回信揣在怀里,匆匆赶回交给小李。
小李急要按友人的计划到广州等待安排。于是,小李将实情相告,妇人即取出,平时门前菜地上的蔬菜所卖的钱,再向亲戚借了些钱,凑足了一张赴广州的火车票钱及一些零用的,半夜三更送出了小李。
此刻小李跪在妇人面前磕了三声响头说:“娘,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以后要供养、照顾你,报恩一世。”
小李到了广州后,经友人安排到了香港后再经泰国辗转到了美国。
几年之后,老妇人的村长突然接到一封美国慈善机构领养残障儿童及老人的信件,内有五保户张桂花的名字。
村长喜出望外,心想送走一个五保户,村里少了负担,这又何乐不为呢!于是,赶忙填写了有关表格,盖上大同村委会的红色大印,报送乡委会。奇怪的是,大同村男女老幼议论纷纷,村里五保户多得是,为何唯独只有她张桂花一个?这个谜谁也解不开,难道这个五保户跟海外有什么关系?人家问桂花,她也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她又怎么能说出来?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旧金山天高日丽,机场上一片欢腾。小李开车接回他的再生母张桂花。

《一张脸》
一张脸
套镌着
委屈的纹
粗黝的风霜
填埋在
深邃的帘沟内
奔狂的
八字眉 对峙
挤压着
经已惘然的眼球
渺小得
只剩下一条线
未想
一把声音
雄浑
竟若惊雷
亮点
磨平了
不一样的短狭
生命的蜉蝣
无忘欣期
于空气中
突围
。。。
20250611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注册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冷观(美国)、
副总编:jinwenhan(加拿大)
副总编:曹谁(中国)
副总编:佩英(新西兰)
AI(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王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yimeng(美国)、张琼(美国)、王芳闻(中国)、夏花(中国)曹谁、(中国)、佩英(新西兰)、柳芭(中国)、范群(中国)计紫晨(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