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在异乡里弥漫 – 韩舸友诗歌赏析 / 周邦华(中国)

作者简介:
周邦华,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成员,作家、评论家,致力公共文化服务四十余年,群文探索、文艺评论等文稿在国家、省、市级主导媒体、报刊杂志上发表、广受关注、多次获奖。

乡愁,在异乡里弥漫
情怀,在风浪里抒情
——赏析旅美华侨诗人韩舸友作品之摭谈 / 周邦
(中国)

早有耳闻韩舸友诗人,读其诗文己是多年了,那是因为他的一篇长文发表在一份刊上,有幸我也有一文也同时登载。以文会友,一次小聚相互认识,确认了这一缘份,我们成为了一见如故的文友;加了微信,经常读到他的诗歌作品,并将这份情缘延续至今。欣赏之余,总有一种欲说不能的感觉,借此表达品鉴之意,安慰自己。粗文大意还请尊学长多有教诲。

在诗歌创作中,韩舸友诗人一直掇笔耕耘,以他充沛的精神,旺盛的活力,执着于诗歌创作的世界;致力于个人的事业追逐和对公益文化的事业发展之中,取得相得益彰的良好成绩和社会声誉;他追求诗文的唯美主义的风格,以诗语言、情的执着,抒怀澎拜情的情踪,畅想深情大爱,无论是情景交融的乡愁篇章,还是情意深长的爱情篇幅,颇感他哲思敏捷的聪慧、语言逻辑思维的创新能力;读他的诗,令壮志未酬的“乡愁”悠扬至深,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情实义深切如初,更让人在深沉的遐想中感悟;我们可以在饱含深情、意境深邃的文字中领略,在诗韵吟颂的欣赏之中去体会,感受那诗歌抑扬顿挫的文脉跳动和文釆的飞扬,感悟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的钝锉力。
他血源来自山东,(父辈援建贵州遵义于此)生长于贵州人,出生于遵义,在贵州高原长大,立志高远,涉足于山水之间,闯荡于江湖,当过水手,系桅干于沧海,手握划桨于江河;远走异乡,在海外颠簸,壮志满怀,人生之旅充满豪迈。在他的作品里有大山的呼唤,有高原的呐喊和轻叹,有山风的呼啸与和风细雨恬静的对话。

这呼啸是猛虎显示雄性彪悍的怒吼,这呼唤是血肉撕杀与灵魂拼搏的呐喊,这轻叹是生命运动与思想绞力的整顿和“退后一步再向前,更有力的冲刺!”

以爱的温存滋养人性光辉的一生,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汇聚情景的交融,专注于一个情字的浪漫。作品里的情,不是矫情的故弄,不是炫耀的养眼,而是纯然的人间烟火的炊烟,它既有社会定律的认知,又有自然与人性关联文化的承载,体现了二为风格。首先,从“乡愁”情缘说起,一解他“情”踪的轨迹和文化的沉淀。

图片来自网络

秋叶上的乡愁 / 韩舸友

秋叶的味
我曾经品过很久
滴泪的叶片上
每条筋络都刻满忧愁
思念的痛
被嵌入每一个深秋

数着飘飞的叶
数着无尽的乡愁
年复一年
数去了青春
数来斑白的鬓发挂额头

诗歌创作总是借物抒情,话景写意。这是继承诗圣先贤智慧和文化传统的优秀,顺应诗歌写作中重要手段,具有文化艺术普遍性和共同欣赏性的观点。从《秋叶的味》中,我们欣赏,以季节轮换的“秋叶”为描述的对象,载入“我曾经品过很久/滴泪的叶片上/”的依恋情绪,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浪迹天涯的“乡愁”情怀。“每条筋络都刻满忧愁/思念的痛/”,细致入微物化了秋叶朽化入泥、回归自然,且深深眷恋,虽带着有些伤感的情绪,但是,对“乡愁”的依托主体——中国,仍然报以美好的祈愿;表达了游子思乡“被嵌入每一个深秋/”,拟化的描写以“深秋”为诗意情景为背影,浓浓的秋意被一份深深的爱意倾诉所取代,留下无尽的感怀,寄托着海外游子无限的情愫的深种和托付,进而加重情感的深情变化,以多少思乡之情在故乡的田野上如炊烟袅袅地缭绕;“数着飘飞的叶/数着无尽的乡愁/”,叠加“数着”的诗句加深了“秋叶的味”浓郁和印象,看似简单,却进而递进了“乡愁”情文化的深邃;“年复一年/数去了青春/”更迭的岁月,不在是少年的感叹,年轻模样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俊朗,“数来斑白的鬓发挂额头/”,阐述了生活的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追逐、不断的奋力中“数来”数去的过程,就是在顺应自然法则;正如一个人在不变应万变中,寻求自己的超越,在不动声色,以不变应万变之间造就自我的不凡。这诗表面上看很随意,实质上表达了一个民族、一个国人亘古不变的情结,浅意的表象透视深刻的情感;以“乡愁”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及爱国情怀,具有海外游子的思乡之声的代表性,聚合了民族文化之大爱倾心,理论了友邻之邦之道义和团结、友爱、共享之大义,契合了新时代新中国“一带一路”方略所向披靡的发展理念。

