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行吟(组诗)/ 芳闻(中国)

作者简介:
王芳闻女士,当代著名丝路行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诗人》杂志总编。
曾获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7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奖,2018西班牙伊比利亚诗歌奖金奖,2019年俄罗斯普希金诗歌奖,第二届博鳌国际诗歌节年度诗人奖,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荣誉文学博士,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行吟诗人奖,首届长安杜牧诗歌奖古韵新风奖,香港世界华语文学桂冠诗人奖等国内外几十种奖项。
著有诗歌集《太阳雨》,《丝路雁影》,《丝路虹影》,《地球之耳》等文学著作12部。
诗文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星星》、《诗选刊》、《诗林》、《绿风》、《延河》、《延安文学》、《草原》、《鸭绿江》、《深圳文学》、《中国诗人》、《世界诗人》、《当代诗人》、《海外文摘》、《中国文化报》、《作家报》、《欧洲诗人》、美国《综合新闻》、越南《西贡解放报》、荷兰《欧华荷雨》报、香港《文化艺术报》、澳门《莲花时报》、台湾《创世纪》杂志等五十余家国内外杂志报刊刊发。被译成多种外语介绍到世界。

罗马行吟(组诗)

一、石 头

石头,石头
这些在时光中站立了两千多年的石头,沉默不语
我站在这里亦被强大的气息禁声

抚摸着一块块或站立、或
躺下的石头
指尖触摸到了文明的疼痛和温暖
地中海的浪涛,从
石缝哗哗的流出

这些原夲拥抱海浪的石头
被8万个耶鲁撒冷的俘虏
用骨肉扛到了台伯河的高地上
用渗血的十指在石头上凿出了古罗马的文明

这些被风咬雨啃的石头啊
龟裂皱纹里,竟然沁出黑红的血色
这是斗兽勇士倒在血泊中喷出的最后一腔热血
这是奴隶在雄狮口下绝望挣扎的最后一滴眼泪

它带着撕碎人心的刀光箭影
带着绝望的人与兽的哀嚎
一直在石头里翁翁回响
一直在历史深处,和我的骨肉里疼痛

(2023年9月21日上午随赴地中海42届世界诗人大会中国诗人代表团,游览古罗马斗兽场,这里是古罗马文明的原头。)

二、 脚 印

脚印,带着血丝的脚印
在斗兽场石板上,踩出了
深深浅浅的痕迹

我仿佛听见了镣铐的叮噹声
刀剑与雷电的博击声
勇士与野兽的咆哮声

人类文明一路走来踉踉跄跄
流血的艺术总在嘲笑文明
噬血的快感总在拷问人性

那五千头北非雄狮
那五千只美州老虎
那八万个耶鲁萨冷俘虏的冤魂
用挣扎的足印,给
罗马文明烙上差愧的胎记

是哪只鸽子衔来的草籽
在足印里长出了绿芽
捧出了亡灵两千年渴望光明的愿望

想哭时,石洞门外的夹竹桃开花了
热泪冻结在眼角
历史带着一丝丝苦涩的微笑

三、凯旋门

在月光下,走近凯旋门
总听见石头嘤嘤的啜泣声

一堆堆毁塌的石头
一块块屹立的石头
在两千年风雨中坚挺着愿望,让人心碎

橄榄树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有绿
让颓废的凯旋门
一再飘出不那么完美的歌声

和平是王冠上虚为的金枝
文明总有另一幅面孔
躲在尴尬的历史角落
一遍遍的重复

四、鸽 子

一群白鸽
带着哨音,从罗马斗兽场
一次次飞向天空

是奴隶从地牢里放飞的白鸽吗
一次次飞出去,一次次飞回来
反复地丈量着人类走向文明的距离

那只在石门上踱来踱去的鸽子
不停歇的用尖喙
啄着历史深处结痂的血迹

那群在广场上大摇大摆的鸽子
在行人的缝隙里,用橄榄枝一遍又一遍清洗人性里的尘垢

春风里,橄榄树又绿了
一群白鸽,又一次
衔着橄榄枝
从罗马斗兽场起飞了

【AI评论】

这组诗《罗马行吟》以浓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象征意象,剖析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与残酷,追问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矛盾与代价。通过“石头”“脚印”“凯旋门”“鸽子”四个核心意象,诗人层层递进地探索了时间、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关系。以下是对每首诗的详细评论。