阅读诗歌是文艺的注脚,欣赏是文学的根置,更是文化艺术之树,技繁叶茂的根基。再如《问月》的诗句里描写的情境:

“今夜/流浪的人都想回家团圆/”期盼何指“流浪的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回归故里的情节总是在喧闹的“车船码头”、簇拥“回家”的路上,那场景、那声势只有中国独有独享;第一人称的“/我却在荒野/守着您的影子思念”,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守护着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坚守着长城、泰山、黄山的巍峨;因为,炎黄子孙称谓,拥有命运共同的梦想,拥有中国的故事、好声音,都享有民族文化“乡愁”的情结和脉动;/“为什么/看得见这边/却不见山那边的草原/您懂吗/苍茫的大地上/有我深深的思念/”。顺“乡愁”的酬足满怀,随“乡愁”的泥土芬芳,我们随着光阴的变迁,也在寻觅、寻求舒心的释怀。

/为什么站在山顶/闻得见桂花的芬芳/却不见海那边迷人的秋色/
您可知/彼岸的夜幕下
等我的/也是一轮中秋的月/
/为什么/我在寂寞里举杯/您却不来赴约/
难道真的害怕/给我一个月圆之夜/
为什么/大地会分成山川与河流/沙漠与草原/为什么这个世界/留下那样多的离别/每一次别离/总撒满一路惆怅和眷恋/”

不知道有多少个问号在追逐,紧追不舍一个“问月”的标题,带来多重的问询,是诗人在寻求自己的诉求,还是在寻找读者的肯切回应呢?也许作者徘徊在彷徨中,或者作者在寻觅,其实在借用一种方式,以一种文化艺术的形式,在推移“问月”的深度,像是一场情景剧目,给询问增添了文艺剧情的叠加、片段式的增加文化之影响力,增强诗歌情节的纵横表现力,从立意表述上提升了作品可读性,提炼了诗作的“诗在远方”的用意和传递的文化境界。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人善于与询问的方式进行作品内容创作,表现出了诗人学识与阅历,阅读中可见一斑,取优为两大特点,首先抓住表达的主题,通过文化内容延伸性不断挖掘作品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以诗歌特殊性进一步增强文学素养内涵的提升;第二,以诗歌特性将读者引入情节,如舞台表演艺术的演绎,潜在的音韵台词朗朗上口将文脉贯穿始终,极大增加了诗歌意境幽深的感染力;第三,诗句的询问不仅增加作者探索作品文化思想的深度,而且将读者的想象力得以极大的丰富和满足,充分发挥了文艺作品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完美发挥了文化的能动作用。因此,他的作品极具朗诵艺术家和爱好者的的推崇和热爱;作品深情满满常见于舞台上精彩节目的展现,留下文化的韵致和情感的回荡。

本想找一位圣人贤士来参照,近而阐述韩舸友诗人的文化故事激活点,但是,没寻到合适的对象。选择诺布罗茨基诗人的观点评说:“一首诗是作者和读者双边孤独的产物”,其说者有背离乡背景和苦衷,虽然飘泊他乡,他以诗歌作主,以文化意,其作品诗情画意从未离开过对祖国的思念,一片“乡愁”尽情洒脱于生命血脉里,虽有身处异地灵魂被孤寂的凄凉,但不乏生活关爱之敬仰、不乏生命卑微之崇高。他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我明白,拿一个大家来与之比较,并非贴合,但是,我们追求的是一个点的挥应,因为他们有吟唱颂歌“乡愁”的共鸣,根源都有共同气息和生命力、其主题也是一致,谨以求得完善表白。也仅供读者参考、学者探讨。

根据作者的背景了解,更便于作品更深入的阅读和品鉴,读韩舸友的诗不经意间、你会感到他的特质、与大家产生的影响关乎,会惊讶的发现,在他的诗意里,不乏孤独的傲气,不乏寂寞的沉淀,不乏孤寂的享受。有些话题,显得平常,却很深沉,虽有不尽言表之意,但真挚的感情至美至善的意境我们能够领略。作者处于和平的时代和平常生活的人们之间,常常把自己放置在孤寂之中,如薪尽火传的星星之火,仿佛与世间拉开了距离,或许被隔离,让蛰伏的心灵处于寂廖的熄灭之中,期待一阵狂风吹来火势的爆燃,从而获得自己与生命,存在与价值的等同,或许诗人都存在诗意“双边孤独的产物”认知,或者就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照亮灵魂的灯火;或许是孤独与无奈之间撕杀的呐喊吧。“乡愁”在秋风里吟唱生命的颂歌,折射的“孤独”和寂廖啼唱着灵魂的歌谣,流水般的琮琤、皓月般幽谧的诗句将“乡愁”与“问月”作语,“为什么这个世界/那样多的离别/每一次别离/总撒满一路惆怅和眷恋/”。生命的缱绻,缠绵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精神世界的昂首。如,一技寒梅傲雪怒放,一棵松柏凛然凌风。

关乎“乡愁”毫无疑问是他诗歌创作的亮点,这以众多的描述有许多同根同源的血统。我欣赏古往今来,文化先者们的蕴善至美精致的提炼、经典的阐释:乡愁是李白诗中的床前明月,乡愁是鲁迅笔下《故乡》的泥土情怀,乡愁是余光中笔下的海峡邮路,乡愁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一人啊,只要心系故乡、情归家园、关注乡村、眷恋自然,便会乡情满满,乡愁漫漫;关乎乡愁,我更认定自己的那一份珍重,更理解自己的一份从容的淡定,从品鉴乡愁里感受那一种至以血肉为情感的纽带、至生命与灵魂为情深的那一份胸襟和至尚的高度;乡愁是民族风骨中铭刻的符号,深入骨髓彰显着大爱的家国情怀、置根生命之源永不舍弃灵魂的陪伴;我不想用更多的溢美之词定义我的人生,但我更认定喜欢“乡愁”是普通老百姓平常一杯自酿的浊酒、是一壶飘香四溢的清茗。

回想伟人的诗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我对舸友的名字有了新的认识。对“舸”的漂泊、“舸”的多情有了更多的感觉,特别是在他畅怀的爱情诗里,荡漾着柔情的动人、涟漪着浪漫的气息、弥漫着迷人的色彩,且看诗作《致爱人》
      
致爱人/韩舸友

为什么眼前
总是你娇媚的身影
即便是任性
也能带给我无限的温馨
我想逃避
却躲不开你的红唇
那是怎样的诱惑
让我醉倒
你用温柔编织的梦境

我伫立岸边问月
您隐藏的一半阴影里
可有我深爱的女人
我想借烛光寻觅
哪怕只是她模糊的背影

也许 思念是太平洋涌动的浪花
也许 思念是同一个月亮
倾洒在不同角落的光影
而我
仿佛暴风雨中的孤雁
对你的思念
是历经磨难而不死的灵魂

试问的句式又敲响了诗韵的回声,多情的影子又出现在“同一个月亮”皎洁的月光下,让“为什么眼前/总是你娇媚的身影/即便是任性/”,予情到深处的人为之癫狂、让伊人动容欲罢不能;“也能带给我无限的温馨/我想逃避/却躲不开你的红唇/”让爱情之火通透火红的忠贞,锤炼滚烫的的誓言,让敞开的心扉奔赴爱的怀抱,“那是怎样的诱惑/让我醉倒/你用温柔编织的梦境/”与心想事成的唯美意境,在诗话的描笔里“用温柔编织的梦境”去攀爬幸福的彼岸。试想“我伫立岸边问月/”,以一个水手的身份,站在异乡的海岸线上,满怀深情眺望远方“致爱人”的具向表达,或许是致以东方太阳升起来的地方,从广意上的大爱所指,对亲人、对故乡、对国家的惦记和想念注入隐语;则在“您隐藏的一半阴影里/可有我深爱的女人/我想借烛光寻觅/哪怕只是她模糊的背影/”,仿佛孤独身影在无情的海风中抖弄着忧伤的衣襟,显得格外的孤单寂寞,这里并非倾吐迷茫情绪的哀怨,而是在诗意的世界里感受心灵挣扎与洗礼,不屈于命运的安排,在抗争中表现顽强的个性;“仿佛暴风雨中的孤雁/对你的思念/”,这既是对爱人直白,又是对大爱之心的旁白解答,表现了一个人,特别是男人,虽有痛楚却不悲哀的坚韧意志和刚强的个性。这或许是女人特别在意的、崇拜的形象;这“是历经磨难而不死的灵魂/”“致爱人”的至尚注脚,表现了一个人,特别是男人的成熟魅力享有;由里至外纵情于声色俱存之中,韩舸友的诗友评论:诗风格浪漫多情、寓意深邃,一笔一划都能使人融入夢境、植入诗意,一句一行都隐藏着浪漫潜台词和爱情的故事。所以他在海外诗界被称之为“情诗王子” ;更有优雅的伊人所赐生动的评介:这是女人特别在意的表象,更是全心励志展现人物内在人格的魅力所在。