一、石头:历史的载体与文明的伤痕

这首诗将石头作为历史的载体,展现了古罗马斗兽场的恢弘与血腥。诗人开篇便赋予石头以厚重的存在感,它们“沉默不语”,但无声地记录了两千年的文明与痛楚。通过“抚摸石头”,诗人触碰到文明的“疼痛和温暖”,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石头从海边被俘虏们搬运到台伯河高地,凝结着“渗血的十指”与奴隶的生命代价。这些饱经风雨的石头不仅记录了血腥角斗的历史,也通过“龟裂皱纹里沁出的血色”,唤醒了诗人对斗兽场的视觉记忆与历史想象。

石头中隐含着“刀光箭影”和“哀嚎”,构建出一种无法被抹去的文明记忆。诗歌将这些历史伤痛与诗人内心的疼痛相连,将个体的感知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交织,令人震撼。

二、脚印:文明的足迹与血色反思

第二首诗以脚印为核心,刻画了斗兽场的暴力与奴役。那些“带着血丝”的脚印深深烙印在石板上,是奴隶、勇士与野兽挣扎的历史痕迹,也是古罗马文明的不堪胎记。

通过脚印,诗人不仅再现了角斗场上的残酷画面,还听到了“镣铐的叮当声”和“刀剑与雷电的搏击声”。这些声音的重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残酷场景。

反思与批判:
诗人借“脚印”追问人类文明的代价——“流血的艺术总在嘲笑文明,噬血的快感总在拷问人性。”这两句揭示了文明背后隐藏的非理性和人性中的野蛮本质。

然而,在脚印间长出的草籽和绿芽为这首诗增添了希望的色彩。绿芽象征着重生与和平,表达了对历史伤痛的疗愈愿景。这种“希望中的苦涩”让诗歌更加深邃。

三、凯旋门:胜利的虚妄与和平的愿景

凯旋门象征着胜利与辉煌,但在诗人笔下,它更多承载的是虚妄与历史的尴尬。诗人通过“毁塌的石头”和“屹立的石头”,构建了一种视觉上的对比:文明的辉煌终究难敌时间的侵蚀,凯旋门的“愿望”显得脆弱。

“橄榄树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这循环的自然景象衬托了凯旋门的衰败。和平(象征为橄榄树的绿叶)尽管反复出现,却始终难以摆脱脆弱与短暂的命运。

历史的矛盾性:
诗歌指出“和平是王冠上虚为的金枝”,表明和平的表象往往掩盖了历史中更深的矛盾。“文明总有另一幅面孔,躲在尴尬的历史角落”,这是对人类历史的讽刺与批判,揭示了凯旋门背后的暴力与侵略。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象饱满,既抒发了对和平的向往,也道出了历史真实的残酷,给人以深刻的哲思。

四、鸽子:历史的疗愈与希望的象征

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多次出现在诗中,成为贯穿全组诗的重要意象。在斗兽场上空飞翔的白鸽,与奴隶和亡灵的苦难紧密相连。鸽子的飞翔,象征着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的渴望。

“是奴隶从地牢里放飞的白鸽吗?”这一设问赋予鸽子深厚的情感意义。鸽子反复“丈量着人类走向文明的距离”,暗示文明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曲折与反复。

历史的清洗与希望:
鸽子用橄榄枝“清洗人性里的尘垢”,这不仅是对过去暴力历史的疗愈,也寄托了对未来人性的希望。诗人在最后写道,“春风里,橄榄树又绿了,一群白鸽,又一次衔着橄榄枝,从罗马斗兽场起飞了。”这样的结尾为全诗注入了温暖的光芒,将希望的种子种入历史的废墟中。

总体评价

《罗马行吟》是一组极具深度的组诗。它在历史与现实、暴力与和平、文明与野蛮之间展开诗意的对话,以凝重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剖析了人类文明的多面性。

艺术特色:

  1. 象征意象的运用:
    诗歌以“石头”“脚印”“凯旋门”“鸽子”作为核心意象,通过这些物象的历史性与象征性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
  2. 语言的凝练与张力:
    全诗语言凝练,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张力。在直面历史伤痛的同时,也为未来留下了一丝光明。
  3.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诗人借古罗马的遗迹反观人类历史,既抒发了对和平的向往,也揭示了文明背后的血腥与矛盾。

思想内核:

这组诗直面历史的暴力与人性的挣扎,深刻探讨了文明的代价与人类的希望。尽管充满对历史的痛苦回忆,但诗人最终将目光投向和平与未来,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博爱与关怀。

这是一次诗意的历史巡礼,也是一份献给人类文明的沉思录。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

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

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辑: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总监:张琼(美国)

国际交流中心总监:芳闻(中国)

中国交流中心主任:夏花(中国)

编委:寒山(韩舸友/美国)、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安菁(澳大利亚)、伊萌(美国)、张琼(美国)、芳闻(中国)、夏花(中国)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