关于情诗有世间有太多的经典和绝唱,我只想借用,让我仰视的全国著名诗人,李发模老师一首,以浪漫主义情怀的精典诗歌为倾慕,以《似海深情》所吟曰:分别的时候/你用嘴流泪/用眼睛喊人/无声的声音的声音汇成动地的潮汐/至今仍在我耳里涌/拍响在梦的海岸,/似海深情,原是/亿吨的泪,千磅的狂风骤雨/汇成/

谁能在爱情面前如此,谁能在“乡愁”情绪中如此,谁能在心连心,血与肉的感同深受?谁能在情的深处“……/似海深情,原是/亿吨的泪,千磅的狂风骤雨/汇成/”如此呤唱,我想只有诗人李发模,只有诗和远方!

曹勇创作

“乡愁”烟火飘逸,彰显社稷之道义和担当,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包含海外游子之心于人间,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将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写在脸颊,传递着神州大地的气宇轩昂。

优秀的文化作品总是在社会激荡,风火硝烟,在悲欢离合中孕育,在凤凰涅槃中诞生。舸友诗人以他满怀的浓情释然了他人生的态度,在坚持做好自己的同时,团结广大海外游子,于抒写情怀和昂扬爱国的热望为主线,组建了外域“美洲之声”等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无论何时,心中紧贴母爱情义,以爱国之心予以赞美。显示了一个国人“欲与苍穹试比高”的致远雄心。诗人以红色飘带为舞动,领衔华侨社团,积极传播传统文化优秀,倡导现代文化的先进理念,以文化为纽带,以传送文脉为主方向,传达团结、友谊、和平之声,呼唤人间之大爱目标,进一步将东方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弘扬四海,正如他常说:祈愿获得更大的人文尊重和公众认知,不断提升新中国在世界崛起的形象。

舸友先生以“乡愁”为线的诗寓意饱满,情踪深刻,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充分表现一个海外游子“乡愁”的情怀,突显海外华人诗界翘处地位和影响力;情诗之列,以“情歌王子”之称笑傲江湖之上,文字潇洒自如,富含丰盈的浪漫气息,诗意扑面而来令人陶醉,引深美好的情绪和想象力,留下爱情非常的韵味;无论是“乡愁诗,还是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优势,就是特别适应文艺朗涌的题材,这以他豪放潇脱的性格、才华横溢的拥有是分不开的。希望诗人尽洒诗意的栖居,如酒的醇香沉积文化的厚重,酝酿文艺的广度和深度,赋予诗意更多浓郁的色彩,创作更多更具回味悠长的诗篇。

他经常回囯,穿梭于城市与田野之间,积极参加公益文化活动,譬如,全国举力的抗击疫情征文活动,挥笔成章,参加抗疫文化活动作品获得一等奖。他说:一个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虽然我生活在异乡以美国文化为独特背景之中,但是,绝不会崇洋迷外,始终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坚持价值观基本认识,对古代和外国的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不加区别的兼收并蓄,吸收优秀文化精髓。

作为诗歌文化性和文学欣赏性方面笔者粗浅的摭谈于此,让同仁不失怡笑。关于其学术性,鄙人才疏学浅,有待学者探讨定论,不去笑谈了。我认为,建议在一定层面和层次上,由社会的主流媒体,举办一次有影响力的“海外旅美华侨诗人韩舸友作品研讨会”;建议相关部门每年举行国际性“有主题、有风彩、有情怀”的华人文化(诗歌)交流活动,把乡土气息和至深的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化情结,从正面角度开展有引导性的组织工作,发挥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聚合“中华崛起”之精神。 一个民族,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肩上展望未来,如果总是炫耀历史,那只是固步自己封,甚至是对历史的糟粕,一些沉渣泛滥的东西,不加以批剥,可能到至不良文化后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遭受世人唾弃,被历史鞭挞。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首任,不折不扣为传统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服务,为物质和文化精神提供丰富精神食,付一片拳拳赤子之心,为一片乡愁,异乡里弥漫留下美好的记忆,为一份情怀,在风浪里抒情播洒希望的种子,为文化百花盛开与繁荣增添多彩的活力。这是一份文化的交待,更是使命的担当,让其见证文艺繁荣。由远至深的行动将“诗在远方”推向一个至高的境界,实现“中国·梦”的璀璨。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WeChat-Image_20210528221733-1.jpg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这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age-3.png

总编: 韩舸友
副总编: 冷观、Jinwen Han
编委: 韩舸友、冷观、Jinwen Han、阮小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